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4:50:44

爱情心理学论文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心理学的“曝光效应”表明,只要一个人或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

>> 治疗爱情,药不能停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不能停 药给力:药不能停 哪些药不能说停就停 药妆不能代替药品治疗 一个药不能停的时代 “候鸟老人”降压药不能轻易停 药不能停的莫斯奇诺 苗药痛风停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 冠心病患者须知:安装冠脉内支架不能停抗凝药 清热中药最好凉服/夏停降压药不能想当然 刷榜是条不归路,因为药不能停啊 药不能停!二次元整蛊完全教程 蓝正龙 电,不能停! 价值创造不能停 药别停 爱情不能买卖 爱情实验不能做 爱情不能“随大流” 同情不能当爱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治疗爱情,药不能停 治疗爱情,药不能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先混个脸熟

心理学的“曝光效应”表明,只要一个人或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所以,有喜欢的人,就从“不断偶遇”开始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效应。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冲突,或者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让出个人空间,走近Ta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和罗伯特・扎伊翁茨发现,简单的相伴就能让人产生正面感觉。如果两人有目的地接近,并适度让出个人空间,亲密的感觉会迅速增强。

试试看,两人相隔约1米站定,然后每隔10秒将距离拉近一点点,一直到双方快要碰到为止。会让你们很快亲密起来。 是自由的,又是一致的

行为分析经济学家丹・阿莱利认为,尽管差异很大的人之间有可能相互吸引,但是人们更容易同与自己相似的人―不论智力水平、出身背景还是个人魅力方面―成为情侣。甚至有研究发现,有时仅仅模仿一个人也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可以做些有关模仿的练习:两人靠近站着或坐下,随意地挪动自己的手脚,但是同时要模仿对方的动作,做到两人都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但双方的动作又是协调一致的。 别扛着了,你可以暴露自己的脆弱

阿伦・斯普雷特研究发现,当人们彼此分享了自己的秘密后,相互的连接会更紧密,其中关键是向对方暴露自己的脆弱。

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双方都把自己的一个重要的秘密写在纸上,然后交换看并进行讨论,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持续到彼此之间没有秘密为止。 善解人意,这是在展现你优秀的基因

演化心理学家米勒列出的赢得的首要条件是“善良”。没错,是善良,它甚至排在聪明前面。科学的解释是道德高尚是基因优秀的指标。因为遵守道德的代价很大、很困难,几乎任何伤害身体或脑的状况,像突变、脑受损、脑伤都能让人变得更自私、更不道德。

所以人们喜欢善良又善解人意的伴侣,如果发现对方为了迁就自己的需要而特意改变行为方式,会很快产生好感。虽然,从基因角度来看,善良也不是你能控制、能假装的事情。 “喝杯热水”真的管用

接上一条,耶鲁的心理学家约翰・巴格(John Bargh)专门研究启动效应―一种内隐记忆效应,指前一个或多个刺激会影响到后一个或多个刺激的反应。在实验中,巴格让被试者拿着热饮或冷饮,并设想他们的同盟有温暖或寒冷的个性。他发现,拿着热饮的被试者会判定同盟生性热情,而拿着冷饮的会判定同盟个性冷漠。 幽默,和能欣赏你幽默的人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布莱斯勒认为,在考虑长久伴侣关系方面,男女双方对幽默的重视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儿。他的研究要求受试者在异性中选择一个潜在的约会对象,布莱斯勒发现,女性考虑的是会搞笑的男人,而男人考虑的是能欣赏他搞笑天分的女人。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组成,爱情的三要素就像一个三脚架,三者缺一不可。真正的爱情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爱情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是自信,爱情能推动自我完善,爱情是人性的学校,在爱情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通过爱情来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成熟地去爱。[1] 而针对大学生来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往往呈现浪漫性、易变性、多元性、突击性的恋爱特点。[2]也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伴有轻视恋爱结果、注重恋爱过程;缺乏理性、盲目跟从;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摆脱孤独寂寞、填补心灵空白的心理误区。[3]究竟这些心理误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章从哲学层面探析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从心理学层面探析的文章分析很浅显。处于“第二次断乳期”的大学生们,产生这种心理误区不仅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并且还和其自身内在心理因素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本文着重从人格特点、依恋方式、认知偏差、人际交往能力的角度探析大学生产生恋爱问题的原因。目的是为了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恋爱观和心理成熟程度、对异性或恋人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全面的估价。进而能够通过恋爱问题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学会合理地分析解决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格特点与大学生恋爱

心理学界将人格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4]。人格特征是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人格特征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倾向,而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又影响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及恋爱表达方式与程度。在大学生的恋爱交往当中,人格更是其中重要的心理基础。它就像一个潜藏在内心的“自我”,无意识地影响爱情的价值观、恋爱态度、恋爱方式等方面。

首先,人格特点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表现在人际吸引方面。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较容易得到异性的喜爱,在人际交往的理论中,个性品质是决定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5]。或许有些同学有这种疑惑:“为什么他(她)有那么多人真心地喜欢,但我就没有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她)的人格特点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渴望一份真诚恋情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另外,除了人格完善,具有吸引力之外,性格相似与互补也是恋爱得以长久的一个因素[5]。但由于我们的情感来之匆匆,因此,相互了解后因为性格不合而最终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恋爱草率的特点。

其次,人格对恋爱更为深刻影响的表现是,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对待恋爱的方式、恋爱表达的方式、处理与恋人关系的方式、恋爱情感的表露程度大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性格内向者在恋爱中多表现为情感体验深、被动、冷静、悲观和谨慎;而外向者往往主动而狂热、开朗而冲动[6]。有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质方面,易冲动、任性、喜欢浪漫幻想、稳定性差、敢为性强、独立性差、紧张性强的个体更容易陷入“网恋”[7]。

再者,恋爱双方已有的人格状况往往直接影响着恋爱的质量,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恋爱畸形发展或失败。如有些大学生由于过去形成的诸如孤僻、退缩、冷漠、自卑、冲动、暴躁、骄傲、虚伪、自私以及不负责任等不良人格特征,对恋爱有消极的影响,在失恋的处理上表现得更为明显[8]。其中,自卑的人格特点容易导致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情感采取敏感的态度。这种人格的个体还容易在处理恋爱关系时孤芳自赏,又或者发展为爱情虚荣心理,进而掩饰自己的自卑情绪[6]。又如,叛逆型人格的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时,通常以“叛逆行为”“对立态度”来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恋爱个性方式,以借此获取他人的关注,如过分开放、滥交朋友、过分追求性体验、只追求“曾经拥有”的恋爱等。

依恋方式与大学生恋爱

依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最初专指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后来逐渐扩展到了成人领域。依恋一般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具有安全性(即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感到安全愉悦)、分离焦虑性(面临分离时则会产生分离焦虑)、对象的有选择性、身体的亲近性、深层性、持续性等特点。在儿童依恋的扩展上,成人依恋指成人对其童年期依恋的回忆和再现,即当前对其依恋经历的评价[7]。因此,孩提时我们对母亲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成人以后依恋风格的关键因素。

