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司办成残疾人的温馨家园

时间:2022-06-14 02:53:47

把公司办成残疾人的温馨家园

哑巴、聋子、瘸子……他所在的企业里,这些员工,比例过半。作为企业领军人,他为何要将150多个岗位安排给残疾人呢?而且给了他们无微不致的关怀?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一位曾经与袁隆平一起被提名参评“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的爱心人士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他叫刘常松。其实,他所做的并非一些小事。他所领军创办的湖南裕华化工集团,主要产品小苏打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中国生产的服装,其中有近一半的服装都含有“裕华”小苏打,因为“裕华”为占据全国染料行业7成市场的企业,提供了70%左右的小苏打。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家企业中有150人是哑巴、聋子、瘸子等残疾人,这些人占“裕华”生产工人的比例达到了55%。

一家企业安置如此多的残疾人上岗,这在湖南和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刘常松的企业为何要聘用残疾人,而且比例又如此之高呢?2008年5月的一天,身为衡阳市人大代表、湖南裕华化工集团董事长的刘常松,向记者讲了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

勇担特殊使命

刘常松总有一丝微笑荡漾在脸上,他的笑犹如阳光般明亮,泉水般清澈。从那些微笑中,陌生人都能感受到刘常松的真诚与务实。

这是一个厚道质朴的男人。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份厚道与质朴,曾经做化工贸易的刘常松,做得十分顺意。2002年4月,刘常松开始进入生产领域,与几个人合资在湖南衡阳市珠晖区办起了衡阳市裕华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湖南裕华化工集团公司)

创业之初。“裕华”曾遭遇技术不成熟所带来的挫折,2003年8月,企业一度陷入停产边缘。历经风霜、真诚务实的刘常松,此时展现出异常的魄力与毅力,这个中年汉子带领股东们在“风雨”中同行,带着大家闯过了难关。

2003年底,企业开始步入正规。刘常松决定“扩军”。而就在“裕华”开始规划人才招聘计划时,衡阳市珠晖区的领导找到了刘常松,谈到了区里有许多残疾人无法就业,家庭困难,希望“裕华”能为政府排忧解难,招收一些残疾职工。

回到厂里,刘常松开了班子会。时任副总经理的党支部书记刘建军追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当董事长把这个特殊使命通报后,班子成员都很吃惊。因为企业刚刚走上正规,正需要负重前行,此时缺的是人才。如果招残疾人当职工,能行吗?弄不好,刚刚起步的企业,又会步入困境。当时大家顾虑很大,少有人支持这一做法。”

刘常松从区里返回的路上,就有这种预感,毕竟这是大家合力办起的企业,大家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倍加呵护。残疾人的进人,被大部分同志所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刘常松想到了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办企业既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也是为了回报社会。因此,在返厂途中,他就有了说辞:“身体残疾,不是他们自己愿意成残疾人,残疾人的智力,体力等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因人而异,适当拿些岗位出来,既能给他们以工作的机会,为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又为政府排忧解难,服务社会本身就是我们办企业的初衷之……”

刘建军回忆:“董事长这番情真意切的话。也深深地打动了班子成员,大家思想开始有了统一,决定先试试看。”

心系残疾人

2004年7月,珠晖区残联与民政局向“裕华”推荐了24位残疾人。

刘常松、刘建军亲自驾车从区政府将他们接到了厂里。

到了厂里,一问有8个聋哑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过50。上岗要进行安全培训,聋哑人怎么办,刘建军听说其中有个叫何亮亮的小伙子能讲哑语,于是让技术人员一边讲,何亮亮当起了翻译,考虑到特殊情况,他们将培训延长了一段时间。

在培训中,刘常松、刘建军和总经理谢超群及人事部门的同志一个一个详细了解24位同志的残疾情况、身体情况,然后按人分岗。

一个星期的培训结束后,24位同志依次分到了不同的岗位。

那段时间,刘常松经常到车间去了解情况,看看他们是否适合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且每周还坚持与他们共进一次午餐,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刘常松发现几乎每一位残疾人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而且家庭条件普遍都很差。

