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服饰的禁忌文化

时间:2022-06-15 04:33:28

浅谈服饰的禁忌文化

摘要:服饰又是社会文化的特征,不同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规约,禁忌文化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普遍存在,具有约定俗成的禁约力量和消极、 神秘的特性, 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诸多禁忌现象的挖掘、 分析、 论证, 提出了禁忌习俗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得以产生的必然性, 以及它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麻痹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服饰 禁忌文化

禁忌的意思是人们为了避免招致灾难和惩罚, 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观念和行为上的约束和限制。 中国传统服饰习俗中禁忌现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 是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发展脉络中的一个极为典型和重要的方面。服饰习俗中的禁忌现象, 以上述形式为基础, 对服装的色彩、 面料、 图案、 款式、 穿戴方式及装饰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不同的时代、 民族、 地区和不同的信仰也会对禁忌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服饰禁忌文化影响概述

一方面,禁忌现象能够起到控制社会的整合作用, 体现出相应的社会凝聚力。因此历代帝王、 民间社团、 宗教团体和家族等都有规范性质的禁忌条文, 如以服装的款式、 面料、 色彩、 装饰等来约束民众和家族成员;另一方面,禁忌现象具有自我保护性,禁忌形式往往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为了达到躲避危险和灾难的目的, 禁忌现象以各种危险状态出现, 不断警示人们小心行事, 以免受到灾厄或受到惩罚, 如民间不用黑色寿衣等。因此人们对这些禁忌现象牢记在心, 处处留神, 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此外,禁忌现象具有心理麻痹性,禁忌现象本身是一种消极巫术, 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麻痹作用。人们常把恪守某种禁忌视为消灾避祸、 改善环境的手段, 借助巫术的力量增强他们的信心, 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如民间给孩子戴虎头帽、 穿虎头鞋等。尽管禁忌的现象在客观上并不能实现, 但由于心理麻痹作用, 使人们深信不疑, 仍克己遵循。

二、服饰色彩方面的禁忌文化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 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具有严格的规定, 在服饰礼仪礼制中明确规定了服饰色彩的穿着应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着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 并能预示好坏吉凶, 因此不同身份的人所穿服装的颜色都有所限制。皇室贵族所用的部分颜色是民间百姓所禁用的, 而民间百姓常用的颜色也是上层官员忌用的。人们还将一些色彩定为 “凶色”和 “艳色” , 在日常生活及喜庆日子里忌讳穿着 “凶色” , 在某些时代某些场合下又忌讳穿着“艳色” , 根据不同的情况所用色彩有区别, 不能用错。

如黄色是历史上许多朝代帝王崇尚的颜色, 《周礼》 中规定天子要服 “玄冠、 黄裳” 。意在天子不是凡人, 其受命于天, 所以天子的服装要应合于天地玄黄之色, 后各朝代虽有不同, 但仍被帝王所推崇。隋文帝的听朝之服采用柘黄色文绫袍之后, 唐、 宋、 元、 明、 清各代皇帝相继袭用, 使黄色成为帝王宠臣专用之色, 并制定了具体的规章, 下官及百姓禁用。宋朝仁宗时黝紫色和赤紫色一度是贵色, 为皇帝用作朝袍之色, 但时有妇人模仿穿着, 后帝王颁布诏令禁止民间百姓穿着紫色。由于各种禁令, 民间百姓也不敢随意穿用, 以免因错用服装色彩而受到惩处。

高贵之色不许百姓使用, 民间的一些所谓 “贱色” 也受到禁忌。明清时期, 认为绿色、 青碧色多为优伶娼妓人等穿用。由于这些人的身份低下, 他们衣服用的这些色彩便被视为 “贱色”。《清稗类抄》 曰; “嘉庆时, 优伶皆用青色倭缎、 漳绒等绿衣边, 以为美饰, 如古深衣。 ” 由于颜色表示着人的地位, 王公贵族碍于自己的身份忌讳穿着, 即使有好事者不顾禁忌大胆穿着, 也要受到王室的干预。为此 《清稗类抄》 又写道: “衬服初尚白色, 嘉庆时, 尚玉色, 又有油绿色, 国初皆衣之, 殆沿前代绿袍之义。高宗恶其黯然近青色, 禁之。 ” 这些绿色, 在民间百姓的眼中也是 “不洁” 的象征, 因此人们特别忌讳这类颜色。

传统服饰礼仪中许多场合忌讳穿着素色衣服, 这里的素服指白色的丧服。古人说, “白色于凶事为吉, 于吉事为凶。 ” 《礼记・曲礼》 曰: “为人子者, 父母存, 冠衣不纯素。 ” 如果父母都健在, 子女穿着白衣, 预示着不祥的丧象, 成为 “送终” 的标志。白色衣服在这些地区是穿着之大忌, 因此平时穿着白衣时要与其他颜色进行搭配。