1987年,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发表了一篇论文《浪漫的爱情可以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第一次将依恋理论运用在成人恋爱关系的探讨上,随后研究也逐渐发现,依恋理论是成人恋爱、婚姻关系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之一。依恋模型预测当一种关系能满足重要的、在任何他人那里都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那么人们就比较可能要保持这种关系[4]。依据依恋理论,审视当前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发现依恋风格对大学生的恋爱模式、特点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广泛认为成年人的依恋有四种类别,即安全型、过分投入型、淡漠型、恐惧型。其中,后三种类型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最为持久。这四种不同的依恋风格通过与恋人的沟通方式、解决冲突的方式、情绪调节的方式、认知归因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效果[9-12]。

安全型。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研究发现,此类型的个体对待恋爱的方式是比较成功的,其会更多看到与恋人在一起的好处,不回避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正由于对恋人的充分信任,发生婚前的情况也比较多。成人依恋是其对以往依恋经历的评价,因此,若处理不当,也很容易由于婚前的不良后果这段痛苦经历而导致安全型个体改变自身的依恋方式,逐渐对感情及他人抱以怀疑的态度。

过分投入型。这种类型的人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以接受的。过分投入型个体常扮演依赖者的角色,且因为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因而容易向自己的恋人施加压力,控制冲突解决的过程,表现出更多不友好的情绪,但冲突后又感觉到内疚和伤害,从而导致恋人的疏远,恋人的疏远行为又会强化他们的不安全感和担心。他们为了寻求安全感,在交往中又会更加控制。

淡漠型。此类型的人崇尚独立、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否认渴望亲密关系,该类型的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作为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手段。他们较少与恋人亲密接触,认为恋爱关系不必刻意维持也能很稳定,回避情感的卷入、自我表露和相互依赖,压抑与依恋有关的想法和情感。

恐惧型。这种类型的人常表现出焦虑和信任、害怕和拒绝。他们投入爱情的程度不高,也较少主动与恋人发生亲密的接触,也不愿倾听和处理恋人的烦恼;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容易退缩,对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不自信,常对恋爱进行灾难性的归因,从而容易导致消极的情感反应和冲突不断升级。

认知偏差与大学生恋爱

认知偏差即认知失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在恋爱过程当中也更为常见。容易导致恋爱出现问题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以偏概全、角色认知偏差、过分理想化、自我中心等。

心理学中有“爱情地图”的说法[13],指我们会容易爱上或追求那些与预先设置在我们大脑中信息最符合的人。或许正因为如此,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常出现在我们的恋爱交往中。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我们很可能只因为对方某一个特征被深深吸引,而忽略了另外你不喜欢但对方却具备的特点;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失恋观,如失恋后认为“天下的男(女)人都不可信”“再也不会有人爱我了”“世界没有真情在”等,这是以个别事物、个别经历推测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的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处在社会中是具有不同角色和身份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及正确表现这个角色所应有的行为和心理品质。如作为子女的角色时,爱护家庭、孝敬父母;作为学生的身份时,认真学习、尊敬师长;作为国家公民时,爱护环境卫生等。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对恋爱双方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认知不足或错误时,也很容易导致恋爱问题。如缺乏责任感、缺乏平等性、缺乏互相关心、认为男生一定需要负主要经济及恋爱责任、恋人不是朋友关系等,即是对男朋友或女朋友这个角色产生认知偏差而出现的错位爱情价值观。

富于理想化是我们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13],在爱情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倾向于把它想象得过分美好,表现为将恋爱“理想化”、恋人“理想化”等。但是万物总是过犹不及,过分追求完美就很容易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过远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如有些同学认为恋爱一定是浪漫的、纯洁的,不容许有任何杂质,若恋爱及恋人的现实与理想中的不相符,他们就很容易对这段感情缺乏信心,以致不满对方的任何表现,甚至会错误地将恋爱失败归因为他(她)不是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而导致的,而忽视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认知偏差还有过分的自我中心[14]。自我中心过强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利己主义方面,恋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信任、爱慕和给予,应该是真诚地、平等地相处的关系。因此,若在恋爱中有较强“自我中心”的人,总要求对方围着自己转、言听计从,且很少考虑对方的需要、兴趣、处境和心理承受度,甚至还以对方的俯首贴耳为骄傲的资本,长期以往,恋爱关系难以和谐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恋爱

恋爱关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很多恋爱关系的确立都是从正常异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处难。”这里的相处即是人际交往。因此,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恋爱关系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善于交往,与同伴的友谊关系也比较深厚,他(她)就很容易与恋人处好关系[15]。

概括而言,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人际吸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等方面[3]。而恋爱过程也可简单分为“认识、了解、相容”三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且这三个阶段对我们的交往能力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有助于增加我们的人际吸引能力从而获得他人的喜爱,从而增加相互认识的机会和可能性;其次,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我们相互准确的了解;再者,较强的人际冲突解决能力有助于我们快速、理智、正确地解决在相互了解之后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达到和谐相容的恋爱关系。

但很多大学生在恋爱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相互沟通及冲突解决的能力。如有些女生在恋爱中总喜欢让对方猜测自己的心思,而男生却不太注意细节,这样信息就不能有效地传达,因而很容易在双方之间产生沟通的障碍;或者信息没有被正确传达给对方,使对方不能准确理解或误解了传递的信息,因而不能作出令恋人满意的行动;又或者使用的沟通方式不恰当,如拒绝沟通、缺乏沟通、不平等沟通、沟通时间、地点、语言不适当等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很多大学生由于认知的偏差,并未意识到沟通对恋爱的重要性,因而忽略了与恋人的经常沟通,更不会创造恰当的机会增加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与人相处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冲突,若冲突能及时、恰当地解决,则可以进一步增强双方的关系,反之,问题日积月累之后,则很容易变成使感情瓦解的蚁穴。而一个人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人格相关联的,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我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再者,由于认知的偏差、依恋风格的影响,以致于我们对待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错误或偏颇的归因,进而阻碍了我们准确地解决冲突。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大学生恋爱和自身的心理特点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通过挖掘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大学生的感情观,才能实现爱情的积极意义。进而在恋爱的过程中,能通过爱情来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成熟地去爱。

参考文献:

[1]林艳艳,李晓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2-43.

[2]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

[3]欧阳江宁.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其引导.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24.

[4]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506.

[5]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何希耕.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2):56-60.

[7]程燕.大学生“网恋”心理研究――“网恋”与传统恋爱大学生自我表露、情感体验及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7.

[8]王东莉.恋爱: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契机.当代青年研究,1993(2):35-38.

[9]杨吟秋.成人依恋风格和婚姻质量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8]江琴.早期依恋对个体未来人际关系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03(3):42-44.

[10]骆珊.运用成人依恋理论改善情侣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古玉.恋人依恋型的交互作用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12]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9-344.

[13]秦维红.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一点思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9-91.

