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选择的原因分析和目标权衡机制的建立

时间:2022-06-13 12:27:01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选择的原因分析和目标权衡机制的建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032-01

摘要: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和单一目标制一直是各国央行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国中央银行应从国际收支、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等方面考虑,应当采取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同时,应寻求建立一种机制,以实现多目标之间的动态切换。

关键词:货币政策 单一目标 多目标 权衡机制

1.我国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的原因

1.1维持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引起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外汇储备过多表明我国出口大于进口,而出口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但同时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针对2010年下半年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刻不容缓。

1.2“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失效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没有确定的理论基础,它只是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观察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但是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经济体。我国的失业率是基本恒定的,其原因在于政府对失业率的大小有很强的控制力。这一控制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中存在大量的过剩的劳动力。而是政府对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单位的人事权具有很强的控制力[2]。这表明充分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这两种货币政策目标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1.3多目标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相机而动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而西方国家主要采取反通货膨胀的单一目标制,在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和单一目标制的分歧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在经济平稳时期,只要保持低通货膨胀率,投资就会相应增长,公众预期也会稳定,对未来也比较放心,所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目标就能得到实现,多目标的问题也都基本上自动解决了。而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批金融机构破产、企业倒闭,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减少,企业减少投资。此时,反通货膨胀的单一目标制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而多目标制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中央银行的关注重点能够有所转变。在经济高涨的繁荣时期,货币政策可以适当增加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的权重;在经济低迷的衰退时期,货币政策可以适当增加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权重。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那样:“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1.4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

在转轨时期,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行为主体不规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机制尚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因此政府必须始终维持对经济和金融较强的控制。转轨时期各种矛盾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些矛盾的成因较为复杂,既有市场性因素,也有体制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并且不同问题彼此交织,盘根错节。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失业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脱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农”问题的解决、国际收支的失衡等,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政策能够解决的,必须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来共同解决。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在行政隶属上属于国务院序列,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最终决策权[3]。人民银行较弱的独立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制定和实施,必须从属于政府的有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受到政府多元宏观经济目标的约束。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以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或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货币政策追求多目标既是当前的客观事实,也是在转轨时期的无奈选择,是中央银行在整个经济转轨时期难以摆脱的硬约束。“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都将是转轨时期我国货币政策追求的目标。

2货币政策多目标权衡机制的建立

我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并不意味着各个目标在所有经济形势下的权重是相同的,各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有轻重缓急,因时而定。

中国的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总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均经济指标在世界上仍然落后,因此,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中国的发展目标。但同时经济总量的增长又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以及物价的上涨。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需要建立一种有即利于经济发展又能够平稳物价货币环境。而这种货币环境的建立就涉及中央银行在不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权衡。这正如央行行长在提到货币政策多目标时所表示得那样,“在货币政策诸多政策目标之间,还是需要有所平衡、有所取舍,有些方面是有矛盾的。

这些目标并不是都能一致起来。经常是非常为难的,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最后就是取舍,哪个好取哪个,谁都希望有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但是实际上没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这一机制有许多经济指标构成,并为这些经济设置上下限。这些指标应当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外汇储备、货币投放量等。这些指标和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相联系,当某个或者某些指标低(高)于其预先设定的下(上)限时,其对应的货币政策目标就会放在最优位置,其他政策目标则为次优目标。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实现货币政策最优目标和次优目标的动态切换。

参考文献:

[1]贺力平.货币政策新方向: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1998(2).

[2]吴强.浅析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运筹与管理,1997(6)

[3]徐彬.论转轨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J].商业时代,2009(31)

上一篇:江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