24位残疾职工的进厂,深深地触动了刘常松,也感动了班子成员。当刘常松建议将更多的机会让给残疾人时,竟然得到了班子成员的集体拥护。2004年9月,“裕华”化工,在珠晖区人才劳动力市场,举办了一次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这在当时开了湖南乃至全国的先河,招聘会专聘残疾人,而且家庭贫困者优先。刘常松、刘建军亲自带队招聘,一天招收了40多人。随着残疾职工的增加。刘常松对残疾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感情。因此,特别留意残疾人的困境。

2004年10月,刘常松从衡阳媒体看到有关残疾人肖建凡家庭生活困难,女儿到龄却未上学的报道后,当天上午就找到肖建凡家,不仅送上了1000元钱,而且决定招聘肖建凡到厂里去工作。目睹这一切,年过80的肖家老父亲泪如雨下。如今,肖建凡在“裕华”当起了机修工,工资能拿到1000多元,女儿在刘常松的关心下已入学。

刘常松和他的公司关心残疾人,在衡阳市出了名,因此,常有人向他“举荐”残疾人。

2006年7月26日,衡阳都市频道一位记者告诉刘常松一个信息: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有一位残疾人很困难,经常二天吃一顿饭,几次自杀未遂。刘常松听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开车前往呆鹰岭镇。到了呆鹰岭镇,见到肖高水时,他感到很难受:肖高水已经40岁了,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拄双拐才能行走,住在一个破旧的厂房中、无家可归。当时刘常松看到房中有一个小桶盛着一条半斤重的小鲤鱼。肖高水对他说,就是这条钓来的鱼,他要吃2天,用它煮汤下饭。

刘常松立即从袋中拿出全部的1000元钱,让他去买些基本生活用品,然后说,将安排车来接他到厂里去上班。肖高水听罢非常激动,情不禁地摔掉双拐,“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地上,刘常松扶起他时,见他两眼珠泪双流。

2006年8月1日,刘常松安排车将肖高水接到厂里。考虑到他双腿虽残疾,但手很灵活,刘常松便将他安排到包装车间工作。后来,刘常松想到肖高水柱双拐,到食堂里就餐,怕地板砖滑,影响他行走,又特别嘱咐食堂管理员,在食堂的侧门专门为肖高水一人开了一个窗口,让他一人在那里买饭菜。

从此,肖高水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逐渐告别了贫困,2007年2月,他还买上了手机。

残疾人的“特区”

一切真挚的爱。是建筑在尊敬上面

的。在残疾职工不断增多后,刘常松和班子成员,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

“‘裕华’是残疾人的‘特区”’!刘建军用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的工作。

为了让这一群体在“裕华”享受到爱。厂里专门设立了一个残疾人管理办公室,食堂开设了残疾人就餐专用窗口。工作人员学会了哑语,还经常与他们沟通,成为他们又一个“娘家。”

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裕华”作出了残疾职工优于他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如果残疾职工因病住院。每天还有相应的补贴。每年免费为他们体检一次,职工宿舍优先给他们住。同时,为他们缴纳了“四金”,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裕华”还特别规定,其他职工不仅要爱护帮助残疾人,而且要给他们以尊重。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位残疾职工在食堂就餐时,与食堂一位职工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残疾职工向公司反映了这位职工态度不好,总经理谢超群立即详细了解情况,与刘常松、刘建军等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辞退食堂那位员工。刘常松还就此事,倾心与其他职工谈心:残疾职工生活本就很不容易,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尊敬。

刘常松在这方面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2006年4月,包装车间一位残疾职工杨衡东在与刘常松谈心时,无意间讲到了自己在建的新房。刘常松想到建房是一件大事,特别是乡下更为看重,他便留了心。不久,得知杨衡东的新房要竣工时,他亲自开车,带着夫人几经问路。来到了杨衡东家,还拿出1000元钱以庆贺。刘常松夫妇的到来,让杨家上下喜出望外,杨衡东更是感激不尽。当刘常松夫妇离开杨家时,杨衡东送了一程又一程。