[14]黄颖,陈.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心理世界,2004(10):26-30.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左东岭先生曾撰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形成依然存在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古今文学观念的差异问题,二是中西文学观念的差异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边界相当模糊,左东岭先生还说:“它就像一颗树,你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你可以说根须不是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根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都是中国所独有并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观念,不弄清这些,就很难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因此,所谓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都是既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重要领域之一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明白这种边界的界定尤为重要。

现就古代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作一阐述:

一、古代文学研究与心理学的交融

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心理学的交融范围与日俱增,这与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像心理学对古代文学的爱情主题的解释,变态心理学对古代文人的分析等等,都是这种趋势的表现。

1、心理学对爱情主题的影响

爱情是文学中最为珍贵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主题。从宋玉的《高唐》《女神》二赋的巫山神女情结中,研究者们嗅到了弗洛伊德在《诗人与白日梦》的气味:“作家每一次幻想都包含有一个愿望的实现,通过乔装打扮,来弱化白日梦中的自我主义性质。”又从《登徒子好色赋》“礼对性的约束”,找到《精神分析引论》的观点。直至后来研究者从傅毅《舞赋》,曹植的《洛神赋》,杨修、王粲、陈琳、应?的《神女赋》,阮籍的《清思赋》,谢灵运的《江妃赋》,江淹的《江上神女赋》,乃至《聊斋》《红楼梦》《牡丹亭》等等中,提取出“巫山神女情节”,并定义为“后俄普斯情结”,并切合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理论:“每个男人心里都有女人的一种永恒形象,不是这个那个女人的形象,而是一种绝对的女性形象。”[1]

没有爱情的文学,不是完整的文学。爱情的过程中,必然有心理的变动。因而用心理学来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形象,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是重要的途径。

2、精神分析心理学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精神分析心理学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20、30年代,对文学理论影响巨大。郭沫若1921年发表的《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是第一篇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论文。他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必定受尽种种约束和诱惑,逼成了变态者,正常的感情被破坏,性也不能完完全全地向正当方向发展,很明显,郭沫若是以精神分析学说来张扬《西厢记》中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精神。他还以为《楚辞》《胡笳十八拍》《织锦回文诗》等都可以用此说说明。还有孙席珍的《变态的林和靖》,用变态心理学来解释林和靖不仕不娶的心理原因。张弓的《中古文学鉴赏》自觉借用变态心理学理论解释文学创作的和品赏,认为“纯真的文学”,皆是“文学者的白日梦”,而“纯真的文学者”,又大概是有“暴露心的生活的狂疾者”。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史新编》依据弗洛伊德的变态心理学来解释阮籍和李渔。说阮籍是一个“变态者”,曾自称“少年时轻薄”(《咏怀》)又未能忘情于“欢爱”和“美人”;论李渔的传奇多写变态心理,如《怜香伴》,是写女子的同性恋爱;《意中缘》里强盗大王说林天素欢喜北道,不欢喜南道;《巧团圆》中的儿时忆梦,都可用弗洛伊德的变态心理学来解释。闻一多先生不仅继承了清乾嘉朴学大师的考据方法,而且也意识到借鉴西方新兴学科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朱自清论闻一多时说:“他不但研究文学人类学,还研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来照明原始社会这个对象。[2]”

二、古代文学研究对民俗学、人类学的延伸

神话人类学、民俗学是19世纪在西方思想兴起的学术热潮。这种思想的实证主义方法,偏离正统的思想观念的特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严复很早就应用“图腾说”来解释中国古史。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刘师培的《舞法起于祀神考》《说文巫以舞降释》等文章把戏曲歌舞和巫风祀神的原始习俗联系起来,像顾颉刚,黄作宾,周作人,魏建功,茅盾,钟敬文,郑振铎,闻一多,孙作云等等先后在中国古代神话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孙作云说过:“古文学的研究已经由文字训诂、文学欣赏诸方面进到民俗学,考古学的领域了。我们对于一篇古代文学研究,不应专斤斤注重于文字学或文学史的研究,应该从这些较古的作品中,寻求古代人的生活及风俗习惯,迷信,传说等等。[3]”闻一多研究《诗经》,运用了民俗学等多种方法,而根本目标是在于“带领读者到《诗经》的时代[4]”。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立足于文学审美,借用人类学的性格研究来分析司马迁,让司马迁的形象显得更为饱满。

三、理科思维对古代文学的推进

胡适曾经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为科学研究的法则。从1916年《诗三百篇言字解》到1960年《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胡适一生所写注重“学问思想的方法”的文章,不计其数他坦承杜威的“有系统思想的分析”对他的帮助,他还反复强调自己研究《红楼梦》的目的在于“传播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理科思维的引入,极大地冲击了以经学考据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对学术的现代化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理科思维对文学研究的变革引导也随处可见。条理性层次性渐渐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显露出来。如同科学的方法阐发阐发文辞意蕴和文理思致,就是以楚辞学研究名世的姜亮夫的方法论特点,王易在《词曲史》“序言”中阐述其编纂意图说:“以科学之成规,本史家之观察,具系统,明分数,整齐而抛解之。”凡在《自序》中也提及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目的就是要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总而言之,近代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大大借鉴了理科思维中的各种理论方法[5]。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 论组织学和生理学在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理学实验考核方法的实践和体会 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 中职《生理学》教材的优点和不足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获得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膳食纤维的生理学作用 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 “艺术生理学” 情侣吵架的艺术 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微生物生理学创新教学的探索 微生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护理专科生理学与组织学的衔接 生理学与组织学整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从考试成绩谈病理生理学教、学、考的改革 病生理学教学中“学教并重”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鱼类生理学》课程中实施比较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浅议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及相关的生理学机理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教学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关于机能学实验与生理学理论学习和科研兴趣的培养的关系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情侣吵架背后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情侣吵架背后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图 Elinor Carucci以色列女摄影师埃利诺・卡卢奇所拍摄的家庭场景。苯丙胺的减少,会让爱意减少,因而,由相恋而进入婚姻,更多的麻烦就开始了。

“再没有比恋爱时更容易受伤的了。”那位著名的长于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说。

那时,对爱情发表最多看法的“专家”大都来自哲学界,他们将坠入爱河后的两情相悦描摹得浪漫且令人心碎,直到科学昌明时代的来临。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们借助科学仪器和各种实验手法最终证实―爱情不过是在一系列激素作用下的生物程序,不论它被演绎出多少不同的桥段,基础都一样。

也许这个结论太过理性,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也先后加入了研究爱情的队伍,试图给爱情一个更丰富且合理的解释。尽管各路专家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但最终大家似乎都到了同一个地方―爱情,不仅发生得不那么浪漫,在发生之后,它仍会以同样的面目存在,甚至还要面对更多麻烦。 别以为你的爱情与众不同

在科学家将爱情解读为一个几乎雷同的生物程序之后,仍对爱情抱有浪漫幻想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相爱之后,认为自己的爱情充满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就像同一片土地上会开出不同类型的花。只是,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在1988年提出理论,认为爱情不过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所有爱情不同的面目不过是这三个边的长度来回变化而已。

早在斯滕伯格之前,加拿大学者约翰・李在收集了从古希腊时代到上世纪70年代的数百篇文献之后,通过4000余种对爱情的描述将爱情分成了六大类型―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是三种主要类型,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和奉献之爱是三种次要类型,这一理论后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你可以认为你已经爱得举世无双,但也无非是这几种类型的一个表现而已。

