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我见

时间:2022-06-13 04:30:37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我见

二十一世纪,人类音乐进入了一个潮流叠涌、多元并存的崭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在音乐艺术的表现理念、演绎方法、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理性、更加宽容。激进的现代音乐、动感的通俗音乐、理性的古典音乐、倾情的浪漫音乐乃至于绚丽的民族音乐和淳朴的民间音乐,各领、共存共荣。艺术歌曲――这一雅俗共赏、曲高和众的音乐品种,应该以什么样的审美思想、创作理念进行创作?怎样做才能既保持艺术歌曲应有的美学特征和专业水准,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出新?这是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艺术歌曲,按照《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的解释:“附有伴奏的独唱歌曲。”①这就是说,艺术歌曲两大特点,其一独唱歌曲,其二附有伴奏。独唱可分为男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以及童声独唱等等。既然是独唱歌曲,那就应该具有独唱歌曲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演唱者的声乐艺术技巧、音乐表现能力,不同声部不同音区的最佳音域和演绎特色。伴奏可以分为钢琴伴奏、管弦乐队伴奏、民乐队伴奏等等。自从歌曲之王、浪漫派大师舒伯特在其艺术歌曲中极大提升了钢琴的表现力之后,钢琴以其宽广的音域、美妙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能演奏和声和复调的优点,作为独唱伴奏不仅效果极佳,而且省时省力。钢琴伴奏独唱歌曲便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歌曲的基本演绎形式,而被世界公认,至今沿用。

笔者以为,艺术歌曲所指,除过“附有伴奏的独唱歌曲”之外,还应当具有积极健康的内容和高洁雅致的格调,歌曲无论词曲均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艺术歌曲同那些群众歌曲、少儿齐唱歌曲以及纯粹娱乐性的通俗歌曲,从内容、形式、意韵和品位上应该有所区别。歌曲的钢琴伴奏应该充分发挥钢琴的演奏特点和表现性能,对于独唱歌声的演绎能动地锦上添花或者推波助澜。

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歌曲总是伴随着人类音乐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世界音乐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艺术歌曲的创作演绎不断繁荣的历史。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初期开始,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德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斯拉夫民族的艺术歌曲和俄国的艺术歌曲的辉煌时期。特别是舒伯特的《魔王》(1824年)、《美丽的磨房女》套曲(1824年)、《冬之旅》套曲(1828年)等等,堪称这一领域的典范作品。正如《简明牛津音乐史》所指出的:“舒伯特的旋律创造永无穷尽,风格无限多样,更不用说充满显著的和声色彩和大胆的调性对比,舒伯特招致一场钢琴艺术歌曲的革命,他经常要求理想的表演音乐家比家庭娱乐式的表演者更加老练、更有技巧,也比大多数受过歌剧训练的职业歌唱家更为敏感和聪明。”②我国的艺术歌曲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磨砺,涌现了许多有着广泛影响的作曲家和顽强生命力的作品。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黄河颂》《黄河怨》,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施光南的《,你在哪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正如艺术歌曲在欧洲各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无不打上民族音乐特色的印记一样,我国那些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也是根植于广袤的华夏大地、沐浴民族文化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总是同中华民族的感情、民族的风格和民族的审美意识紧密相关。在人类音乐进入多元共存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民族音乐的宝库中汲取营养的做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发显现其重要性与迫切性。

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曾有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③从民族民间音乐中获取音乐素材和创作灵感,是古今中外成功音乐作品的带有普遍性的创作经验,是音乐作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永葆艺术青春的基本因素。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不例外。瞿希贤的《伊犁河我的母亲河》和尚德义的《七月的草原》的音调源于天山南北新疆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和维族的民歌,张千一的《青藏高原》和臧云飞的《珠穆朗玛》的音乐素材取自青藏高原的藏族民歌,彦克的《回延安》,士心的《我们是黄河泰山》的旋律素材富于西北曲艺和民歌的浓厚韵味,唐珂、生茂的诗词歌曲《沁园春・雪》则是典型的汉族羽调式的民间音调的综合。由此可见,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进行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的创作,这不仅是源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句当前美学上的时尚命题,也不仅源于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这一哲学论点,而的确是因为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可供我们的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前人已经以其成功的作品,给我们做出了富有说服力的表率。

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上,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原生态唱法是一道让人惊叹的靓丽的风景线。听惯了通俗歌曲震耳欲聋的音响,现代音乐扑朔迷离的音调之后,没有骄饰,甚至有些“野性”的原生态唱法的演唱犹如一股春风,荡漾在赛场舞台,激动着电视观众。参赛选手们无拘无束地放声高歌,淋漓尽致地演绎着那些来自大山深处、茫茫草地、密林村寨、雪域高原的,未经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雕琢、异化的古朴而又真诚的歌曲,人们再一次被那新颖、那神奇、那粗犷豪放、那原汁原味所强烈震撼,再一次被那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所深深迷恋!在击节赞叹之余,人们不禁反问:在流派纷呈、技法层出的今天,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应该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民族民间音乐的有益成分可否仍能为艺术歌曲的创作和繁荣而汲取?

