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状态”遭遇审判

时间:2022-06-14 03:00:01

爱情“心理状态”遭遇审判

本案在审理中抛开“证据学说”,转而审查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开创了全国“心理审判”的先河,从而呵护了社会公德和道德的良知底线。

尘封的缘分一年后“复活”

2000年8月,《深圳青年》杂志刊出一则《征婚启事》:“一磊,1968年生,本科,浙江宁波人,单身,事业单位就职,貌端魁伟健壮,待人宽厚诚实专一,重情爱家,责任感强。虽不富有,但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诚觅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真心想要家、能同甘共苦之海内外女性相携一生,其他不限,来去皆可,特区工作或经商尤佳。”

就是这则“百字启事”,将一磊卷进了大喜大悲、一波三折的爱情漩涡。

一磊真名叫苏达,在宁波市一家文化单位工作。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有三室两厅住房一套。他的爱情“橄榄枝”抛出后,全国许多俊姐靓妹的求爱信雪片般飞来。其中有一位叫梁冰的深圳白领丽人在动情的文字后还附有靓照,苏达当时印象非常深刻,但此时他已和捷足先登的深圳蛇口一名应征的女医生保持热线联系,只好将梁冰暂时“晾”在一边。

一年后,苏达与女医生的恋情不欢而散。苏达又从柜子里翻出过去一大摞求爱信,一眼便看到了梁冰美丽的笑容。一年之后,也许早已物是人非,苏达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梁冰的电话。

“你怎么让我等这么久?”电话那端,梁冰的声音很亲切,让苏达心头一热。就这样,尘封的爱情奇迹般复活了。两个月的电话传情后,双方均强烈渴望见面。

2001年12月14日,苏达从宁波赶赴深圳。四目相撞,双方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灯光摇曳的酒吧里,梁冰娓娓叙道:她是湖北宜昌人,湖南某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从事过教师、导游、酒店管理和国际贸易职业。4年前南下深圳打拼,独资创办了一家公司。

梁冰的自身条件和当初《征婚启事》上的要求几乎全部吻合。特别是这位白领丽人身上散发出的高贵气质让苏达着迷。更令他欣喜的是,他从梁冰的眸子里读懂了“意思”。果然,当晚梁冰热情地将苏达带至她的装饰考究的住宅,两人激情相拥,滚到床上……

之后,梁冰忧伤地对苏达说:“我现在住的这套房子,是我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所购,现拖欠本息,房子面临着被银行收回拍卖的风险。”言语之间,流露出焦虑的神态。

“你还欠银行多少钱?”苏达顿生怜悯。

梁冰开始说还欠15万元,见苏达关切地望着她,稍后又说是18万元。“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几年,装修、沙发、窗帘和餐桌都是我亲自设计和购买的,真要被迫离开这儿,我舍不得啊!”梁冰秀丽的脸庞挂着泪珠。那一刻,一种英雄救美的责任感从苏达心中油然而生,他对梁冰说:“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女朋友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不会袖手旁观的。”4天后,苏达挥泪告别女友,匆匆返回宁波,立即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决定将自己26万元的房屋卖掉,为女友分忧解难。

忍痛“剜肉”为博美眉一笑

苏达为刚认识几天的恋人破釜沉舟之举遭到父母和亲友的强烈反对,骂他“晕”。就连同事也劝他别太冲动。但此时的苏达为恋人鼎力相助的心意已决。他于当年12月21日汇去了7.3万元。12月24日是梁冰29岁生日,这天苏达又将10.7万元汇入梁冰在交通银行开办的太平洋卡号内。直到后来苏达才知道实情:梁冰的房屋总价为20.8万余元,至2001年12月底,实际所欠购房按揭款已不到10万元,而且是开发商免息提供担保。梁冰将男友两次汇的18万元大部分补贴了自己公司的亏空,使陷入困境的公司业务重新运作起来。

苏达的慷慨解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梁冰又是打电话又是写信,缠绵悱恻,情浓意蜜,两人很快达到谈婚论嫁的阶段。

2002年春节,两人约定给双方父母拜年。2月11日,苏达带着大包小裹携女友一同从深圳飞往湖北宜昌市,拜会未来的岳父岳母。下飞机后,梁冰说:“我身上忘记带钱啦。”苏达心领神会,从建行三峡分行支取现金4000元交给她,令梁冰喜笑颜开。

2月20日,梁冰和苏达辗转武汉乘飞机至宁波,探望公公婆婆。尽管苏达的父母对未来的儿媳有一定成见,但见儿子如此痴情,也就默认了这门亲事。临走时还特意给梁冰包了一个2800元的大红包。

