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唱淡化××的反调

时间:2022-10-09 04:41:12

【摘 要】“淡化”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使含盐分较多的水变成可供人类生活或工农业生产用的淡水。这个词引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便有“不必看重”、“点到即可”的意思。文章作者认为“淡化××”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它混淆了语文学习的概念,给师生带来了困惑,更误导了语文教与学的方向。

【关键词】语文教学;“淡化”;概念;商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68-01

曾几何时,语文教育界流行“淡化”一词,如淡化课文、淡化语法、淡化主题、淡化文体、淡化结构、淡化审题等。“淡化”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使含盐分较多的水变成可供人类生活或工农业生产用的淡水。这个词引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便有“不必看重”、“点到即可”的意思。笔者认为“淡化××”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它混淆了语文学习的概念,给师生带来了困惑,更误导了语文教与学的方向。

一、“淡化××”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先说课文。从狭义上来说,课文就是教材中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是历经岁月沉淀大浪淘沙后的优秀作品,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具有典范性,“淡化”它们是没有理由的。假如不再看重课文,还需要编写教材吗?教师还用得着费劲儿去研究他们吗?考试又依据什么老出题呢?学生造句作文又拿上网那么模仿借鉴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例子就得学,学了之后才可以用。数理化有例子,语文当然也有例子。可偏有人说,语文高考从不直接考课文,学了没用。数理化考试的题目从不照搬教材上的例子和习题,也没有谁跳出来说要淡化公式、定理和例子。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仅考学生的记忆能力是不够的,还要考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有人说:基础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学号语文,便能以此做参照,做模仿,做对比,为涉猎课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说语法。语法是作为工具性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句子表达是否正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遵循着约定俗成的语法结构表情达意,否则就没有人能听得懂。些文章也同样如此。比如“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虽然字还是那些字,但词序不同,其意思便截然不同。事实上,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就无法正确筛选出复杂单句的信息,无法准确理解各种概念、定理,无法准确表达某个意思。这一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已屡见不鲜。曾有许多大学教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不是文科出身,却常常要为大学本科生甚至硕士生的论文修改病句错别字。

接着说主题。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的核心。这道理谁都懂,可就有人举例,说曾有某教师亲自前往曹禺处问《雷雨》的主题时,曹禺竟说不知道,可见“大人物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又何必强求这些十几岁的娃娃写作非有主题不可呢”,于是便提出“淡化主题,突出观点”的主张。就算曹禺真的不知道《雷雨》的主题是什么,也不能以点概面认定所有的作家都是这样吧?那么观点又是什么呢?观点就是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不论主题也好,观点也好,两者都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特点,都具有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所以,我们就不能任由学生赞美“法论功”,也不能让他们去宣传“传销”,更不能让他们去鼓吹“”,发出类似“狗币女人好”的感叹。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去认识分析事物,使他们具有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情、积极、富于进去的态度和精神,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者说文体和结构。近年来,基于创新精神和人本主义的考虑,人们推出了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通常在作文“提示”或“要求”中有那么一句话:除诗歌外,可任选一种文体。据说这样可以发挥考生特长(选自己擅长运用的一种技术),避免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拿到理想分数。同时放松了对文章布局的要求,提倡突破文体常规,欢迎标新立异的构思,倒也有不少考生创出佳绩来令人拍案叫绝。问题是,一个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也出现了,那就是大量的“四不像”。这些作文文体界限不明显,结构松沓,层次混乱,作品的各个部分之间没有形成互相依附、互为因果的有机关系。笔者愚钝,不知道这种“四不像”新文体将来是否能在语文界占领一个合法的位置,仅就眼下而论,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以一变(一种文体)应万变(各种文体)吗?能应付各式合同、公文、诉讼、申请、报告吗 ?能有理有节地论证或反驳吗?一篇文章要分优劣,不外乎考虑它的立意、文体、结构和语言等,脱离这些,还有没有更科学的标准呢?

二、“淡化××”的提法与现行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不相符

在语法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规定,7-9年级的学生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高中学生更要有“发现他人语言表达的语法规范、逻辑层次和修辞效果的敏感性”,教学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本来能在初中阶段将语法知识学透练熟,那么高中阶段加强训练即可。问题是由于当前受到“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影响,一方面初中教材对语法知识的介绍越来越简略,课后练习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初中新课标把语法列入“语法常识”一类,明确“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样就误导一些人认为学生对语法知识只要懂一点即可,不必过深过细。所以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似曾相识。没有扎实的基础,到了高中阶段,这些学生的语法知识便是陌生的了。语法知识的训练在整个中学阶段出现脱节的现象,未能保持它的持续性和供巩固性,由此引出的恶果应引起众人注意。

在写作方面,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对写作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结构完整,符合文体。“淡化主题、淡化文体、淡化结构“的主张,只能使师生步入一个怪圈,只要内容上有一丁点儿与话题或材料沾边,就可以不管其他材料是否围绕中心,结构是否合理严密,更不用考虑其主题的倾向性,仿佛只要把话讲够了,文章就完成了。刘勰认为:“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余归于终,则撮辞以举要。”意思便是说写文章应先有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来提炼题材,最后是修改语言修辞。故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呢?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