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在数学课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14 05:51:26

趣味教学在数学课中的应用

摘 要:学生的成绩不仅仅受智力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授者应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让他们带着兴趣的翅膀,飞向成功。

关键词:兴趣;培养;激趣;成功

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家长的过高期望,教师的强化训练,导致许多小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成绩不佳。很多家长就觉得学生学习不用功,甚至怀疑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心理成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学生的成绩不仅受智力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给学生一双兴趣的翅膀,他们一定会在课上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课堂后能迎难而上、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在数学的殿堂里快乐翱翔,这无疑是我们的初衷。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给学生一双兴趣的翅膀呢?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激趣

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因势利导,创设新意。宜人的生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惊奇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数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结合生活中的集体劳动场景引出问题,把劳动任务按班平均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是否同意?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平均分配不公平,应该人多分多,人少分少,这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兴趣。

二、设疑生趣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悬念是激发兴趣的方式之一。教师有意设疑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探索新知之前,先给学生设计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学具探索。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分一个西瓜,师父分得,沙师弟分的,悟空分的,猪八戒分得,同学们你们说说,谁分的多?这个西瓜分完了吗?这时,同学们争着说“八戒分得多”“悟空分得多”……大家互不示弱,急切的目光注视着我,待我评判。这时我不急着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用学具分一分。经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同学们悟出“他们分得一样多”。我反问:“四个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怎么会一样大呢?”顿时,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趣味盎然。这种设疑诱导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产生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倾向,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新问题的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反例引趣

在概念教学中,一些学生受已学概念的影响,出现消极思维定式,运用典型反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课前设计一些错误的例题,让学生讨论验证。如,在教学“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在学生前一节课学过的“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的已有经验上提出问题,列出了个位上是0、3、6、9的两组数,看是否也被3整除。小家伙们不假思索异口同声说一定能。我笑着说:“算算再说也不迟”。学生经过计算发现这些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通过这种教学能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钻研的热情,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举反例证明的方法得出的正确结论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四、竞赛创趣

小学生争强好动,爱表现,练习课不能平淡无奇。为了让练习课同样有滋有味,我把课堂变成竞赛场。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组提问。然后按提问与回答的质量计分,最后按组统计计分,落后的组要派代表表演节目。这个方法抓住了学生爱表现、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给本组争光,就连个别平时对课本敬而远之的“问题生”也认真地研究起了题目。竞赛方法的引入,给学生创造了表现机会,学生趣味更浓,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史料补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极其感兴趣,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数》、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自学成才的事迹等。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远大抱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虽然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如果“趣”字先行,那么一定颇有成效。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如果平铺直叙只授内容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让数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让每位学生带着兴趣的翅膀飞向成功。

上一篇:巧用多媒体演绎高效语文课堂 下一篇: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