黑色的衣服是民间百姓喜爱穿着的颜色, 但在穿着时, 人们忌讳穿纯黑色, 而要搭配一些杂色, 如彩色围巾、 别针等, 以示不是纯黑色。在做寿衣时, 也要注意不使用黑色, 多采用蓝色。有的地区习俗以为死者穿着黑色寿衣会转生为驴, 有的则认为红衣给死者穿着更为合适, 他们认为人死了之后要被送上剥衣亭, 剥衣鬼看见穿着黑衣的人就会不停地剥, 直到皮开肉烂还不停手, 但如果看到红色的衣裳, 以为已剥出血来, 它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百姓对这种有悖于科学道理的民间传说是否相信不得而知, 但这种忌讳的习俗却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

三、服饰及穿着方面的禁忌

在服饰穿着方面, 民间也有许多禁忌习俗, 多表现在不同地区日常的生活当中。如有的地方, 婴儿出生三天后, 家长要为其举行 “洗三” 仪式。然后要给婴儿穿上小褂子, 但同时又忌讳给其穿裤子。人们相信一百天之内的婴儿不穿裤子, 如果遇到夭亡时能够腿脚灵敏迅速逃生, 否则被裤腿绊住, 到了阴间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让婴儿过满一百天后才给其穿上裤子。

衣服穿戴不整, 随随便便, 在任何时候都是忌讳的。如人们忌讳帽子戴得不正, 歪斜地扣在头上。俗话说: “歪戴帽, 狗材料。 ” 那些衣冠不整, 帽子歪戴的人被看成不务正业、 不做正事、 不能成材的人。反戴帽子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一些地区有人死后反戴帽子的习俗。生者忌将帽子反戴, 以避免灾祸。河南沁阳地区忌讳妇人将罗裙反穿, 民俗说: “反穿罗裙, 另嫁男人。 ” 反穿罗裙的现象只有改嫁时才用, 平时穿着是不吉利的。

从衣服的材料质地上看, 古时有不能用帷帐布做衣服的说法。 《风俗通义》 曰: “俗说帷帐车为可作衣, 令人病疠。 ” 如果用给死者牌位或棺材用的帷帐就更不吉利了。孔颖达疏 《仪礼・士丧礼》 口: “必帷之者, 鬼神尚幽暗也。 ” 俗用帷帐做衣, 人会浑身长满癞疮。山东地区习俗中, 衣服的下摆留出毛边是被人们忌讳的, 丧服中的 “斩衰” 就是衣不缝边的样式, 穿着这样的衣服让人产生误解, 以为对某人服丧或恶作剧, 是不吉利的, 因此民间有所禁忌。

民间丧葬习俗中, 人们忌用缎子给死者穿, 因缎子与 “断子” 谐音, 人们怕受到 “断子绝孙” 的恶果, 寿衣要用 “绸子” 制作, “绸子” 寓意 “稠子” , 将来可多子多福。民间还忌用 “洋布”做寿衣, “洋” 布相对于自织的土布而言, 质地好, 但 “洋” 与 “阳” 同音, 代表着 “阳间” 。而寿衣是给死者在 “阴间” 穿的, “阳间” 所用的衣服在 “阴间” 是派不上用场的, 因此 “洋布” 也成为寿衣中忌讳使用的面料。

唐代敦煌民间习俗中有裁衣日子的禁忌。裁衣在民间是一件大事, “裁衣求吉” 的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颇为牢固。汉王充 《论衡・谶日》 曰: “九锡之礼, 一曰车局, 二曰裁衣, 作车不求良辰, 裁衣独求吉日” 。民间择日裁衣的风俗由此而来。我国民间还有 “血忌日不裁衣” 之说, 民间将不宜见血的日子定为血忌日, 凡逢血忌日, 不仅不能裁衣, 连牲畜都不能杀, 否则会遭祸患。此俗一直延续到宋代。十月一日裁衣的禁忌据传与皇帝生日有关。 《旧唐书》 中记载了唐文宗的生日为大和七年 (公元 年) 十月壬辰上降诞日。如此日动剪刀裁衣, 会被认为不忠于皇帝, 或遭受 “动刀” 谋反之嫌疑, 故而此日裁衣被列入了禁忌, 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 另外, 其他皇帝或 “神仙” 的生日、 纪念日也不能裁衣, 记载中有八月六日南朝孝元帝生日、 八月十六日 “观音显圣” 日、 八月二十二日 “神仙下凡” 日等, 都不得动剪刀裁衣, 否则便会遭受惩罚。

四、结语

总之, 服饰的禁忌习俗在总体上说是迷信的, 违反科学规律的。它以消极、 抑制的方式回避矛盾, 而不是指导人们如何战胜危险, 与自然抗争。社会不断进步, 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和认识的提高等诸多因素, 使禁忌观念及表现形式都产生了变化, 许多曾是最严格的禁忌习俗己被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而抛弃, 虽然仍有禁忌习俗存在并时有新的禁忌形式出现, 即使有些人愿意遵从, 其信仰的实质或许已经发生了变化, 多信其俗而不信其意。人类的求知欲望无止境, 只要有未知的情况存在, 人们对其就会形成一种警觉而产生禁忌心理。只有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才能使各种禁忌现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篇:以新华村手工业为例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