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时间:2022-06-13 08:21:05

兴趣,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提升数学教师个人的素养外,以学生为本位的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以下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此的感悟.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对其塑造健康人格尤为重要.

小学教学是基础教学,而低年级的数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年龄小,再加上农村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占一定比例,知识经验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不一般的障碍,但针对现实,特别在计算教学上,我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二年级教学了乘法口诀后,要求学生横背竖背转弯背,为将来学法试商做好坚实的准备,我让我学生倒着背,听积说口诀,师说:“28.”生回答:“四七二十八.”或者生1说:“42.”生2回答:“六七四十二”……先按顺序背,再颠乱了背,抽着背,并通过赛一赛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数产生较强的敏感度,对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由于乘法口诀的熟练操练,在三年级学法中,表现为计算能力出色,学生一提到计算就来劲,那赛一赛的势头不亚于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学生信心百倍,又怎么会担心学生不喜欢数学呢?

二、善待差错,保护兴趣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 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老师用苦心经营着的自己多年积累的导学防错路径教学,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儿的错误,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的指责惩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控制了学生的双手,牵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更不利于学生求知和思索,最终将不利于学生日后适应多元复杂的社会.

对待学生的差错,不能轻易地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要做到发现学生差错中的合理部分,并将不利因素转化为合理因素,给学生多创造尝试的机会,应着重关注学生的动机、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其表现积极性的基础上,给予尽可能的恰当处理. 具体做法如下:

1. 理性面对

学生是成长中的未成年个体,尚不成熟,出现差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切勿一旦触犯教师的预设,就慌了手脚,忘记了数学也是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肯定有其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再加一句“你为什么这样想”,必然会为你找到错误的原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单是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更可贵的是引领了学生从过失思维走向了完善,学生定会为自己的转化感到庆幸,并为自己的化险为夷而感到信心百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2. 艺术评价

老师,对于一名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意味着“权威”.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特别是对孩子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将可能影响其一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一次上数学课,先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华罗庚站起来回答:23. 被先生翘起拇指,大声称赞. 从此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超前的兴趣,因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闻名中外的数学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恰当的评价对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所以教师应该明确,并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一步步推倒错误,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内驱力.

3. 在差错拐角点,放慢脚步

我们数学老师应该在学生出现差错,知识出现拐角的地方放慢脚步,要舍得花时间,哪怕完不成事先设计好的内容,也不足为惜. 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小学教学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和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教师要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以背后的手去帮助他们,以期待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以发展的眼光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允许、认同、纠正学习差错. 所以教师在学生差错拐角点,要舍得花时间,要给学生学习余地,给学生自由呼吸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深情地喜爱数学.

三、享受思维,强化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认真思考,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在实践中总结出规律,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数学的本质. 我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时,教学比较数的大小,先让学生通过计数器感受数的大小,再从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大小,最后比较数的大小. 这一部分内容学起来并不困难,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掌握,越是这种简单易学的内容越有其迁移的价值,数学的另一本质就是简单,我问学生能否在简单的练习中得出比较数的一般办法,一句“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学会了数的比较,有没有什么诀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此时的教室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是同桌间在商量着交换意见,有的是前后在争论着自己的观点,不管在表达上是否严谨,是否正确,学生都认真地在思考,试图以最高水平的表达获得大家的认可,于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凝聚:我是先看数位的,数位多的数就大!教师以翘大拇指的方式让此时无声胜有声,并以“请”的手势鼓励学生继续表达:数位相同的先看百位,百位大的数就大,百位相同的看十位……学生的表述一点也不逊色,相反,在他们并不很流利的表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正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作为教师,就应该保护好学生这种青涩的表现,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这种体验的获得足以让学生对数学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所有数学老师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数学课堂的催化剂,也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积极地追求,是一种教育自觉;艺术地追求,考量的是教育底蕴. 我将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下求索,不断反思激趣路上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能在数学的海洋中愉快地徜徉,并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提高低段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策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