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新监管标准下中小银行资本管理体系研究

时间:2022-06-16 02:01:21

资本新监管标准下中小银行资本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银监会于2013年起正式实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更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小银行资本管理现状来看,主要问题包括资本管理粗放、资本管理意识薄弱、资本配置和资本考核不科学等。因此,探索如何适应新监管标准要求,建立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适应新资本管理办法所代表的监管理念,尽快缩短与领先银行差距,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是中小银行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资本管理;中小银行

一、中小银行资本管理现状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比国内领先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小银行资本管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资本计量方面

在资本计量方面,中小银行通常采用权重法进行信用风险资本计量,按基本指标法对操作风险资本进行测算,按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资本计量方法简单粗放,尽管满足监管要求,但对风险敏感度不高,不能达到节约资本的目的。

(二)资本规划

在资本规划方面,某些中小银行制定了资本管理与补充规划,进行了资本充足率现状分析、资本净额缺口测算和资本充足率测算,提出了相应的资本补充途径和措施。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未能有效结合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资本执行计划对银行未来的资本充足水平进行规划;二是进行资本规划时也未全面考量未来宏观环境、行业特点、业务发展要素、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等风险要素。

(三)压力测试

在资本压力测试方面,中小银行已开展了某些单一风险的压力测试,如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房地产行业压力测试,但还未开展全行层面的资本压力测试,也并未模拟压力情况下资本是否充足,压力测试在满足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极为有限。

(四)资本配置

在资本配置方面,绝大多数中小银行仅对业务条线制定了风险资产限额,在缺乏经济资本计量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尚不能通过RAROC和EVA等指标实现发展回报高的业务,约束回报低的业务。随着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扩张与资本消耗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本配置水平落后将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绩效考核

在绩效考核方面,中小银行通过计提资本占用费的方式,将资本成本的概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但资本占用成本仅按监管资本计算,风险敏感性较差,扣减资本成本后的考核利润难以精确反映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缺乏全成本分摊、风险计量的情况下,难以应用RAROC、EVA等先进指标。

(六)信息科技方面

资本新监管标准对于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等要求,最终都需要信息科技支撑,涉及数据支持、建模支持和日常监测支持等多个方面。中小银行信息科技支撑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效历史数据积累不够。内部评级法对银行数据质量、完整性和历史观察期都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支持客户评级(PD)的信息需要保存至少5年历史记录,支持债项评级(LGD)的信息需要保存至少7年历史记录;二是尚未建立全行级的数据集市或数据仓库,缺乏全行统一的数据视图、数据定义标准和质量规范,各类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数据源中,没有进行集中管理,造成系统取数能力不足或取出数据不可用,数据清洗工程浩大。

(七)人力资源方面

实施资本新监管标准离不开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熟悉新监管标准和高级计量方法的综合型人才,而中小银行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内部缺乏人才积累,外聘也很难找到合适人才。人才和经验不足是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面临的最现实问题。

二、中小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资本刚性约束趋于强化,资本补充面临内外双重困难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主要依靠内源性资本积累和发行资本工具两种。在资本刚性约束条件下,其资本补充面临内外双重困难。

1. 内源性资本积累离不开收入扩大和费用缩减带来盈利留存和积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收入结构上,中小银行仍以利息净收入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小。短期来看,中小银行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的情况难以根本改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滑的严峻压力,内源性资本补充源头受到抑制;二是在费用结构上,通常人工费用占比接近50%,而员工薪酬属于刚性支出。此外中小银行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在网点建设、风险管理和IT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难以通过压缩费用提高利润水平。

2. 外源资本补充方式主要包括上市IPO和发行资本工具。监管部门将二级行资格作为上市IPO的前提条件,而绝大多数中小银行不具备上市资格。另一方面,新资本管理办法对资本补充工具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要求在触发事件发生时,资本工具必须以本金减记或转股的方式参与损失吸收,上述条款将进一步提高补充资本的成本,增大发行资本工具的难度。此外,作为节约资本、改善流动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重要通道,资产证券化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金融脱煤加速推进,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全新考验

央行将于今年起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速。若央行取消存款利率管制,预计存款利率将提高约200BP左右,将直接导致中小银行资金成本增加,进一步降低盈利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债券市场的扩容,中小银行赖以生存的地方国有企业将更多通过发行债券直接融资,而中小银行业务依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缺乏投资银行的资质,业务纵深还有待加强,存在核心客户流失的风险。

三、中小银行实施资本新监管标准的建议措施

作为中小银行,其业务相对简单、分支机构较少、数据积累有限,资本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小银行资本管理无需向大行看齐,短期内不需建立过于复杂的管理方式,精确的计量模型工具等也不是当务之急,重点在于建立资本管理的整体框架,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分步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工作。

(一)制订资本管理及补充规划,明确实施目标

制订未来五年资本管理及补充规划,将资产增长计划、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盈利能力规划、资本补充方案等纳入整体发展战略,提出明确的实施步骤、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并分解到各年度经营计划中加以推进和落实。

(二)成立专门机构整体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

一是董事会要整合资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完善政策制度,组建实施团队,为实施新监管标准提供制度和人才保障。

二是成立由行长任组长的资本管理领导小组和跨部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项目推动工作小组,负责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工作。

三是依托外部力量推动实施,聘请有经验的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实施工作。同时,安排员工全程介入项目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

四是探索建立成本分担、技术共享的机制。联合本地其他法人银行,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公共数据平台,解决单一银行客户数据不足、数据时间跨度不够的问题,实现成果共享、成本分担。

(三)加强IT建设,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一是加快数据积累。历史数据时间不够长,数据可用性不足,数据质量不高,是制约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正式启动信用风险内评法项目之前,先借助咨询公司开展数据差距评估,对存量数据进行梳理和清洗。

二是启动信用风险内评法项目,并从易到难,逐步开发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待评级基础工作和数据积累完成后,可以启动信用风险内评法项目,依次开发对公客户信用评级模型、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和零售信用评级模型等。

三是加强内部信用评级的应用。信用风险内部信用评级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面向信用风险管理、产品定价、绩效考核、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资本管理文化

中小银行应以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契机,分层次做好相关员工的培训工作。一是优先做好高管人员的培训,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从上至下建设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增强实施新监管标准的内在动力;二是有序推进在岗位人员的系统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既懂风险计量,又懂业务需求,还懂管理的核心骨干人才,为全面推动实施新监管标准打造基础;三是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引进工作,招募和引进一批熟悉地方法人机构业务,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人员,积极做好人才储备,以此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银行西永支行)

上一篇:多举措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下一篇:“营改增”税制改革下的税收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