之爱就是所谓的浪漫爱,一见钟情就被归纳在此类型中。这种爱注重外表的吸引力,快速且直接,两人会经历几乎一样的生理反应,激素分泌的过程比较同步,并会很快发展到性的阶段。而游戏之爱故名思议就是一种随意的爱情状态,它多发生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受到约束的人之间,他们不会过分在意对方的外貌或其他条件,“在一起同乐”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另一个主要类型,友谊之爱则要靠谱很多,它多发生在慢热的人之间,从朋友做起最后发展成恋人,而他们在交往过程中也会更多地体会到信赖、平和与温馨,即便分手也能成为好朋友,继续维持良好的友谊。

现实之爱则兼具游戏之爱与友谊之爱的冷静和平稳,处在这种恋爱类型中的人会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选择最符合其条件的情人,“合算”是他们决定是否会开始一段恋情的重要标准;激情之爱则兼具之爱与游戏之爱,依赖感、占有欲和嫉妒心是它的主要表象特征,身处其中的人几乎完全被激素水平左右,心情就像一个弹力球来回跳跃。

对比以上所述类型,奉献之爱是最深情也最坚定的,它兼有之爱的深情和友谊之爱的稳定,将人的利他性充分发挥,为了对方的快乐而不计回报,“存在感”是他们在坠入爱河后最重要的诉求。只是,约翰・李在研究中发现,纯粹的奉献之爱非常罕见,也正因为如此,身处其中的人,幸福指数也最高。一份2010年的社会学调查数据证实:在身处爱河的人中,当被问及幸福与否,具有利他特质的人比不具有这一特质的人答“是”的可能性高出17个百分点―如果你选择像英雄一样去承受,回报就是高于常态的欢乐。

其实,对“与众不同”心存期待的恋爱中人也不必因为被轻易归类而失落,因为,很少有爱情只属于以上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大多数都会大玩跨界集几种类型于一身,只是万变不离其宗罢了。 越炙热,越危险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因为彼此爱得寡淡而心生自豪,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热烈甚至疯狂的爱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爱的能力。但是,所谓爱的能力强弱无非是科学家证实的激素水平高低而已,而在这一标准中,一味地追求高,绝不是一件好事。

在被证明与爱情有关的激素中,相爱之后还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包括苯丙胺(即安非他命)和催产素,前者可以继续保持爱的激情,而后者则会维持爱的长度,当然,这只是它们可爱的一面。

热恋初期,苯丙胺会大量分泌,但随着身体耐受能力的增强,它的作用也会日渐衰退,于是,我们的身体就必须分泌更多的苯丙胺以保持爱情的强度―但分泌苯丙胺的腺体有它自己的极限,当到达这个极限、无法再分泌出足够量的苯丙胺时,爱情也就将面临着危机。科学承认个体差异,但科学更认同客观规律,任何人能分泌的苯丙胺基本上都在一个数值之内,分泌得越多、消亡得就越快。

不止如此,人工合成的苯丙胺还是一种相当危险的药物,它既可以用来改善抑郁症,治疗鼻塞和减肥,也是“”的主要成分。因此,那些在热恋中失恋的人才会痛不欲生,因为由于所分泌的苯丙胺大量减少,他们所面临的状况和毒瘾发作没什么两样。

如果说苯丙胺的危险显而易见,催产素则要“阴险”很多。它被称为“拥抱激素”,能在坠入爱河后促使关系建立、让人们对伴侣产生积极的感觉,但它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会增加恋爱中的暴力风险。

2014年年初,超过四名生理学家联合做了一项实验,向93名大学生随机分配了鼻腔喷雾剂,其中装有催产素或生理盐水,在喷雾剂生效后,这些大学生参加了问卷测试并以此来评估他们的攻击特质―结果表明,喷过催产素的人实施人际暴力的倾向要大得多,同时,研究也证实催产素并不会使没有攻击性的人变成暴力狂,它只会使原本隐藏自己暴力倾向的人卸下伪装。

此外,“谁年轻时没碰到过几个人渣”也同爱的激素有关―男人渣就是那些睾酮水平比较高、侵略性较强的种马型动物,而女人渣就是那些雌二醇水平较高热衷于出墙的一枝红杏,他们会在异性面前释放出更多爱的吸引力,同时,也更危险。 麻烦不断,这就对了

任何坠入爱河的情侣都向往步调一致、和谐温馨的爱情,但事实上,爱情从开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将麻烦不断,原因很简单―男女有别。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在随笔集《冷记忆》里说:“男女相悦在双方的理解上难以调和―对于男人而言,他希望直入主题、省却过程;而对于女人而言,她希望过程无限长,被反复玩味。”

这个被“反复玩味”的过程被称为“调情”。在小庄所著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中,特别描述了“调情”产生的过程―在穴居时期,不需那么麻烦,男人花点儿力气把女人扛回洞穴就可以达到目的,女人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然而,随着群体数量的扩大和交流方式的拓展,两性都有了更多择偶空间,具有孕育后代能力的女人希望获得一种不冒失身怀孕之险去检验男人是否可靠(能与自己一起抚养后代)的途径,调情由此而生,它拉长了性到来的那个过程。

女人可以从“调情”中获得被重视的感觉,但男人可不这么认为。据爱荷华大学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博士称,调情其实很辛苦,对于大脑来说,掌管着人类感情的区域处于边缘系统,它在“调情”中经常处于失控状态,犹如经历一场脑损伤,“所以,木讷很可能是男人身上的一种保护机制,”小庄说。 图 CFP女人可以从“调情”中获得被重视的感觉,但男人可不这么认为。这是摄影师杨炸炸拍摄的北京情侣,他们是某一个乐队的成员。

除了对待爱情的态度,兴趣爱好上的不同也会让爱情岌岌可危。很多女人都会抱怨自己的男友因为太贪玩而忽略了自己,而科学证明,这并不是对方的恶习,而是男性的一种独特性。

斯坦福医学院的精神科专家艾兰・赖斯曾经招募了男女各11人让他们参与同一项游戏,实验结果证明:女人玩游戏时并不会在涉及智力水准的环节上处于下风,但仪器也明显地观察到男性大脑中的“奖惩回路”以及“成瘾回路”被游戏所获得进展激活的程度高出很多,因此,他们更专注、更执着,也更在意得失,也的确会获得更高的分数。由此可见,男人独特的“奖惩回路”和“成瘾回路”让他们对爱情着迷的同时,也会对其他有成就感的事情着迷,比如飙车、探险、打游戏,这几乎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天性。

在男女差别中,男性的见异思迁是最被诟病的部分,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古烈治效应”。传说中,古烈治是某个国家的总统,一日,他携夫人去参观一家养鸡舍。夫人问场主:“公鸡多长时间对母鸡尽一次丈夫的职责?”场主答:“时时尽责。”夫人说:“请把这个结论转告总统。”总统听罢后反问场主:“公鸡每次都在同一只母鸡身上尽责吗?”场主答:“次次都要更换伴侣。”总统说:“请把结论转告夫人。”尽管这看上去像一个笑话,但通过哺乳动物证实了男性在情感中的不够忠诚。但这并非为喜欢拈花惹草的男性开脱,众所周知,人类尽管也被纳入哺乳动物的范畴,但良知、道德、主观能动性等使得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相爱,的确是件美妙的事儿,但这种美妙会被激素水平决定,而这种爱能否顺利持续则受更多社会、心理、科学因素左右,你不仅要了解这个事实,还需要在两性的差异中艰难调整,如履薄冰……就在你的心快要凉透时,还有一盆冷水在等着你―恋爱中,一定要低调。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一个团队开设了一个课题,专门研究Facebook这类社交网络到底是如何发酵恋人之间的嫉妒的。他们指出,很多用户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索伴侣、准伴侣乃至前伴侣的人际网络,一段恋情,暴露的信息越多,涉及的人就越多,因此,才会有“晒恩爱,死得快”一说。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这个略显憨厚的小伙子以告白失败告终,一捧鲜花和一颗真心终究没换来佳人芳心,我心中略替他感到惋惜,可是好人和好人未必就能在一起,事实向来如此。