苏达度过了难忘的甜蜜之旅,梁冰看上去也很快乐。回到深圳后,她立即给苏达写了一封热辣辣的情书,称赞男友是个“心细体贴、重情重义,值得托付终身的男人”。她渴望能尽快喜结良缘,让苏达非常感动,更加坚定了他非汝不娶的决心。但随后,女友的要求像一条无形的绳索,一步步套牢,勒得他喘不过气来。

“我身体不好,刚出院,现在没钱交物业管理费,房内水电都停了。”2002年5月底,梁冰给苏达打来电话,声音显得很虚弱。

“我不能让你受苦!”苏达听后很心疼,他将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分两次给女友寄去6000元暂解燃眉之急。

“我想办个深圳蓝印户口,需要2万元。”事隔不久,梁冰打电话给苏达紧急商量孩子的事:“如果不及时办理,户口指标就会作废,将来我们结婚生子,孩子读书都成问题。”

既然未婚妻周到地为孩子将来考虑,苏达不敢怠慢,但此时他已身无分文。他只好忍痛“割肉”将自己手中的股票抛售,给她汇去1.3万元。

“我很想你!”国庆前夕,苏达电话抒怀:“我想利用7天假的时机去深圳看看你。”苏达的后半句没说,“为我们孩子的蓝印户口干杯!”

“欠条”“声明”铺设玫瑰陷阱

2002年10月1日,梁冰直奔宁波,突然提出分手,让苏达措手不及。

“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苏达困惑不解。

“你没做错什么。”梁冰说,“但我不希望找一个虚情假意的人,怎么才能证明你是真心爱我呢?”苏达立即反应过来,原来女友是考验他。他指天发誓对她付出是真心,苏达恨不得扒开心给女友看。

“那好,你就写个声明吧。”梁冰授意苏达用白纸黑字来表达他的付出是真心实意,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于是,苏达大笔一挥,写了一份《声明》;“我和梁冰在恋爱期间,经济上的所有支出纯属心甘情愿,即使最终不能和她登记结婚,也不存在任何经济问题。特此声明,以示诚信。”

手持《声明》的梁冰不仅不再提分手的事了,而且当晚和苏达在宾馆开房同居。第三天在和苏达小酌时,她还热情地给未婚夫敬酒,把苏达喝得热血沸腾,面红耳赤。就在这时,梁冰再一次考验男友,激将他写一张欠条。在女友的授意下,醉意蒙蒙的苏达当场在酒桌上给梁冰写下一张欠条:“苏达欠梁冰5万元人民币,争取在10月15日一次性还清。”

女友返回深圳后,苏达思前想后,觉得未婚妻的考验有点蹊跷,便打电话索要声明和欠条。梁冰告诉他:“我是和你逗着玩的,叫你写个条子主要是让你对我加深记忆,我早把条子撕碎扔进垃圾筒了!”后来苏达才知道,梁冰在宁波时就将欠条和声明用特快专递从邮局寄给了她姑妈。

同年10月下旬,梁冰打电话来,说自己妹妹要结婚,需要2万元的礼钱。此时的苏达早已囊中羞涩,梁冰提醒他说:“你不是还有5万元股票吗?”苏达这才明白,女友让他出具5万元的欠条,原来是冲着他手中仅剩下的那点股票。

“可是,我的股票已套牢了呀!”苏达第一次在女友面前叫难。但梁冰早已有了为他排忧解难的办法:“我有许多证券公司的朋友,他们能帮你弄出钱来。”苏达没辙了,为了博女友一笑,他再次含泪“割肉”,以亏损一半的价格抛售4万股票,将兑现的2万元现金汇给女友。

相隔不到一个月,梁冰紧盯着苏达手中的所剩1万元股票不放,要求他尽快抛售。“不!”苏达这次坚决拒绝,“这一万元股票可是我的保命钱啊。我还欠父母5000元没还。”

“我想2003年元旦和你登记结婚,你还留那点股票干什么?”梁冰抛出了温柔的杀手锏。这一招击中了苏达的命门,想想自己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也不在乎这一万元了。11月26日,他把最后的1万元股票兑现后将款汇给女友,祈盼早日走进婚姻殿堂。

“我的电话欠费快要停机了。”2002年12月中旬,梁冰给男友打电话告急。眼看就到领取结婚证的大喜日子,许多婚礼事项需要两人磋商,总不能让未婚妻的爱情热线停机吧?苏达厚着脸皮向单位借款500元,火速给梁冰寄去。他万万没想到,这是未婚妻的最后一次考验。

