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10-08 02:47:3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处理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实现良好的英汉互译,向来都是英语学习追求的目标之一。针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中,很多学生无法实现良好的英汉互译这一现象,以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为目的和出发点,对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原则和翻译实例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翻译与实践之间的一个现象: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理论虽然重要,但在翻译实践上更须下足功夫,因为良好的翻译质量才是翻译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理论与实践 理解 表达

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已将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读写译部分与听说部分进行分别独立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翻译实践也较以往更为突出强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中对翻译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翻译理论教育,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翻译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英语。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的译论,对大学生的翻译实践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准确理解原文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要使译文忠实,首先要理解原著,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思。译者首先必须从分析的角度去阅读原著,追随原作,然后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将原文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沟通起来,完成翻译。下面是一些由于理解欠准确而产生问题的例句。

(1)We have a sales force at present of twenty-four salesmen on the road, each with his own territory.

原译:目前我们有一支由24名外勤推销员组成的推销队正在途中,每人有他自己的推销领域。

在商业英语中“on the road”相当于“away from home use, in regular travel on business esp. as a traveling salesman”,故salesmen on the road 作“外勤推销员”解。试改译为:“目前我们有一支由24名外勤推销员组成的推销队伍,每人有自己的推销地盘”。

(2) He is a rolling stone, I don’t think he can lay up any money.

原译: 他是个见异思迁的人, 我想他不会存钱的。

将“a rolling stone”译成“见异思迁”是十分明显的误解;另外,原文的两个分句应该是因果关系,而“见异思迁”和“不会存钱”显然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试改译为:“他这个人四处漂泊,我想他是不会存钱的”。

二、灵活把握词语的含义

英语汉语不可能完全绝对地对等起来。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词典释义可以当作参考,但不能死板地应用于翻译,更不能单凭想象确定词语的意思。比如:

(1)Towards the end of the month we gardeners were growing weary of watering our uncooperative seedings and were viewing the future with apprehension.

上面例句中的“gardeners”如果译成“花匠”、“园丁”,就会使中国读者一位包括作者在内的“we”指的是这样一些人。但这篇文章并不是“花匠”写的,实际上是一些“园艺爱好者”。

(2)Everyone has his own smiles and tears.

若把“smiles and tears”直译成“微笑与泪水”就显得太生硬了,这里可以运用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转换,试改译为“欢乐与悲伤”。

从上面的例子中便可以看出,在翻译时对词义应考虑上下文内容,灵活把握词语在整个文章中的含义,不要仅仅拘泥于固定的对应词义,否则译出的句子会显得呆板、不流畅,甚至滑稽、可笑。

三、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规律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句子主次安排、句子结构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多差异,如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误会。如:

(1)In the Third World, where two out of three people live by farming, food shortage and malnutrition are common.

这个句子有转折的含义,结果“在第三世界国家里粮食短缺和营养现象普遍”当然更为重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其放在句子末尾,试译为:在第三世界里,虽然有三分之二的人以务农为生,但是粮食短缺和营养现象十分普遍。

(2)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英语所代表的文化中“the old dragon”指魔鬼。所以,“亚洲四小龙”就不能用“dragon”,只能译成“four tigers”。

(3)此外,还有两种语言之间互译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问题,比如:在某人眼皮底下(under the very nose);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若把“虎头蛇尾”译成“with a tiger’s head but a snake’s tail”,西方人就会不理解,把这误解为某种拼凑成的怪物,因此,这个成语可译为“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

除了这些语言习惯上,还须注意翻译时的风格要与原文相符。正规文体要用书面语;非正式文体可用口语化语言或者俚语等表达方式;古体就得译出古韵来;标语口号就要强劲、简洁、有力。总之,对不同题材要挑选相应的文体来对应翻译,否则就谈不上忠实于原文。

四、结语

有关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不胜枚举,本文只列举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和例子,希望能对大学生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翻译中也不必照本宣科,应灵活应对。译论重要,但更须重译笔,只要实践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到了熟能生巧的时候,自然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冯庆华. 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1.

[2]毛荣贵. 英译汉技巧新编[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1.7,126.

[3]吴希平. 浅谈社会科学文章的英译汉[J].中国翻译,1998(3) :13~16.

[4]张径浩. 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48,163.

上一篇:浅谈服饰的禁忌文化 下一篇:浅谈语音增强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