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02 12:59:19

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摘要:彭凯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中曾表示,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望和永恒主题,并广泛宣传“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中国”。近年来,主观幸福感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文献材料,阐述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人们获得幸福感。

关键词:情绪调节 主观幸福感 宣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91-01

Robert C.Solomon曾说:好生活不是指把美好感觉最大化而糟糕感觉最小化,幸福的生活不必被幸福瞬间所填满,但我们不能否认追求幸福一直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共同追求。

1 主观幸福感

1.1 定义。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怎样的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

1.2 研究方向。主观幸福感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来界定幸福。目前,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如何测量幸福感?除了对主观幸福的直接测量外,还有比较间接的测量方法。其中较常用的有通过测量日常生活细节及体验来测量幸福的“经验抽样法”和“日重现法”。

其次,哪些因素可预测幸福?研究指出50%的幸福感变异由个体内在稳定因素:遗传及人格决定,40%由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即由意志决定的活动过程是否顺利,仅10%由外在客观环境决定。

最后,主观幸福如何影响的心理过程及功能?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对心理活动起积极促进作用。快乐和兴趣除了让人心旷神怡,还可开阔思维,建构积极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资源[1];正情绪有助于应对负性事件,使个体从负情绪中迅速恢复,增强心理弹性。可见,在幸福促进心理健康机制中,情绪反应起了重要作用。

2 情绪调节

2.1 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调节可以定义为目标驱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广义而言,情绪调节是一个动态过程,指一切改变个体所拥有的情绪的种类、产生时间、情绪体验和表达方式的过程[2]。

情绪调节可划分为先前调节和反应调节两种基本类型。先前调节着重调整认知评价。例如,转移注意,转换认知角度,调整重要性等。反应调节(例如,抑制、宣泄)所引起情绪不同形态的变化类似于“水泵原理”――表情抑制减弱了表情,却引起了生理反应上升,可是情绪体验不变;表情宣泄增强了表情,同时也增强了情绪体验,却引起生理反应的相对减弱。可见,反应调节更像情绪不同形态的灵活转换,发挥其动力适应性。

2.2 情绪调节策略。基于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即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调节策略。Gross提出五种情绪调节策略: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个体最常用的降低情绪反应的策略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习惯可预测较多的正情绪体验和表达较少的负情绪体验和表达;表达抑制习惯预测较多的负情绪体验和表达较少的正情绪体验和表达。并且认知重评预测较高的幸福感,较好的心理健康;表达抑制预测较低的主观幸福感,较差的心理健康[3]。所以认知重评可有效缓解负情绪,有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3 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3.1 正情绪调节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正情绪的自然调节有助于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有利于降低消极情感。负情绪的原因调节对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说明个体使用负情绪的原因调节越多,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就越低。而负情绪的反应调节对消极情感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即个体使用越多的负情绪反应调节,个体所感受到的消极情感就越多。

3.2 负情绪调节方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负情绪的增强调节对主观幸福感和消极情感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即个体在遇到负情绪体验时,如果使用增强型调节会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更低的主观幸福感。

3.3 情绪调节效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负情绪中的宣泄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正情绪重视对积极情感有一定预测作用。

4 总结

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情绪的宣泄调节、正情绪的自然调节、负情绪的重视以及负情绪的原因和增强调节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4]。这说明的在生活中,如果经常对情绪进行宣泄,不论是正情绪还是负情绪,都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我们提倡使用积极方式进行宣泄,例如运动、看书、写日记等,当然我们也支持在适当场合大声哭出来或大喊几声来发泄自己心中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Cohn,M.A&Fredrickson,B.L.(2009).Happiness unpacked:Positive emotions increase life satisfaction by building resilience.Emotion,9(3), 361368

[2] Gross,J.J.(1998).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 224237

[3] Gross,J.J,&John,O.P.(2003).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48362

[4] 杨芳(2007).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上一篇:一节失败的写作课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