法官用心抚平爱情创伤

电话费寄出后,梁冰住宅电话和手机还是报停了。苏达赶紧给女友寄信一封,结果,这封信没拆就完璧归赵。梁冰在退回这封信上附了几行秀丽的小字:“我俩双方在性格、人生观、为人处世等方面差距悬殊,我们的关系到此结束。如果我有伤害你的话,说明我并没有真正爱过你!”苏达如雷轰顶,瘫倒在地。

2003年1月4日,苏达又收到梁冰的一封信:“我已经和广东省委大院的一个男孩领取了《结婚证》,马上准备到新加坡读书,请你不要枉费心机干扰我的新婚蜜月。”

“天啊!”苏达彻底绝望了。他急飞深圳要弄清楚怎么回事。当他到深圳后多方打探发现,梁冰正在度蜜月纯属虚构,她并未同任何人结婚。联想到相恋一年来的种种奇怪现象,一种上当受骗的耻辱感涌上心头。苏达立即向深圳龙岗公安分局报案。警方认为梁冰利用婚姻诈编钱财的证据不足,不能以诈骗为由追究其刑事责任。

2003年5月7日,备受煎熬的苏达千里迢迢再次从宁波赶到深圳,走进深圳龙岗区法院布吉法庭,一纸诉状将梁冰告上法庭,诉请判令梁冰立即返还其爱情投资共计25万余元,赔偿精神损失2万元。法院于2003年6月13日和7月7日两次公开开庭审理此案。

法庭上,中文系毕业的梁冰口才极好,针对苏达的一一进行反驳,并声称自己是“不幸的”,“身心受到了刻骨铭心的伤害”。她说:“苏达在我身上有限的付出,远不及他所带给我的伤害、折磨与打击。他对婚姻的极端态度与孤注一掷的表现,实在让我感到潜在的危机及不堪承受的威胁和恐惧。”

法庭上,双方围绕着三个焦点进行激烈的辩论。

“我俩是一种婚约关系。”苏达认为,根据《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钱物。”

“不,我们只是一种恋爱关系。”梁冰反驳道:“仅凭初次见面,我怎么可能订立婚约?”梁冰认为用《婚姻法》条文要求她返还财产显然没有法律依据。

“我赠送给梁冰巨额财产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为了能与她结婚。”苏达在法庭上说,“目的没有达到,自己的赠予行为无效。”

“不!你是无条件自愿赠予和补偿。”梁冰拿出欠条和声明,理直气壮地说:“我并没有拿刀胁迫你,你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熟男人,完全有识别正误、辨别是非的能力,理当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全部后果。”

“梁冰从原告处取得的财产是不当得利。”苏达依据《民法通则》第92条之规定,认为应依法返还。

“你现在的反悔在法律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梁冰沉着应付,“因为公民将自己的财产处分给他人,是法律允许的。”

双方在法庭唇枪舌剑,硝烟弥漫。法官面临着尴尬决断:从道德上和情理上,梁冰应返还“不当得利”。但法官判案靠证据定案,而证据掌握在被告梁冰的手中,而且对原告不利。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2003年7月27日作出了一审判决。

法院认为,原、被告的恋爱关系经《征婚启事》为导引,原告征婚及被告应征均以结婚为最终目的,故原、被告之间的恋爱关系应认定为婚约关系。原告在恋爱期间送给被告财物,是附加条件的,条件为结婚、日后共同生活。原告将自己拥有居住的房产卖掉并把所有卖房款汇给被告,以及在没有债权义务的情况下,出具“欠条”和签署“声明”,均符合期待与被告结婚共同生活的心理状态;法院还认为,综观被告人梁冰一系列的反常行为,符合以情搏财的心理状态。据此,法院判梁冰15日内返还苏达21万元。

“不,我决不返还一分钱财物!”梁冰对一审判决不服,毅然提出上诉。

2004年3月10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此案,再度引起了司法界和媒体的兴趣,对二审能否维持“心理状态”的判决表示强烈关注。广东正翰律师事务所肖文全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十年以来,法官都是用证据定案。而‘证据’往往因种种原因又不能客观反映事实。深圳地方法院在审理此案中抛开‘证据学说’,而采取审查当事人‘心理状态’,开创了全国‘心理状态’的先河。”肖律师认为,这一司法创新的判决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对于现代社会许许多多投机取巧、心怀叵测、挖空心思索取利益的人,“心理状态”审判明镜高悬,无疑会让形形的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原形毕露,从而呵护社会道德良知底线。

上一篇:软件开发藏猫腻 下一篇:她到反贪局来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