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时间:2022-06-15 07:31:06

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摘要] 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进而成为人才大国,惟有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改革用人机制。

[关键词] 人力资源教育创新投入管理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举措,它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做支撑。而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此,必须要确立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最终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

一、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状况和特点

1.高层次人才短缺,低素质人员过剩。目前,我国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近7000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8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5000万人。但本科及以上的专门人才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8%,形成大专以下层次人才供过于求,而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大量短缺的矛盾。

在短缺人才中,最严重的是一流企业家和高级技术工人。据有关部门对2000家亏损国有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政策性亏损占9.9%,客观原因亏损占9.2%,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达81.71%。多数国有企业厂长的管理素质之差可想而知。另据人事部近年的人才报告,“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关键性短缺人才之一。在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有很多企业为高级技师开出了年薪数十万的天价。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统计显示,所有工种的熟练技术工人都是需大于供。其中机械设备装配工的供需缺口为1∶7,焊工、机修钳工的供需缺口为1∶8,数控铣工的供需缺口高达1∶21。与高层次人才的紧俏相反,低素质人员过剩的情况日益突出。据统计,截止2005年末,我国15周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近一亿;乡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五成,多数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

2.国企专业人才外流,境外高级人才内流。近年来,人才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与中国企业争夺高素质人才。在国内各大市场,跨国公司已经纷纷将触角伸向了高校、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在上海,世界500强公司中已有超过半数设立了机构;在北京,曾经宣称“要吸引100名顶尖中国科学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提升为亚洲研究院,而摩托罗拉更是增加100亿投资广揽人才。在这场“人才大战”中,人才呈梯形分层次流动。人才的主要流向是这样的: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国际通用型人才。这一个流向中,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最不利的。外商投资企业从国有企事业单位挖的人才主要是市场上稀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目前国内人才难以胜任的,如外贸、金融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都很大,但国内的人才素质一下子还难以跟上。因此港台人才大量进入大陆,尤其是沿海城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又掀高潮。

3.学生急于找工作,工作的人渴望再学习。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重。由于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提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优先”等条件,不少在校学生都在寻找社会锻炼机会,希望积累一些工作经验。相反,由于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许多工作了的人走进课堂。有人对京津沪等地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表示要给自己“充电”。而各种技能型、普及型、提高型、研讨型、学习型,以在职人员为主的培训班、讲座、论坛随处可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考证热”。一方面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日趋完善,使“国产”证书不断升值;另一方面,“洋证书”更加受捧,“高烧不退”。资格证书作为求职的“敲门砖”,在职的“护身符”,将会成为更多职业场上白领追求的对象。

二、市场经济青睐的人才素质结构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人才作为第一社会资源、企业的主体,他的意识、能力、方法、人格,对于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具有重要作用。人才竞争实质是企业竞争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延伸,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客观表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就是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具体包括:

1.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即人才要有为事业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发明创造的强烈愿望,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2.能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是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它由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纵横思维等六要素组成。

3.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活动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如立体构思法、移植法、转换法、嫁接法、联想法、组合法。掌握创新方法,有利于科学运用创新信息和所掌握知识对创新材料进行加工改革或是重新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

我国目前的人才素质状况是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改革投融资体制、教育体制,人事管理制度等。

三、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政策建议

1.加强基础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逐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我国丰富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但我国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很低,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资的比重,保证教育投资的增长率,赶超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模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引导民间投资教育事业,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挖掘教育资源潜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和技能训练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的实用人才及管理人才。企业也可与高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2.以创新理念指导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创业和创新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学科专业教育,然而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专业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语)。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这些知识所载荷的观点、能力、创造力及情感,让学生领悟学科知识的实质、内涵和外延,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如:突破旧的课程体系框架,更改教学内容,改善人才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坚持知识的全面性,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哲学与艺术课程教学,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强调终生学习、培养人才个性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

3.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政府和人事部门必须从原来的直接微观管理转向宏观间接管理,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体预测与规划,定期对本地区人才数量、质量、分布结构、人才需求等情况做出调查和统计,并对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向进行综合分析,保障人才资源流动的有序性和高效性;优化人才资源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促进人才资源在产业、地区的合理;在人才资源的结构调整方面,促使优秀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在高层次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发展人才租借市场,以租借的方式盘活并合理配置高级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4.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和考核体系。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制度框架。完善岗位责任制,实现人才考核结果和人才使用紧密结合的政策,使人才测评技术和人才就业指导等业务参与到管理中来,做到人尽其才;人才考核要注重实际,坚持德、能、勤、绩为主体内容的人才考核政策,实现多元化奖励制度。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海外人才回归。目前,我国对留学人员主要采用的是“改善待遇――吸引回国”的模式。应该说,改善留学回国人员的物质待遇是重要的,但留学人员更关心的是回国后能否拥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能否有学以致用的机会,能否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为此,国家首先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优化高科技人才的创业环境。同时提高其待遇,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住房、职称评聘和子女入学等问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 下一篇: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经理的道德风险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