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野下体育与人的关系再研究

时间:2022-06-14 11:14:24

以人为本视野下体育与人的关系再研究

摘 要:体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归根到底是通过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东西,达到育人的目的。但是目前学校体育课程,尤其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体育教学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体育不占升学分数的比例,因此学校和老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学生也把体育课看作是锻炼和放松的课程。在此情况下,体育无法达到它的既有目标,反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致使高校体育教育压力剧增。本文从体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探讨新形势下以人为本体育课程的构建。

关键词:体育与人 体育课程 构建

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下,不少体育学者开始反思我们过去的体育教学,重构体育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等等,把体育教学纳入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提出了人文体育观。例如:冯霞指出:“人文体育观,是以人为尺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一系列体育思想、理念。它是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所形成的认识,它强调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强调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具体地体现为对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追求。”1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尤其是中学体育,因为体育不占据升学的分数比例,因此学校和老师没有足够的投入和重视,在学生中,“放放松”、“玩一玩”、“达标就行”等等思想仍然存在,忽视了体育最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体育发展的促进,对高校实现人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留下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需要从了解体育与人的关系出发,在学校体育的不同阶段加强对“人”的元素的注入。

一、体育是人需要的产物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人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是人的需要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是人的体育,离开了人,也就不存在体育。因为无论是哪一种体育项目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因为只有人才能去模仿、去表现、去竞技,例如球类、田径、体操类等等。因此,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的需要的产物。

二、人对体育具有主观能动作用

体育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与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也不短发展,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从单一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到一人游戏到多人竞技,体现出体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刻上了人为的烙印,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对体育的产生、存在、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学校体育的发展亦是如此,从最初简单的跑跑跳跳,到如今各种球类、棋类、体操类、游泳等等,人们总是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着体育的形式,一方面满足了人的体育需求,另一方面也深深打上了人为的烙印。

三、体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这一关系不言而喻,无论是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体育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关于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学术界已经形成高度重视,关键是如何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作为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时期,学校体育在塑造一个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体育不仅仅是技能、知识等物质层面的传授,还有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以及终身体育理念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后者作为体育满足人的高层次方面的需求,也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四、体育是人的一种文化实践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深深打上了实践的烙印。从现实的人出发,以“实践观点”来认识人才能突破对人的本性的僵化的认识。文化作为实践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本质的客观展现和确证。马克思关于文化史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论述不只是关于物质文化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是全部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和显现。体育,作为人的社会实践的的产物,作为人需要的产物,最终被叫做身体教育、身体锻炼等等,因此广义上的体育是指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公民活动的社会文化现象。学校体育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作为一种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分支,但是其主题就是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其核心就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学校体育以具体的、现实的人为对象,就要直面人的本质,关注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首先在思想上理清人与体育的关系,把教学改革纳入以人为本的事业之下,才能真正使改革沿着尊重人、塑造人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2004年12月

作者简介:

马小平:(1958―),女,北京人,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管理与教学工作。

上一篇:略论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 下一篇:多媒体在品德教育中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