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浅探

时间:2022-06-15 01:25:45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浅探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作用

Study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

Wu Qijie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a revolu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and learning style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In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 study continuously the way and the method,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consciousness, in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bility.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research study; role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1.1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伴随着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中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此次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同志曾说“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做人的工具。”语文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

1.2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注重获得亲身参与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某一学科的钻研推究,有别于传统“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既有以课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更多应是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写作过程的研究性学习。

2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随着国际间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基础教育在注意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也已经加大了改革力度。继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之后,人们已经习惯把我们现在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在这个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特征的时代,知识的数量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的。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因此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自然是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出征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2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以全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一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为实际需要学习,也关注从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是语文课的开放性和时代性。语文课必须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注重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安排在学校课程计划当中,我认为作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应该与语文学科教学隔离开来,应该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融入于学科教学之中,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从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出发,紧密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选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能使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其他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工具。

另外,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升入初中后,学生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因各种需要互相交织,所以满足需要和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都较过去强烈和丰富。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初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但是初中学生的知识储量和高中大学的学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3.1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研究课程实施,还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研究方式,都要与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而发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寻找恰当的问题切如口,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在教学《空城计》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以孔明的三次“笑”作为探究的话题,分析孔明的性格特点。“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出:“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学生还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了孔明的性格特点: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引导,就是要寻找最佳问题切如口,为学生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

4教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一样,主要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那么在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处于什么地位又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倡导自主、开放,是不是就意味着不需要教师或削弱教师的作用了呢?我们以为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还不了解,尚不能形成一种自发的行为,仍需在教师的促进、组织、指导下进行。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语文教师在语文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

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是彰显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明显加大,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强者固然是越来越出色,弱者却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连学习的能动性也降低了。

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时间量,如何让"强者更多,弱者不弱",值得今后继续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朱幕菊主审。钟启泉、崔允廓张华主编。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学科教学论》宋祥 周瑞 李晓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3]《陶行知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下一篇:运用知行合一的思想 打造数学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