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掌握预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时间:2022-06-14 06:15:13

正确掌握预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摘 要】预习是学生听好课,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也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29-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预习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就要学会预习。

一 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2)让学生明确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提高学习的质量。(3)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茫然为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二 正确掌握预习方法

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教会学生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步步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

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系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出示体现当节课知识点的问题或学习提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学习初二的“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学习提纲:(1)结合图形特点给轴对称图形下定义。(2)画出轴对称图形定义的三要素。(3)圆、等腰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4)结合图形特点给轴对称下定义。(5)说出以上两个定义的联系和区别,尝试填写表格后再归纳。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有据可依,可有条不紊地学习。

2.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通过预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确保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会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内切圆”后提出:“三角形内心和外心哪一个是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怎么区别?”有问题,就会去探索,慢慢地,学生学会了观察图形,了解问题本质,学会自己来解决各种问题。

3.让学生做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就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得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抓住重点、难点。

4.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查提高预习水平

一般在新课前的预习,笔者通常会请学生进行两次预习。第一次是在课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次是在课上,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有时间梳理主要的新知识和疑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就疑问处相互探讨。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以使他们取长补短,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提高。

5.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兴趣的培养相当重要。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的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图形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地展示,学生易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这样就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其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能提出课堂教学中的疑点与问题,使学生听课有的放矢,真正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提供机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一篇:碳纤维出丝槽流系统结构尺寸优化 下一篇:分析听障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