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切记避开“雷区”

时间:2022-06-15 03:11:10

高考作文:切记避开“雷区”

高考作文本质上是应试作文,所谓应试作文,按照浙江作文阅卷大组长陈建新教授的阐述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遵照考试方的要求,由考生本人当场完成规定题目和要求的作文。陈教授强调,如果违反上述限定,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都是作弊作文。笔者粗略统计,浙江省今年31.5万考生中,作文得分在40分以下的占了八九万,接近三分之一,这其中,相当数量的考生并非作文水平低下,而是审题不细,或有作弊的倾向,才得了低分。那么,考生如何才能避免作文“雷区”,确保自己的作文成为二类文甚至一类文呢?笔者结合今年浙江省的阅卷情况,试分析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五大问题,希望对广大高中生有所警示。

一、审题不确

作文题(略)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材料,即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主要内容来自于台湾女作家的同名文章;二是引题,即网友的三种评论;三是命题,即文题中的“你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作文;四是要求,包括题目、文题、字数、其他要求等。

材料部分有两个关键词:路上奔跑的人与路边的鼓掌者。按阅卷大组的阐述,其含义辨别如下:

路上奔跑的人,在博文中原指成绩好的优异学生,也可指后文提到的钢琴家、明星、歌唱家、政界要人等,概而言之,指一切社会成功人士,如果拓开理解,可引申为正力争上游的人,或正在努力奋斗的人,即潜在的社会精英。

路边的鼓掌者,在博文中原指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可指善良的普通人,可扩大到普通民众,材料中则重在指为人鼓掌的人。

两者之间并非静态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转换。

引题部分,命题者选取了网上的三种意见,为考生指明了写作参考范围,方向很明确。

命题部分,出题者明确告诉考生,写作时选用任何一种意见都行。表达方式上,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部分,关键只有一句: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换言之,不管考生选取三个网民结论中的哪个,都要围绕路上奔跑的人或路边的鼓掌者的含义展开,否则,抛开这个材料的含义,另写一套,就有偏离题意之虞。

今年,不少考生没有认真审题,仅看到了材料之中的几个词语,就匆匆下笔,往自己作过的文题上靠,写成了做一个受人欣赏的人,做一个乐观幽默的人,或大谈“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优秀品德,稍好一点的,谈教育中的成人与成材关系,这些都偏离了题意,因而得不到高分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点题不明

与完全离题的考生不同,有一些考生,虽然吃透了题意,写作时也能围绕材料的主要含义展开,却缺少扣题意识,因而其作文与材料的含义若即若离。这类考生,往往追求一种自由的文风,行文比较洒脱,但在匆忙的阅卷环境中,很容易被判为离题。一篇题为《追求夏天的童话》的文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其中有一位老师给予了不及格的分数。不妨看其中的两段:

我不是没有劝过妈妈让妹妹好好放松。妈妈总会白着眼说:“这社会,不去争就不会有结果,你看看外面多少的补习班,看看人家孩子那么优秀那么多才多艺,我不奢求你们以后当什么数学家、思想家,我只要让你们活得不平凡一些罢了,至少,你们不输在起跑线上!”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宁愿活得自在平凡一些,也不能得偿所愿。

毒辣辣的午后,妹妹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上前,把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悄悄地递到妈妈面前,白皙的皮肤被日光整得黑黝黝的,活像从煤炭堆里爬出来的。妹妹边察看妈妈,边紧张地抹了抹顺着脸颊流下的汗珠。妈妈的脸色有点不同寻常,额头的“三”一直紧锁着,抿了抿嘴唇:“你们班最高几分?”“96。”妹妹胆怯地回答道。妈妈很不满意的样子:“你看看,你看看,你说为什么老是比不上别人呢,你说怎么不给我争争气呢,你抓紧去复习吧!”毒辣辣的午后,毒辣辣的日光,折射在一个落魄的背影上。

文章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本该快乐的童年,本该美好的青春,由于现实中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过早地告别了童年,告别了青春。文章借“妹妹”的形象反映现实,令人同情而又无奈,典型而深刻。但由于没有明确地点出“做个奔跑的英雄”“站在路边鼓掌”等关键字眼,致使一位阅卷老师给出了很低的分数,幸亏另一评给予了高分,进入抽查范围,最终才避免被错杀。

同样的情况不少,如一篇写成长路上自己不断努力的记叙文,考生或许认为自己是围绕“做奔跑的英雄”这个主旨行文的,但在通篇文章中,找不到一句相关的意思,阅卷老师即使想宽容点,也爱莫能助。而某篇写“父亲的爱”的文章,其本意虽然是想表现父亲一直在“我”身边为“我”鼓掌,可惜这样的意思没有明确点出,最终也没有得到高分。

三、用心不正

前文说过,考场作文最本质性的定义是考场写就,但有些考生,心存侥幸,事先作了一些准备,主要有两类:一是准备好一篇文章,考试的时候,根据题意,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往题意上靠;二是准备好几个语句优美的段落(注意:并非素材),到时将几个段落组装成一篇文章,拼凑的痕迹极为明显。这两种文章,浙江省专门列出了两个名词:宿构与套话。

先来看一篇宿构的典型(限于篇幅,有删节):

突破

浙江一考生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

——清·张潮《幽梦影》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到底是应该有所作还是有所息呢?闭上眼睛,耳边是一幅幅画作对我的低声倾诉,让我知道了世界是如此宽广,以及突破后的光彩。你看过马奈的《吹笛少年》么?少年的悠然自得,我似乎可以听见牧童悠扬的笛声,感受那悠扬的笛声。你看过凡·高的《星空》吗?那浓烈的色彩,那满天的星斗,夹杂着细碎的蝉鸣,让我心生歆羡。《最后的晚餐》那饱满的构图,我好像可以听到基督徒们的窃窃私语,耶酥在死前的淡定让我敬佩。

…………

耳边又响起那一声声轻柔的倾诉声,提醒我要充满信心地奔跑下去。声声入耳,句句在心,不虚此生。

对这一篇文章,阅卷大组认为,文章写得很美,但其主要内容与作文中的材料无必然联系,有专家还指出,真正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决不会存在如此简单的审题问题。显然,这是一篇有备而来的文章,只在一些关键处生硬地点了一下题意,属于典型的宿构作文,按大组规定,判定为四类文。

上一篇:秋日黄昏的人与鸟 下一篇: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