除生活上关怀,“裕华”还给予了残疾职工政治上的关怀。让他们感到工作上有奔头,有前途。左脚因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胡义强,尽管是中专生,但到过不少地方打工,都感受到没有奔头,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2004年7月,胡义强被区残联和民政局推荐到“裕华”后,刘常松就注意到这个小伙子。2006年4月,仓库要实行微机管理,在许多关系户盯着这个岗位时,刘常松想到了胡义强,将他调到这个管理岗位。

在刘常松看来,调动胡义强,是一种信号,目的是为引领残疾职工好学上进做示范。

胡义强也不负期望,利用扎实的功底,很快就学会了电脑知识,迅速适应了这个岗位。胡义强说:如今他的工资已有1000多元了,这是他几次打工中工资最高的,而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感到有了归属感,有了奔头。

当残疾职工感到有了奔头和归属感后,便迅速融入“裕华”,开始回报企业。

2006年1月。毕业于郴州师范的谭小峰,因身体残疾一直未能找到工作。在一次慈善活动中,刘常松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将他接到“裕华”,让他进入微机房工作。谭小峰在工作中十分敬业,2007年3月,他针对工资分配,提出了一项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交给了刘常松。刘常松激动地说:“接过这份建议,就象捧着一颗火热的心,因此,我与班子决定,专门设立一个合理化建议奖。第一个奖,就奖给谭小峰。”

尽管刘常松奖给谭小峰的只有200元,谭小峰却从中感受到了厂里对自己成果的重视和对自己的尊重。

谭小峰之后,肖高水这个身柱双拐、处于普通的包装岗位的职工也向刘常松提出了一个每月可节约上万元的实用建议。

共享成果的喜悦

残疾职工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出力献策,使刘常松感动了,也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

2004年,“裕华”成功取得了全国第十四届小苏打行业协会大会的主办权,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目光齐聚“裕华”,展示实力的“裕华”由此在业内声名鹊起,这一事件在“裕华”成长历程中,被视为标志性事件之一。

此后的“裕华”接连过关斩将,喜报频传:先是通过了省市的“环境影响评估”,接下来,公司又拿下了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雪花”牌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2006年,“裕华”昂首跨入衡阳民企“50强”行列。

如今“裕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第二大企业。

正因为产品市场广阔,所以“裕华”在市场中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国内市场,“裕华”与小苏打老牌企业内蒙古伊化集团平分天下,形成了“南雪花,北马兰”之势。与此同时,“裕华”的“雪花”也漂洋过海远销国外。

企业发展了,刘常松开始更大幅度地回报员工,与大家共享成果和喜悦。

“裕华”投巨资改建食堂,考虑到残疾职工大都住在厂里,为了让他们有一个休闲的场所,“裕华”投入近百万元,将厂区东面一片荒地改建成花园。业余爱好盆景艺术、身兼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盆景赏石协会副会长的刘常松,亲自设计花园。如今,这一花园成了员工的休闲之地。

在与残疾职工的接触中,刘常松更多地感受到了这一群体的辛酸与情感。因此,他不仅想方设法为本企业残疾职工排忧解难,而且为助残捐款捐物上百万元。

“残疾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一位职工的感慨,再一次催化了刘常松的第一个想法。

刘常松向记者勾画“裕华”近期目标:拟再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启动新一轮扩建之势,兴建一条年产15万吨的高标准小苏打生产线,使小苏打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小苏打龙头生产企业。“这次扩建后,将要招收上百名职工,这些职位,更多的要留给残疾人”。刘常松说。

伟大诗人但丁说得好:“爱是美德的种子”。

刘常松一班人在“裕华”播下爱的种子,让残疾人在裕华沐浴了更多爱的阳光。

上一篇:传奇小子:清华大学卖馒头,“卖”成金领CEO 下一篇:无偿捐献一块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