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策略初探

时间:2022-06-16 02:46:52

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策略初探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化建设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结合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设置的实践探索经验和相关理论总结,从地方性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导向和经营思路三个方面阐述,旨在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建设研究,更深层次地理解地方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形成过程和建设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28-02

特色化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不具备一流的生源和教学资源,不具备较强的社会认可度,更需要突破难关,致力于培育和发展自己的专业亮点,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从而提高院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挑战。因此,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从竞争战略角度看,“办特色”是一种差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办学特色,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无论在物质、资金消耗上,还是在时间、精力付出上,都具有低成本优势。进行特色建设,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又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适合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最佳选择。

“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办特色”涉及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教育核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文化建设等等。其中,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专业是高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其教育状况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进行科学准确定位、发挥办学优势,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对于特色专业的概念,研究已相对成熟,基本可以概括为: 特色专业是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具有前瞻性、生命力的、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化建设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可以说,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形成特色专业乃至品牌专业,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

二、设置特色专业的原则导向

(一)差异化原则

特色专业指学校专业整体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从管理学角度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本质上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即生产或提供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异的产品或服务,实行“错位经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即“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专业的特色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优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该专业的相同方面,从而避免办学趋同和恶性竞争。

(二)区域性原则

主要是指满足区域需求。高职院校主要由地方创办,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都来自院校所在区域,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也选择在本区域就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因此,特色专业设置要坚持服务和依靠地方,将行业优势、地缘优势认作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扬长避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创新性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就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超前意识,审时度势,抓住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抓住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加快发展社会急需短线专业,培养紧缺专业与新兴行业的急需人才。同时,重视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重视新兴边缘交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创新培育特色专业。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根据新兴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现状,设置并重点建设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医药连锁经营管理”等国内同类院校尚属稀缺的新兴专业,因为反应灵敏,措施得力,这些专业已成该校相对成熟的备受欢迎的特色专业。

(四)目标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结合服务地方经济这一目标,学校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具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特色专业设置如果脱离培养目标,简单流于“为特色而特色”,就很难转化与培育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整体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应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层次、规模和能力相适应,并针对性地提出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模式革新、理论实践并重、教学科研互促等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任务。这样才能使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其它专业起到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特色专业的培育策略

(一)做好全面调查分析,灵活地培育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首先建立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学院决策者需结合自身实际,调查分析培育特色专业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本地历史与现状,市场人才需求和潜在的发展状况、相关高校该专业建设情况、本校学生在社会的认可度、毕业学生的意见反馈等,做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其次,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对学校内部资源和优势进行充分的评估,确定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条件,从而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与目标,合理规划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最后,根据内外调查和分析,结合本专业的现状,本着“市场导向、创新性、差异性、前瞻性、整体性”的原则,对特色专业加以凝练和提升。

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近年来认真研究和分析地方支柱产业战略布局和发展趋势,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品牌战略,重点加强以“中药”为主的专业群建设,先后开设涉药类专业13个,其中“中药”、“中药制药技术”、“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和“连锁经营管理(医药方向)”已经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借助亳州中药经济产业,学院的药学系发展很快,已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

(二)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扩大特色专业规模效应

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优秀的办学资源,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对已有办学优势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才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要通过校企合作,创造必要的专业特色教育资源条件;通过校际合作办学和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通过联合办学,扩大职业教育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在同一地区建立职教集团,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提供一个制度化的平台,避免专业重复和趋同,引发学校间的不良竞争。

(三)重视专业内涵建设,进行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特色专业追求的是“质”的内涵的提升,其内涵以体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努力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内在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主要取决于专业师资队伍是否具备特色传承的能力。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师资队伍有其特殊性,这支教师既要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要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着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确保教师整体素质的最优化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建立健全各种建设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建立一支熟悉社会需求、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要体现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在课程体系、教材选择上必须围绕专业特色设置,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实践体系。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把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推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底蕴。特色专业是高校特色文化要素的提升,特色文化建设是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支撑。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特色专业是学校在经过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探索出来的特色,孕育于学校自身特有的历史和个性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可以说,文化特色是高校最重要、最本质的特色,也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对于成熟的高校来说,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因此,地方高职院校要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课程改革、直面经典、注重实践等方式,建构融通本土文化特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特色专业的培养质量。

(五)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特色建设机制

专业特色化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特色的鲜活。因此,高职专业特色化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努力构建保障专业特色化建设的专业建设与运行机制。其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专业特色定位、专业建设规划、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特色业建设的评价与监控等若干个环节。其中,定位专业特色是基础, 专业建设规划是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是关键,特色业建设的评价与监控是保障。

实践证明,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动态过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修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确保特色培育的实时性和稳定性,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祥、丁 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2]李立国,高校特色化战略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 2006(2)。

[3]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上一篇:唱唱淡化××的反调 下一篇: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