朋友的朋友渐渐地变成了朋友。我要去印度尼西亚旅行,一帮朋友簇拥着来到车站,带着欢笑,一一惜别。他在人群中,没那么显眼,意外的是竟带了礼物来。

“去了那里,没人陪你说话,可能还没有电脑,你可以用这个CD机听听音乐。”顿时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没想到他憨实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这么细腻的小心脏。面对他的“大礼”,不知道说什么,只好报以微笑,会心收下。

回到大学校园后,我准备跨专业考心理学的研究生。他是个考研老手,一路帮衬,买书,买资料,找学校,找研友,在我紧张得睡不着觉的时候,带我去爬山,吃烧烤,享受美味的冰镇西瓜。他的坚强和毅力或许是指引我考研的最大动力,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如果没有他,也许我早就败下阵来。在他的帮扶下,我的考研之路终于走上正途。放榜之时,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当初选择的学校,而他却以一分之差无缘名校。

走进研院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了。电话无人接听,QQ留言不回,连个影子都看不到。我知道,他对于梦想的追求一直是那样的执著和坚定,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一定是在某个城市某所大学的某间自习室里夜以继日地苦读。

一别两年,大年初一的零点零分,春晚刚刚数完新年倒计时,意外地接到他的电话。这一次,他仍然没能考上心仪的学校,而是调剂到了北京的一所“211”高校,电话中的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或许还是不够努力吧”。

他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苦涩,留给我的却是笑声。

之后的日子,每天都会收到他的问候。不久之后的一天,在参加完朋友婚礼回来的路上,收到他的短信:“做我女朋友吧。”

2月14日,情人节那天,他从家里来学校看我。久别重逢,我们只是相视一笑,从曾经的朋友变为恋人,多少有一丝小尴尬。徜徉在校园小道上,我们肩并肩地走着,一问一答。我一边给他介绍着校园景观,一边和他聊着校园生活,那种幸福的感觉到现在还尤感新鲜。曾多少次假想在美丽的校园里与挚爱的恋人花前月下,可是直到25岁,才迎来初恋的美好,那一刻的幸福,有什么能比?

往后的时光里,生命中多了一个人陪伴。早上起床收到的第一个问候来自于他,一天的美好常常开始于他的鼓励和支持。虽然身在两地,他却尽量让我觉得就像在身边一样。在阳光温润的春天,每隔两个小时,就会让埋首书中的我从图书馆出来,去镜湖边晒晒太阳,隔着电话聊聊天;夏天热得睡不着,他给我寄来小风扇,给我买来平时爱看但没时间看的励志书,好让我暂时忘记炎热,享受阅读的;秋天干燥,他会不时提醒我多喝水,也会监督我在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和朋友外出游玩,生怕我憋成个书呆子;冬天大清早,我得起床奔赴幼儿园做课题项目,他却比我起得还早,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顶着寒风前行。

心理学的知识或许用在别人身上才是有用的。他也知道如何让我学以致用,常常给我出一些“难题”,让我思考。有一次,他从图书馆出来,见一群孩子在观察蚂蚁,童心未泯的他也凑身过去,孩子们把他当大孩子般对待,拉他一起观察起来。观察完蚂蚁后,还跟他们嬉戏了许久才分开。然后打电话告诉我,似乎与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触动了他儿时的心弦,于是他跟我聊起了他的童年:“小的时候,妈妈总跟我商量,看完爱看的动画片就去做作业,可是别人家的孩子却是反过来的,他们的妈妈总是让他们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做作业好呢?”

这个问题把我也问住了,他知道我很喜欢孩子,也希望从事与教育有关的事业,这个问题对现实教育的指导意义重大。我翻阅了能找到的一切资料,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研究。一拍脑袋,我想,干脆就把这个作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吧。他听说我毕业论文打算研究这个,高兴坏了,马上鼓励我。北京的资源比江西自然丰富得多,此后每个周末,他都会跑到国家图书馆帮我查阅资料,给我邮寄。我则依着他给我的资料以及自己所能查阅到的,一步步勾勒论文轮廓,慢慢地,综述写好了,再慢慢地,我终于把实验设计做出来了,心理学的实验设计讲究的是个“巧”字,半点马虎不得。“卡壳”的时候,他与我一起探讨,给我出主意,可用的资源被他一一想到,最后,甚至还劳驾他那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师娘。

毕业前三个月,我终于交出了厚厚的一部论文稿件,捧在手心沉甸甸的。写完之后,我第一个发给了他,他帮着我精雕细琢,最后发给我一份形式完美的电子稿。

相恋两载,我已毕业,而他还在继续他的研究生生活。

南下深圳,我投入到了忙碌的工作中。我们依然靠着电话联络,相见的时光十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常常有朋友问我:“异地恋,怎能受得了?寂寞的时候没人陪,伤心的时候没人安慰,况且,他有没有红颜知己你根本就无从知晓。”是的,有的时候的确如此,但就算寂寞,我也不会告诉他,就算伤心,我也尽量捡开心的事情说,最重要的,他有没有红颜知己是他的事情,我们有没有爱情才是我们该关注的。最艰难时期种下的爱情,怎能不堪一击?

最亲密的朋友也常常替我担忧:“无数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大四时期的爱情总是劳燕分飞,它常常经不起生活的考验,有工作就没爱情,或者有亲情没爱情,何况你们相恋时就不在一起,毕业后又怎么保证?更重要的是,二十七八岁的姑娘你根本玩儿不起……”是的,大四的爱情常以悲剧结尾,“研”时的爱情又该如何保障?

每次面临选择,我都会想想自己又想想他,他也常常是想想自己同时也想想我,不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地点,遇到再艰难的抉择,我们始终都不曾动摇,从没有因为地域、专业、工作性质闹过分手。我们都认为,“情”比“金”坚,最艰难时期种下的爱情,怎么能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彼此扶持着走过珍贵的两年,我们没有太多不愉快,点滴记忆都让人心内温暖。转眼到他找工作了,在厚重而温暖的“爱情外套”下,他和我也会偶有彷徨与无助,但我们都相信爱情,至少到现在一直都信。未来的路有些长,或许还有些艰难,有些事可能我们始料未及,但有爱情陪伴,相信定会迎刃而解。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山东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狐狸精文化的集大成者。遍览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对狐狸精钟爱有加,描写得特别美妙,很多爱情对象都是狐狸精。这代表了我们怎样的人文倾向?

