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引吭 情真声更美

时间:2022-06-01 09:11:07

师生共引吭 情真声更美

2007年6月20日晚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掌声和欢呼声阵阵,气氛十分热烈。这里正在进行的是“王宪林和他的男高音学生音乐会”。王宪林教授自1993年回国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后,曾先后两次约我聆听他在北京举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但由于我当时公务在身都无法如愿。此次有机会听到他和他的四位男高音学生许昌、李想、肖大可及刘宇的音乐会,使我既领略到了王宪林教授个人演唱的风采,同时又看到了他在声乐教学上所取得的成果。

这场音乐会突出的特点是男高音的声乐专场。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在各种声乐表演形式中,男高音独唱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种,然而男高音在技术上又是相对比较难训练的一个声部。正因为如此,这场演出吸引了很多首都声乐界的人士,其中不乏声乐界重量级的人物。大家都想看看他们唱些什么,是怎么唱的以及唱得如何?除此之外,当然也想了解一下王宪林教授在教男高音方面的情况到底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场音乐会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听了全场音乐会后,我认为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是成功的,堪称是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场音乐会给了我一种满足感。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作品选择上,歌唱家们都注意选择了既具有很高技术难度,又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许昌演唱的歌剧《军中女郎》选曲《朋友,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和歌剧《绣花女》选曲《冰凉的小手》,这两首咏叹调在技术上可谓是男高音的尖端作品。他在演唱那首有九个High C的《朋友,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时,在最后一个High C之后还加进了一个High D的延长音;本来歌剧《微笑国土》选曲《你是我的一切》这首歌技术难度并不是很大,但他在最后翻了个高八度结束在降High D上,这样就更增加了演唱的难度,他的演唱却给人一种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之感。刘宇演唱的歌剧《托斯卡》选曲《奇妙的和谐》和肖大可演唱的歌剧《卡门》选曲《花之歌》,王宪林教授演唱的《那就是我》和刘宇演唱的《我像雪花天上来》这两首中国作品等,从技术角度讲都是有相当难度的。包括在加演曲目中他们一起演唱的歌剧《弄臣》选曲《女人善变》和歌剧《图兰朵》选曲《今夜无人入睡》等,都是男高音的经典曲目,没有纯熟的技术作为保证是难以胜任的。然而他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这些作品,而且仅就声音而言,在音响上使人感到满足,我相信人们听了他们的演唱之后都会有一种一饱耳福之感,会觉得很过瘾。作为男高音专场音乐会能有这样的效果,在我看来这便是成功的标志之一。

听这场音乐会的另一点感受,是整场音乐会自始至终给人一种美感。这种美感除了源自于这些作品的一度创作,包括著名指挥家俞峰指挥的乐队的默契配合和气氛的烘托之外,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更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美声的人一般都比较注重声音和技术,在音乐表现方面有时不够重视或比较欠缺。但是在这场音乐会中,每个人的演唱在音乐表现上都比较投入,尤其是在演唱歌剧作品时,都比较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画。这方面王宪林教授演唱的《那就是我》、《负心人》和歌剧《露易莎・米勒》选曲《多么宁静的夜晚》可谓情真意切,表现出他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李想演唱的《你不要哭泣》和《悲伤》这两首歌也比较尽情。人们从他们演绎这些作品的喜、怒、哀、乐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除此之外,他们的音色之美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男高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声部的音色非常迷人。这场音乐会的五位男高音尽管程度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声音的面罩感很强。正是这种声音的高位置,才使得他们的声音大都具有高亢、明亮、富有金属光泽和穿透力,并且又都比较松弛、圆润。这种富有磁性的音色给人一种沁人肺腑之感。还有一点我比较看重,即每位歌唱家的歌唱状态松弛自然,不虚张声势,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体态和面部表情还是在表演上都力求自然。人们会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演唱既有技术但又不留有任何技术痕迹,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许昌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虽然他演唱的几首作品都很难,但是他的演唱表现出很强的自信感,人们不必为他提心吊胆。犹如行云流水般的演唱不仅体现了技术上的纯熟,同样也会给人们留下一种美感。

谈到歌唱艺术的美感不能不提到吐字。学习声乐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解决好吐字与声音的关系,使二者之间非但互不干扰,而且能做到相辅相成;既能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楚自然,又能做到字中有情并赋予美感,没有良好的基本功做保证也是难于做到的。而这场音乐会中的五位歌唱家,都以自己的演唱为此做出了注解。他们用原文演唱的作品不仅做到了清晰、自如、流畅,而且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风格。另外,他们演唱的三首中国歌,即由肖大可和李想共同演唱的《共和国之恋》、刘宇演唱的《我像雪花天上来》和王宪林教授演唱的《那就是我》,更是为某些认为中国歌吐字难的人做出了诠释。这场音乐会在体现美感方面还有一点要说到,在音乐会中间穿插了两段二重唱,即由女高音邱明与许昌演唱的歌剧《绣花女》选曲《爱的二重唱》和女高音马欢欢与刘宇演唱的歌剧《风流寡妇》选曲《心潮澎湃》。这两段是歌剧二重唱中的精美之作,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动人,他们完成得也不错,为音乐会增添了色彩。

纵观整场音乐会男高音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王宪林教授在男高音教学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也可以看出他教男高音的理念和追求。按声乐界的传统说法,男高音的黄金时代是在40岁左右,那么在这个年龄段唱出这样的声音感觉,相信他们的将来会更好。

最近我观看了几场其它演出,总觉得不能令人满意,留下的遗憾多多。然而,听了这场音乐会后仍然有意犹未尽之感。当然,这场音乐会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细微之处不必求全,从大的方面讲,我认为在作品选择上包括在声音的运用上,有些作品略有些偏大、偏重。尤其是年轻演员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尽量不要过早地演唱那些难度很大的作品,更不要选择那些不适合自己声音类型的作品。比如肖大可演唱的那首《花之歌》,本来他的音色很好,但是由于声音运用有些过重,所以到后面的高音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失去了漂亮的音色。再如刘宇演唱的《奇妙的和谐》虽然完成得不错,但我认为在他这个年龄还是多唱些抒情类型的作品比较稳妥。另外,我觉得在作品选择上,整场音乐会歌剧作品略微偏多。全场音乐会包括加演曲目共十七首,其中歌剧选曲占了十一首,如果有几首外国艺术歌曲会显得更全面、更丰富。当然这些并无伤大雅。令人钦佩的是王宪林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十分繁忙的教学的岗位上仍然能坚持演唱,而且经常举办独唱音乐会,其精神非常难得。尤其是作为这场音乐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所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略觉遗憾的是他的第一首歌剧选曲最后的高音出现了一点儿纰漏,听得出来是因为疲劳所致。大家也为之捏把汗,但在后面的几首歌中,他又把状态调整了过来,越唱越好,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演唱经验和技术水平。

自从退休后,我经常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的一些学术活动,给我的感觉是这里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这其中不无像王宪林教授这样一批“海归派”学子的功劳,他们已经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中坚。当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这个学院的领导和老一代声乐家们重视人才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从毕业至今离开学校已整整四十年,如今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看到这里人才济济、人才辈出,由衷地为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

田玉斌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原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上一篇:漫谈“编曲”和“作曲”的判定 下一篇:蝴蝶翩翩舞长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