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教学质量要追求新的增长点

时间:2022-06-13 07:23:35

初中学校教学质量要追求新的增长点

初中学校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是相对于原来教学质量靠增加课时、延长时间、大量做题、经常考试来说的。我们要从原来以考试科目为主转向考试科目与非考试科目并重、课程建设社团组织、教师学习力的持续、顶层设计、学生兴趣和输出渠道等外延入手,培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一、学校质量新的增长点在非考试科目

部分传统名校或热点学校,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方面已达到较高的高度,不少学校凭借三流校园、二流生源、一流师资和相当好的管理,创造了一流的中好成绩,实属不易。

可以说,考试科目就分数来说,在现有生源渠道、硬件设施、评价机制下,学生的升学潜能得到较好挖掘。学校教学质量(包括分数)新的增长点在非考试科目,如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历史、生物、地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等非中考科目或非中考常考科目。这些科目,就课程比例来说,周课时达18课时左右,接近周总课时的一半。仅从课程比例来看,保质保量开好上好非考试科目课,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意义非凡。就学科地位来说,非考试科目在学生人生中作用不小,也很实用。现在,政府和学校已经积极改善教学硬件,教师有条件精心教好上好非考试科目课,让学生爱上非考试科目,使之成为学校质量新的重要增长点。

二、学校质量新的增长点在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

学校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在课堂,育人的主要渠道也在课堂。提供合格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理想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想方设法开好校本课程。有专家指出,课程经历就是人生经历,我们传授的知识,不能太功利,所谓“有用”的知识要教,暂时“无用”的知识也要教。今天“无用”,不代表明天无用;现在“无用”,不代表将来无用。

近年来,有的学校以前瞻眼光和社会责任,创办资优班、培优班、艺术教育实验班,为部分智力过剩或有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有的学校开设语文阅读课、英语口语课、书法课等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为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终身阅读的习惯服务;有的学校每年举办四节,即谷雨读书节、金秋体育节、探索之旅科技节、希望之星艺术节等,让每一个孩子参加,让每一个孩子每年有两三次上全校大舞台的机会;有的学校创办文学社、广播站,舞蹈队、健美操队、棋社、合唱团、体育俱乐部、城市少年宫等单个或综合的社团组织,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场所和平台。北京十一学校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样本,它启示我们,如果初中学校也能开出几十门有影响的选修课,能形成几十个有实力的社团,能达到每周2~5个下午或4~10节课的固定时间上选修课或开展社团活动就能带来办学的新特色,新路径;如果我们的老师人人能开选修课或带社团,学生人人参与选修课或参与社团,就能带来办学的新气象、新水平,就有了学校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三、教师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力的持续发展

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写道:“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多大,社会或家长期望有多高。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目前的师资,校长不能选择,但可以培训提高。

一是对教师开展四级培训。入职教师――青蓝工程,合格教师――研修工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著名名师――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等。我们要树立“培训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培训就是福利,培训就是机遇”的理念。

二是坚持两项制度。其一是坚持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并回校汇报制度,一年一至两次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外出学习,省外、国外都要有。教研组教师外出学习后必须写好学习心得在全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全校发言介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省内外、国内外的优秀同行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效果?需要我们了解、思考,实践。其二是坚持市校两级教研制度,一周一次,常抓常新。有效开展问题教研,组内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探索,然后集中交流;探索开展网络教研、主题教研、同课异构、资源建设、试卷分析等;也可以赛促研,开展磨课、听课、说课、评课、仿课、陪课;可开展反思、交流、展示、表彰等。如外出赛课的模式: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备课组定基本框架,教研组定基本内容,专家组定基本形式,市中心组指导细节。

四、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顶层设计方面要做好一个规划,三个支撑。总体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共同愿望;三个支撑,即加快学区建设,加大年级组作用,加强备课组功能。

学校管理有三个层次,强人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对于多数学校来说,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制度,是实现学校有效管理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向文化管理过渡,形成学校的管理特色并内化为师生行为。就制度建设来说,要保证公平公正,通过教代会,照顾各方面利益,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把握三方面制度:一是利益分配,过程管理――《绩效方案》;二是终端管理――《中考奖励制度》《教学科研竞赛奖励制度》;三是晋级褒奖――职称评定方案、教师双向选择方案、学生评教评学制度、评先评优制度等。校长的办学思想,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要通过学校制度才有保障,才有执行力。有些校长经常开教工大会,一讲就几个小时,可有几个教师在听?又有几件事能落实下去?问题在于没有制度保障,没触动利益,缺少可操作性。(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上一篇:用爱牵手两代人 下一篇:统筹学段资源 保学生成长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