有一个法国女作家看了《聊斋志异》后,写了一篇研究论文,题目叫《从〈聊斋志异〉看中国男人的爱情观》。写论文的关键在角度,她的角度就很好,还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聊斋志异》里的天仙、地鬼、狐狸精这些形形的“人”,都特别钟爱书生。可是你看看这书生多可恨!老是变心,老是出轨,老是祸害人。

法国女作家的结论是:《聊斋志异》里的书生代表中国男人,特别是男性高级知识分子,在恋爱过程中的六大劣根――分别是“胆小、怕事、吃软饭、花心、好色、不负责”。

可恨吧?可恨!书生这么可恨,为什么狐狸精还那么喜欢书生,每次书生犯完错、出完事、出完轨以后,狐狸精都能摒弃前嫌、破镜重圆,还能跟他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有更加离谱的,结婚以后,狐狸精居然会把自己的姐姐、妹妹,什么兔子精、刺猬精、长虫精都介绍给书生,调剂他的业余生活,貌似售后服务,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法国女作家想不清楚了。再放眼望去,中国古代文化所有优美的爱情故事,唐诗、宋词、元曲、清记小说等,男一号一定是个书生。为什么书生就这么可爱呢?我告诉你,搞文学、历史、哲学的人,想得脑袋疼,都想不明白。我们不能光靠文史哲,还应该懂点管理学和心理学,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想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因为写书的人是个书生。若是杀猪的写《聊斋志异》,狐狸精喜欢杀猪的;打铁的写《聊斋志异》,狐狸精喜欢打铁的;你要写《聊斋志异》,那狐狸精肯定喜欢你;我要写《聊斋志异》,狐狸精肯定喜欢高个、戴眼镜的博士,尤其是最近正在研究《水浒传》的。

这叫利益点决定观点,通俗化地讲,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这人哪,你的屁股坐在哪个利益点上,你脑袋中就会自然有哪种想法。这是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

所以看人先看利益点,看完利益点,他不说话你都能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你要改变人,先改变他的利益点,只要他的利益点变了,观点自然就会变。你要了解人,先了解他的利益点,观点是会撒谎的,但利益点不会,一看就准。

利益是一个人在团队中,做工作、表达观点主张时最主要的驱动力。我们带小团队要看个人利益,带大团队要看分利集团。人是会撒谎的。看看《潜伏》里的余则成,你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男人太能装了、太厉害了。很多谎言是没办法看破的,但是没关系,你只要能看准利益点,自然就能明白。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特殊的利益点,会在细枝末节中表现出来。干工作要有利益来驱动人的观点和行为。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3]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正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各自有一个特殊的领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但是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目前心理学的内容涉及了人的“记忆、应激、心理治疗、爱情、说服、催眠、知觉、死亡、顺从、创造力、学习、个性、衰老、智力、、情绪等问题”,[4]概括而言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正是因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一定的阶级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人们的实际情况存在矛盾,才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品德,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都非常注重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教育,而专门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标志则是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很多的见解和观点,直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比较权威的定义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5]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如果离开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相关研究,只怕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入手,因此,思想与行为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逻辑起点。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则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思想”与“心理”的区别在于哪里呢?“所谓思想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5]“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主观活动,就是现实的人在生活、实践中,作为主体在对待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活动,主要是脑的思想活动”[6],这里的“思想活动”主要指的是思维与思虑。从内涵上来看两者并无多大的区别,所以我们从表现形式上来作进一步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在学科发展中形成了新的交叉边缘学科

(一)“综合性”学科的基本特点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新局面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中国近代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具备学科建设的条件,可是根基却已经非常深厚。就说过: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才成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学科才开始建设。概括而言,作为一门学科而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而且有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倾向,并较早提出了在教育及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问题,以力图为社会实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立虽然晚一些,但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来看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有非常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是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懂得很多的科学知识,“综合性”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早在学科主体确立阶段就被定义为是“一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心理学、道德学、教育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10]。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科系统建设过程中其学科特点不断明晰,也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但是“综合性”的特点从未更迭,依然强调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分进行融会提炼、为其所用。“综合性”学科的基本特点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局面。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的同时,“心理学”被首次列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相关学科”中,这进一步说明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都离不开同心理学交叉性研究的开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的建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发展的支撑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背景下,在1982年4月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疏导方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们进行教育工作、说服工作,而不是采取强制的、压服的办法和行政命令的办法。对人民群众中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我们要坚持疏导的方针,反对堵塞的方针。我们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11]可以说,疏导方针的提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结合的基础。在疏导方针指导下,一些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人就把学科应用的眼光投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工作的学者专家也到心理学中寻找能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钥匙。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学科发展中都不约而同地面临着相互交叉的问题,最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形成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提供了广阔平台与有力的支撑。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在诸多方面都还有许多问题与争议,甚至有学者提出学科的交叉未必就要形成交叉学科。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如何主要取决于它自身能否对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取决于它能否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契合实际需要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都由此来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心理学的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学借鉴的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术交流与交往在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心理学的借鉴也在经历着一个由浅入深的演进过程。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注意到人的个性,能力、气质与性格等心理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这时期的借鉴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心理学原则、概念和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如1988年孙保东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心理学原则》,1986年郭克敏、周毅刚的论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性格的鉴定》,1988年林佩的论文《需要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1993年李丽华的论文《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21世纪开始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心理学借鉴的研究较前二十多年来说不仅是研究论文的数量有了增加,而且研究深度方面已经从概念和理论的借鉴扩展到方法论的贯彻,即从一定的心理学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2008年徐俊的硕士论文《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王丽荣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心理学的借鉴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注意的是在借鉴过程中不能实行拿来主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心理学知识借鉴中的规定

心理学研究人,是关于人性的科学,但心理学能否成为像物理、化学那样的纯客观科学,能避免牵涉到一切和人相关的价值要求与评价?牛顿-笛卡尔就曾试图把心理学建成纯自然的科学,心理学家拉希莱也认为“心理学只有和玄学以及种种价值绝缘并采用科学的现象学方法才能逃离现在陷入的目的论的和神秘的蒙昧主义”,[12]对此,潘菽则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看法,“心理学的说明正应该使听的人能在自己的‘经验’中得到验证而不是与之避免牵涉”。[12]毕竟,人是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把人看作是和动物没有区别的一种存在,这种人化的心理学倾向是有很大弊端的,但只是用社会学或阶级性的眼光来看待人性,把心理学看成是阶级性的也不妥,心理学研究的现象具有阶级性,但心理学本身是无阶级性的。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并没有弱化,但无论是在道德教育还是政治教育中,都非常注重价值性与学科化的结合,心理学理论的灵活运用使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隐蔽性教育”“渗透性教育”方面取得许多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为此,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借鉴和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13]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借鉴的心理学应当是什么样的心理学,是西方的心理学还是中国的心理学?众所周知,尽管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有过不少涉及心理问题的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是心理学并没有在中国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此后,德国、美国都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绩,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近代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分颇多,以至成为它的基调”。[14]在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与这样的心理学发生了矛盾,应当如何抉择与取舍呢?科学的研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而辩证唯物论就是科学的心理学需要的科学方法。中国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与传播西方、苏联的心理学思想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吸收和消化的重要性。

