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年趣味钢琴曲集》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10-03 05:20:59

谈《少年趣味钢琴曲集》的艺术特色

葛德月先生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钢琴教育已半个多世纪。在20年前,葛先生就为儿童奉献了一本《儿童钢琴、电子琴入门》。2005年8月,她又出版了《少儿趣味钢琴曲集》(以下简称《少儿趣味》)。作为一个钢琴教育家,又没有经过专门的作曲训练,凭自己的爱心和勤奋,为少儿钢琴教育事业创作出如此之多的少儿作品,真是难能可贵。

在《少儿趣味》长达20首、50多分钟的钢琴作品中,共分三种类型:一种是活泼、欢快的;一种是委婉、抒情的;另一种是热情奔放、激情豪迈的。作品不但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朗朗上口;不但曲调热情奔放、情感丰富,而且内涵深刻,寓意深远。作品不但贴切少儿生活,而且还尽情地运用了少儿的音乐语言,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作品不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句法清楚、和弦丰富;又具有整齐对称、灵活自如的结构特征,使作品十分钢琴化,而且好记好背,通俗易懂。另外,在葛先生的音乐中还有很多明显的对比性因素:如极富流动性,呈大波浪型的密集音型与气息宽广的抒情旋律;纵情歌唱的中板、自由进行的慢板和轻松愉快的快板;力度强弱对比;半音之间、大小调之间进行自然衔接和巧妙转换的调性、多种节拍的交替进行……这些动静虚实,张弛有度的音乐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使《少儿趣味》的音乐不仅具有少儿特色,而且也更陪衬出它的严肃背景;体现了作者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对祖国花朵的衷心希望,追求人生的更高层次,追求更高意境上的升华。《少儿趣味》的确是近十几年来不可多见的少儿钢琴的优秀作品,每首曲子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童心、爱心以及她对钢琴事业无私奉献的拳拳之心。

《少儿趣味》塑造出如此生动的音乐形象是与以下几点分不开的:

一、旋律是作者塑造音乐形象的主体

写作品好比是说话,真诚地说出心中最想说的话,就是作者创作《少儿趣味》的宗旨。《少儿趣味》曲调质朴、凝练、清新感人,并富有鲜明的个性,旋律平稳、流畅中略有跳进,使之音乐语言抑扬顿挫有致。比如在《春天的歌》中,作者用自然、亲切的8小节旋律描写出春天的景象,对布谷鸟叫声的多次模仿更加显示出春天的生气和活力。用几组琶音又描绘出天气发生了变化,刮起寒风,带出了春雷和疾雨;又用一组组变化的三连音描绘出雨过天晴,然后再次模仿布谷鸟的叫声,使再现部的旋律更加亲切,更好地表达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主题。尾声使用了同主音模进以及和声的变换,使一串串的分解和弦充满了色彩变化,听罢真是使人心旷神怡。《爱的奉献》是一首作者发自内心的独白,富有朝气,明亮的旋律,真诚地表达了对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钢琴事业的赤胆忠心,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装饰音的多方位使用使得旋律更加多姿多彩。比如在《企鹅进行曲》中,后三连音的使用使企鹅的形象更加笨拙、可爱。在《小风车》中,前三连音的使用,使主题显得格外明朗、活泼,音乐更富有弹性。

二、技术练习是作者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众多少儿的学琴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的莫过于24个大小调的音阶、和弦及琶音。而在《少儿趣味》中,作者大胆而巧妙地将这些基本练习融合在旋律中。由于这些基本练习的融入,比如:《在铁匠铺里》的末段,通过大量的分解和弦练习,生动地描绘了打铁的劳动情景;在《金小鹿》中,也是通过各种和弦练习来增加乐曲的喜悦、亲昵之感;在《三个伙伴》中,使用了大串的琶音、装饰音、音阶以及波浪式的密集音符,使三个小伙伴的可爱形象更加有趣,并还在伴奏织体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三连音、六连音、八连音、九连音、十四连音等流动性强而且极富律动感的音型。同时,在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作者也是一位不断以开放位置扩展伴奏和弦音的作曲者。她使这些和弦的范围超过八度,虽是少儿钢琴曲,但乐曲在三个八度之内跑动,音域的宽广,使乐曲更加富有魅力及抒情性。《少儿趣味》虽是少儿的,但其中的技术练习是有相当难度的。有专家称,《少儿趣味》与《布格缪勒》异曲同工,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少儿趣味》是中国的《布格缪勒》,在音乐和技巧上足以与《布》媲美。它是学型中国乐曲之前的一本极好的教材。

三、和声、节奏、复调的运用是作者塑造

音乐形象的添加剂

在《少儿趣味》中,作者对和声的运用是既简单又新颖,比如在《小山羊的号角》中段的句首,作者巧妙地运用d小调的同名大调(D大调)的DTN和弦,将调性由之前的d小调自然地过渡到#f小调,为小山羊的号角添加了丰富多姿的色彩。在《跳青竹》中,首尾段落中频繁交替的同名大小调(E大调和e小调),更为全曲增加了浓郁的云南风味。

在《练骑》的旋律中的核心音型是×・×,模仿的是马在奔腾时的节奏。《在沙漠中的小故事》旋律中,有很多变化音及左手伴奏中使用的一成不变的切分音,形成了特定的音乐环境及音乐形象,民族风味很浓,听罢使人难以忘却。

《少儿趣味》在众多的乐曲中还使用了复调、平行大小调的写作手法。比如在《绕口令》、《二小放牛郎》、《南泥湾》中的复调写得干净、简单,效果极佳,这样也丰富了复调性的内容。

和声新颖、织体精致,这都取决于作者纯熟谙练的作曲技法,同时又使少儿钢琴作品进一步向纵深有了新的发展。

四、老曲添新意

《南泥湾》和《二小放牛郎》这两首歌是老得已经不能再老了,作者将这首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改变成具有戏剧性内容的钢琴曲,里面包含着二部对唱的复调形式,通过大幅强弱对比使爱憎分明的情绪表达得更加充分。在《二小放牛郎》中后部,作者增加了18小节,这18小节极富戏剧性,音乐充满了紧张的情绪,描写了鬼子兵用刺刀逼着二小带路的情景,既表现了敌人的残暴和凶狠,又表现了小英雄的机智勇敢,曲子中出现了枪声,将紧张的情绪推向高潮,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并将人们对二小这位英雄的怀念及涌现出的崇敬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使这首流传了几代人的老歌更加经久不衰。在《南泥湾》中,两遍旋律之后,也增加了18小节,经过两小节的16分音符转入16小节的一段新旋律,表现了人们在片刻的劳动歇息中对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两首老歌的再创作使《少儿趣味》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少儿趣味》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少儿钢琴爱好者和指导老师的欢迎和喜爱,还正因为它的曲调是纯中国色调的,越是纯正的中国味道,越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就越是具有国际性。难怪《二小放牛郎》、《不倒翁在笑》等四首曲子已被巴黎中法国际少年钢琴比赛选定为必弹曲目。我相信,《少儿趣味》的出版不但是国内广大琴童的幸事,而且也是广大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幸事。

陈曾臻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上一篇:“拿来主义”万岁! 下一篇:再奏中国百年交响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