广义上讲,涌现于上一个世纪上半叶的运用同传统完全背道而驰的音乐意识与创作技术所创作的作品,均可称为现代音乐。违反传统是其基本美学准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十二音序列音乐。这种技术用十二音序列的原型、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来结构组织音乐作品。无论单音还是多音状态,避免和谐、回避对称、拒绝规整、打破平衡。用严格的数理计算代替灵性的艺术创作,用非常规与刺激性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当然,运用这种技术创作的音乐,适宜于表现诸如荒蛮、怪诞、奇特、刺激、恐怖之类的情绪和意境。作为作曲技术,我们应该了解、学习和借鉴包括十二音序列音乐在内的当今世界一切有影响的作曲技法和音乐语言。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显然不妥。问题在于,归根到底创作技术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音乐内容的揭示,为技术而技术不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应有的做法。事实上,至今为止已有一些作曲家运用十二音序列技术同五声性技术规范结合,创作出了成功的艺术歌曲。例如罗忠F的独唱与钢琴《涉江采芙蓉》,“音乐以五声性结构的十二音序列为材料,经过作曲家独具匠心的雕琢,创造出一种兼具现代音调与民族风味的独特风格。”④但是,不能不看到,尽管我们的社会存在着阴暗、腐败、不幸甚至残酷的种种表现,主流和本质依然是光明、健康、积极和美好。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应该直面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和喜怒哀乐,应该直面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强盛国家的千古伟业和不朽精神。显然,这类音乐内容和艺术精神的表现,不是简单地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术等一些现代技法所能奏效的。特别是我国艺术歌曲的接受群体毫无疑问应当是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是需要文化艺术、需要音乐生活、需要艺术歌曲的未曾经过专业训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对于运用诸如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术等现代技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没调调儿”、晦涩难懂。他们的欣赏意识和能力是无法接受的,更谈不上理解和喜爱了。

运用基于大小调式体系或者五声调式的共性音乐语言进行写作,也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之一。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徐东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刘虹的《妈妈教我一支歌》等等。尽管有的歌曲采用大小调式音乐语言创作,但是由于产生于东方文明古国文化艺术的沃土,运用这类音乐语言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同欧美大小调式体系的艺术歌曲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调式音阶的构成基本一样,但是在旋法、音调、骨干音以及下属音和导音等等用法上泾渭分明。五声调式的音调乃是地道的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自不待言。应该看到,即使这类人人熟悉的共性音调,仍然是民族或者地域特点的音乐语言的精选、概括或者综合。在旋律特点、音乐韵味、调式色彩、节奏类型等方面,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中国风格跃然而出。当然运用这类人所熟悉的共性音调所创作的作品尽管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可,可是要写出特色、写出新意并非易事,尤其意欲写出永葆艺术青春的佳作,就更加难。这就更要求作曲家的创作功力。

如此看来,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源泉、艺术歌曲繁荣的途径应该再次强是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绚丽多姿而又浩瀚无际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们的音乐语言和艺术灵感的大海,是他们永久景仰和虔诚崇敬的高山。在作曲手法翻新、音乐语言层出、创作理念更迭、艺术流派纷呈的今天,民族民间音乐不啻山间一泓清流,永远保持其清新的气息和迷人的魅力,值得我国艺术歌曲作曲家们终身汲取。深人生活、深入基层、深人群众的口号,对于我们的作曲家音乐家来说强并没有过时;相反,在城市化迅猛拓展的今天,更加紧迫和重要。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重在精髓。既要借鉴其音调旋法、更需揣摩其艺术韵味;既要领会其调式色彩,更须把握其文化内涵。既可以采用民歌或民间器乐曲的既成旋律运用一定技术改造更新,如赵季平的《好汉歌》;也可以运用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歌或民间器乐曲的综合音调另辟蹊径,如刘炽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等。人类音乐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作曲技术包括现代作曲技术不仅需要学习借鉴,更要善于为我所用,要同民族民间音乐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歌曲创新之路――民族风格同时代气息的融汇,传统根基同现代意识的结合,音乐内容同结构形式统一。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意识、勤奋的劳作,迎接我国艺术歌曲发展繁荣的春天吧!

①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简明音乐词典(P616)[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11

②(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P729)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2

③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P3)[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6

④罗忠F等.现代音乐欣赏词典(P309)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陈新平 甘肃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主任、讲师

上一篇:求声乐之道 探歌唱之理 下一篇:浅谈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批评的民族性与后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