如果一味只知吸收不知消化,那就成了“食而不化”,潘菽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在多种场合提出了心理学中国化的问题,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身体力行地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心理学要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在吸收与批判国外的心理学和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服务的一门科学。经过百年的激荡,现代心理学形成了五大理论,即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和生理科学观,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展开对人性的分析并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而中国的心理学思想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相融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合而为一,认为只要抓住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就可直接照搬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如何对心理学的理论与思想进行恰当的扬弃和借鉴,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有机的结合,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未成熟,这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必须经过的历练。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在现代信息社会,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人们的思想及行为也出现了复杂矛盾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必须以人为本,既要遵循人的心理特征又要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关系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跨学科交叉借鉴心理学过程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中必须注意与心理学的学科渗透和取长补短,在此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心理学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和运用。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爱情观

分类号 B848.3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6

1 问题提出

社会心理学家Rubin(1970)将爱情界定为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她)以某种方式表现对该特定对象的思考、感情与行为。因为态度是可测量的,所以爱情也可测量。而后,加拿大社会学家Lee(1973)提出爱情的三原色:激情、游戏和友谊,并进而把爱情划分为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等6种类型。(1)浪漫爱类型的人最注重的是对方的外表和身体的接触,只要是好看的,就容易跟对方坠入情网;(2)游戏爱类型的人视爱情为游戏,爱情的关系短暂,经常更换对象,承诺在这种类型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3)同伴爱类型的人感情发展细水长流,平静而祥和,通常刚开始时都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后来才慢慢从相知友谊发展成爱情;(4)现实爱类型的人选择对象以理性条件的考虑为主,诸如教育背景、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5)占有爱类型的人占有欲和嫉妒心强烈,关系也有如风暴,起伏不定,对方一点爱意的表示就会让他狂喜,一点点降温或关系出现点小问题就痛苦不已;(6)奉献爱类型的人与占有型相反,愿意为爱人完全付出自己,关心对方、爱对方而不求回报。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1986)根据Rubin和Lee的理论,编制了爱情观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确有6个维度,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被多个国家的研究者广泛使用,证明爱情观六类型有较强的跨文化适应性(Neto, Mullet, Deschamps,

Bartos, Benvindo, Carmino, et al.,2000)。

很多研究中涉及性别差异时,sex与gender常常混用,但二者区别甚大,sex指生理性别,而gender指的是心理性别或社会性别,即男性和女性都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人格特征(郭永玉,2005)。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学者将男女性别角色特质视为单一维度上的两端,认为男性化特质高者相对的女性化特质必然低,反之亦然。后来的学者则将男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视为互相独立或相关很低的特质,它们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很多研究都发现,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的双性化者的性别角色行为较具有弹性,可以根据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男性或女性角色行为,因此较容易获得人际交往的和谐与各方面的良好适应(Bem,1975)。我国大陆学者近几年才修订了性别角色量表,有关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较少,多数研究者习惯以生理性别(sex)作为自变量探讨与因变量的关系,等于预先承认了所研究的因变量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

许多性别角色与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亲密关系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而未分化者最差(Antill,1983;Bailey,

Hendrick, & Hendrick,

1987;Davidson,& Sollie,1987)。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由于双性化者会受到社会期待人们表现与性别相符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压力,且当本身的两种性别角色无法统合或转换不适应时,可能使其感受到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更多的角色困扰(李美枝,钟秋玉,1996)。在爱情关系方面,同样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缺乏使用标准化量表的爱情观研究,使得这一问题具备了深入探究的价值。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分布及其与爱情观之间的关系。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原则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三地的师范类高校以整群取样和个别取样结合的方式对9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问卷907份,回收率92.08%;剔除没有回答完整及不认真填答的问卷72份和未通过检测题的问卷13份,共得有效样本822人,占90.63%。其中男生330名(占40.1%),女生492名(占59.9%);平均年龄21.23±1.57岁。

2.2 测量工具

2.2.1 爱情观问卷

采用Hendrick夫妇(1986)编制的爱情观量表,参考我国台湾学者张志成(2005)的译本,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该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7个题项,共42题。被试根据题项所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五点计分。各分量表总分即反映被试的爱情观倾向。此量表的编制者Hendrick夫妇(1986)报告其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60~0.81之间;效度方面,6个因素共可解释44.2%,因素负荷量介于0.33~0.83之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使用此量表时进行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与之接近(张志成,2005;吴昭仪,吴丽娟,2005)。

2.2.2 性别角色问卷

选用钱铭怡和张光健(2000)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该量表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负性量表、女性负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扰量表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20个题项,共100个题项。题项均为描述男性及女性特征的形容词,顺序随机排列,回答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采用Likert五点计分。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问卷的施测采用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个别施测以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自习室、寝室等场所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两种施测方式分别发放问卷585份和400份。

采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情况

爱情观量表的6个分量表、性别角色量表中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总分均大体符合正态分布。爱情观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6~0.69之间,男性化与女性化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和0.88。爱情观量表中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和奉献爱的平均得分依次为20.11±3.17、18.77±3.55、23.69±3.88、22.14±4.20、22.66±3.79、25.07±3.83。

3.2 性别与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采用Spence(1993)的中位数分类法,即找出总样本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中位数(分别为119.5和129),男性特质高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低于中位数的为男性化类型;男性特质低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高于中位数的为女性化类型;二者皆高于中位数的为双性化类型;二者皆低于中位数则为未分化类型。被试中各性别角色类型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经卡方检验,本研究中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相比,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显著不同,χ2(3,822)=26.254,p

3.3 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根据Anderson(1986)对性别角色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议,首先计算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爱情观6个分量表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表2)。可以看出,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均有显著正相关;女性特质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与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显著正相关。虽然性别角色特质与爱情观之间显示出一些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应该注意的是,其相关系数值均不高(0.095~0.227),这可能是受样本量较大的影响。使用方差分析进一步验证性别、性别角色类型与爱情观的关系。

4 讨论

4.1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分布

我国大陆学者以大学生为样本的性别角色研究发现,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男性样本中的双性化类型最多(钱铭怡,张光健,2000;杨玲,王雄雄,2005)。本研究总体样本中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女性样本中女性化类型最多,与钱铭怡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男性被试中的男性化类型最多,未分化类型其次,结果与上述研究并不一致。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取样的地域在东北地区,样本以东北人为主,东北男性的性别角色中可能男性化更突出,即所谓“东北爷们儿”。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男女大学生仍受传统性别角色观的影响,男性更多男性化,女性更多女性化。当今社会对跨性别角色者的态度愈渐宽容,现实中存在着男性女性化者相对于女性男性化者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而具备男性特质的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都是十分值得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2 性别与爱情观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女生的爱情观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现实成分(董福强,2004;吴昭仪,吴丽娟,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卓纹君,2004)。本研究发现,男性样本的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占有爱和奉献爱都显著高于女性样本,只有现实爱得分略低于女性样本。显示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倾向真情的投入,情感表现较女性浪漫、热烈,也较勇于付出,而且带有游戏性,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类似。男性在求偶过程中一直扮演主动的角色,而女性在感情发展的过程中多半扮演被动等待与抉择的角色(李美枝,钟秋玉,1996)。这个现象可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从生物演化的机制上说,男性生物遗传的生理机制表现为明显的性需求和繁衍后代的任务;二是从社会文化的角色期许上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往往需要冲锋陷阵般的投入与付出,才有赢得美人芳心的可能。

