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耕夫”生命中没有休止符

时间:2022-09-06 07:42:36

2007年11月24日晚,欣喜地聆听了石夫交响乐作品音乐会。

1960年秋,我18岁那年,以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身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入学不久,就不无惊讶地发现,在我们作曲系的本科生中间,居然有一位年过三十的“老同学”――那就是石夫。

与我们那些不谙世事的小青年相比,石夫是个名副其实的“长者”,不但学习刻苦、为人宽厚、举止成熟,还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根底。后来,我记得他还当过我们系学生会的主席。

当时我还不知道,石夫是生于1929年,他的音乐生涯,至少应该从1950年在新疆的岁月开始。从刚过二十的青年到年近八旬的老者,石夫的名字,与半个多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创作音乐成长的历史同在!

石夫的音乐生涯,于许多方面在同时代的音乐家中是罕见的。

首先,是持续时间之长。几近六十个年头,无论世事如何变化、经历如何曲折,从未停歇,从未止步。

第二,是涉猎领域之宽。从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儿童歌曲到钢琴音乐、室内乐、歌剧、舞剧、电影音乐、话剧音乐、交响音乐,一切现存的音乐形式,石夫的足迹无所不及。在去年和今年,他又更进一步向吉他音乐扩展,写了两部吉他协奏曲。如此宽泛,令人感佩!

第三,是创作观念之新。纵向,半个多世纪以来;横向,涵盖几乎全部音乐创作领域。石夫的音乐思维、创作思维,永远是开放的、发展的,永远没有边界,永远没有。欣赏者可以从石夫的作品中得到如此多彩的体验,研究者可以从石夫的作品中获得如此丰富的启迪。不拘一格,融汇贯通,情真意浓,娴熟自如,这十六个字,是我对石夫的音乐创作从心底里发出的崇高评价。

第四,是活动范围之广。石夫不仅作为一名作曲家成绩斐然,他还涉足于民族音乐收集与研究(尤其是对于东方伊斯兰音乐的收集和研究)、传统音乐改编和出版(数十集传统音乐专辑)、电脑音乐开发与制作、多媒体产品生产与发行,还写了大量内容深刻、观点独到的音乐评论文章,并参加了众多国内外涉及专业音乐、民族音乐和大众音乐的社会活动,甚至参与了音乐社团的组织与领导工作。石夫的许多活动,是跨文化、跨艺术的。

我以为,石夫先生成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他的经历:从青年时代起就广泛接受我国多民族音乐营养的哺育,之后又有幸接受以杜鸣心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宗师的指导,对于现代音乐技巧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

他的性格:认真、坚持,只求耕耘、不计收获,永不倦怠、从不知足。

对于有志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当代音乐学子来说,这两个方面的价值,或许胜过多少堂艰深的技术课。

难以想象,一个人怎么能走那么多的路,做那么多的事,在他每一个到达的领域,都能留下足迹、留下成果、留下奉献。普通人,只要达到他所做的领域成果之一二,都可以平和、安然地说:“我的一生没有虚度。”而石夫,至今还是如同六十年前一样的精神抖擞,满怀童心,为自己设下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新的天地,开拓、进取、创造、奉献,永无尽头,永不止步。

石夫的生命中,没有休止符。

我借用同样是我所敬重的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题词,作为这篇短文的结束:

高山顶上一顽石

百花园里勤耕夫

惟其“顽石”――顽强、执着;才能成就“耕夫”――耕耘不止、奋进不止。

祝愿石夫先生永远进取,永远年青!

附记:

以上这篇短文,写于音乐会后的第二天(25日)上午,下午即在石夫作品研讨会上宣读。会后共进晚餐,相聚甚欢。未想到仅仅数日之后,石夫先生竟于29日晨骤然仙逝!厄讯传来,如雷击顶!

石夫先生为人宽厚,素有长者之风,在上面短文中略有提及。如今再记一件近事,更是令人感动!

11月16日,就在石夫音乐会的前一周,石夫在筹措音乐会的百忙之中,亲临北京人人音乐大讲堂,我们向他详细展示了“倡导人人音乐理念,运用数字音乐技术”的成果。石夫毕生虽然主要专注于音乐创作和专业音乐教育,但是普通老百姓的音乐生活、惠及人人的音乐教育事业,也始终是他耿耿于心关注的内容。石夫在大讲堂停留了两个多小时,详细观看了演示和讲解,正如他平素的热情、严谨的作风,顿时兴奋、激动起来:“有知识、有理论、有谱例、有视频、有习题、有答案,一看就懂,一学就爱,真是价值连城啊!”紧接着,他的思绪转为:“一定要宣传出去,推向社会,推向大众,造福子孙,造福后代!”于是立即提出了怎样说服教育主管部门,发动音乐报刊,介绍给大学、合唱团,在国图举办讲座……说着说着,我感觉他俨然已经将人人音乐教育事业当成了他的人生事业的一个部分!如果上天假以时日,我相信我在上文所说的“活动范围之广”,还会加上“人人音乐教育”这一浓彩重笔,而且大有成就!正如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出任吉他学会会长、并且连续写出两部吉他协奏曲……

这就是石夫 永远的激情,永远的奉献,他的领域没有疆界,他的成就没有尽头。

不能相信,事隔不到两周,声容笑貌,犹在眼前,石夫竟永远离我们而去!痛哉石夫!哀哉石夫!

舒泽池 中国音协原社会音乐部主任

上一篇:师生共引吭 情真声更美 下一篇:“拿来主义”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