4.3 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本研究发现男性化特质与浪漫爱和游戏爱显著正相关;女性化特质与现实爱和占有爱显著正相关、与游戏爱显著负相关;两种性别角色特质都与奉献爱显著正相关。男性化者较女性化者更倾向于游戏爱,而女性化者更倾向于现实爱和占有爱。可见中国大学生的爱情观仍多少反映出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许,“大丈夫何患无妻”式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规范还未完全被“男女平等”的观念取代。

很多关于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都显示,双性化者有着相对较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和谐水平,有学者认为浪漫爱与游戏爱都是不适应的爱情观,并发现双性化者具有较少的不适应的爱情观,由此认为双性化者会发展出更和谐的爱情关系(王庆福,王郁茗,2003)。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即女性化者在占有爱中显著稍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其余未见差异(卓纹君,2004)。本研究中的双性化样本的浪漫爱和游戏爱得分并未明显低于其他性别类型,其浪漫爱的得分反而最高。比较明显的是,男性化样本存在相对较多不适应的爱情观。造成这些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所使用的爱情观量表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删除或添改不适当的题目;(2)所用测定性别角色的工具不统一;(3)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的爱情观在性别角色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分别以性别和性别角色为自变量得到的,其与大学生爱情观的关系并不一致。性别与性别角色对爱情观的影响不具有交互作用。相对性别而言,引入性别角色变量能够深入探讨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人们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中性别角色特质与部分爱情观的相关显著但相关系数并不高,虽然使用方差分析方法弥补,但本研究的结论仍受一定制约,有待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在爱情观上,男性接收到的多是诸如“妻子如衣服”这样的信息,而女性则接收到“女怕嫁错郎”的信息,不同的生物性别取向和社会性别角色期许在择偶和婚配过程中的关系不可分割,今后可以对不同性别角色类型搭配的情侣或夫妻的爱情关系及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不仅极具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董福强(2004). 高职学生爱情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高雄:台湾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

郭永玉(2005). 人格心理学:人格与差异的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美枝, 钟秋玉(1996). 性别与性别角色析论. 本土心理学研究, (6), 260-299.

钱铭怡, 张光健(2000).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心理学报, 32(1), 99-104.

王庆福, 王郁茗(2003). 性别、性别角色取向与爱情观及爱情关系的分析研究. 中山医学杂志, 14(1), 71-82.

吴昭仪, 吴丽娟(2005). 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 教育心理学报, 36(3), 241-263.

杨玲, 王雄雄(2005).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63(5), 23-27.

张志成(2005). 高雄市国中资优生的爱情观与现况之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卓纹君(2004). 台湾人爱情风格之分析研究. 中华辅导学报, 16(9), 71-117.

Anderson, K. L. (1986). Androgeny, flexibility, and individual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0(2), 265-278.

Antill, J. K. (1983). Sex role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 145-155.

Bailey, W. C.,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7). Relation of sex and gender role to love, sexual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Sex Roles, 16(11/12), 637-648.

Bem, S. L.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Davidson, B., & Sollie, D. L. (1987). Sexrole orientatio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5(1), 59-69.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2.

Lee, J. A.(1973). Colou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New Press.

Neto, F., Mullet, E., Deschamps, J., Bartos, J., Benvindo, R., Carmino, L., ... & Machado, M.(2000).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ttitudes toward lov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1(5), 626-635.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273.

Spence, J. T. (1993). 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ion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24-635.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2004). 社会心理学. 第10版. 谢晓非, 谢冬梅, 张怡玲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69-271.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gender roles and lov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tated as follows:(1)Mal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female in gender roles. The interactions of sex and gender roles in love attitudes were not significant. (2)The average score of Allgiving Love was the highest, secondly was Friendship Love, and Gameplaying Love was the lowest. (3)Males average score of Romantic, Gameplaying, Friendship, Possessive and Allgiving Love were higher than them of female significantly. (4)The masculine samples average score of Gameplaying Lo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in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That of androgynous sample was higher than feminine significantly. The feminine and androgynous samples scores of Logical and Possessive Lov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scul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Androgynous score of Allgiving Lo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scul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山东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狐狸精文化的集大成者。遍览世界各国,唯独中国对狐狸精钟爱有加,描写得特别美妙,很多爱情对象都是狐狸精。这代表了我们怎样的管理倾向?

有一个法国女作家看了《聊斋志异》后,写了一篇研究论文,题目叫《从(聊斋志异)看中国男人的爱情观》。写论文的关键在角度,她的角度就很好,还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聊斋志异》里的天仙、地鬼、狐狸精这些形形的“人”,都特别钟爱书生。可是你看看这书生多可恨!老是变心,老是出轨,老是祸害人。

法国女作家的结论是:《聊斋志异》里的书生代表中国男人,特别是男性高级知识分子,在恋爱过程中的六大劣根——分别是“胆小、怕事、吃软饭、花心、好色、不负责”。

可恨吧?可恨!书生这么可恨。为什么狐狸精还那么喜欢书生,每次书生犯完错、出完事、出完轨以后,狐狸精都能摒弃前嫌、破镜重圆,还能跟他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有更加离谱的,结婚以后,狐狸精居然会把自己的姐姐、妹妹,什么兔子精、刺猬精、长虫精都介绍给书生,调剂他的业余生活,貌似售后服务,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法国女作家想不清楚了。再放眼望去,中国古代文化所有优美的爱情故事,唐诗、宋词、元曲、清记小说等,男一号一定是个书生。为什么书生就这么可爱呢?我告诉你,搞文学、历史、哲学的人,想得脑袋疼,都想不明白。我们不能光靠文史哲,还应该懂点管理学和心理学,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想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因为写书的人是个书生。若是杀猪的写《聊斋志异》,狐狸精喜欢杀猪的;打铁的写《聊斋志异》,狐狸精喜欢打铁的;你要写《聊斋志异》,那狐狸精肯定喜欢你;我要写《聊斋志异》,狐狸精肯定喜欢高个、戴眼镜的博士,尤其是最近正在研究《水浒》的。这叫利益点决定观点,通俗化地讲,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这人哪,你的屁股坐在哪个利益点上,你脑袋中就会自然有哪种想法。这是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

所以看人先看利益点,看完利益点他不说话。你都能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你要改变人,先改变他的利益点,只要他的利益点变了,观点自然就会变。你要了解人,先了解他的利益点,观点是会撒谎的,但利益点不会,一看就准。利益是一个人在团队中,做工作、表达观点主张时最主要的驱动力。我们带小团队要看个人利益,带大团队要看分利集团。人是会撒谎的。看看《潜伏》里的余则成,你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男人太能装了、太厉害了。很多谎言是没办法看破的,但是没关系,你只要能看准利益点,自然就能明白。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特殊的利益点,会在细枝末节中表现出来。干工作要有利益来驱动人的观点和行为。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上一篇: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闻心理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