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时间:2022-06-12 07:27:49

浅谈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学生主体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动性,我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变教法,转变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法;观念;课堂教学效果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100-01

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投向课堂的教与学这个焦点问题上来。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今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必须当好课堂学习过程的“名导演”。教师必须尽快地从思想上、行动上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扮演好“主导”这个角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谈一下自己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学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接受知识、独立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怎样,对上课突出知识重点、把握知识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不能脱离学生预习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预习提纲。预习提纲要做到:1、扣紧课本;2、找准要点;3、知识衔接;4、方法得当;5、联系实际。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就找到了学习数学的途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折叠与立体图形的展开一节内容时,我就出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节内容?是否平面图形都能折叠?能折叠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是否都能展开?能展成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以正方体和球体为例加以说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节内容,感到既新鲜又有趣、既充实又快乐。这样做,比起教师强迫性提问、讲解好得多。学生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数学问题,只有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对知识点深刻理解、记忆牢固。要让学生在动脑中练思、在动手中练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折纸,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推理,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动手动脑中理清了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新意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取得数学教学的成功,就必须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实际,保证学生在课堂内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课堂,感受数学。

1、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和“结尾”。一堂课好的“导入”,既能快速入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一忌“婆婆妈妈”的不着边际的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乏味;二忌“直接了当”的“硬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的天平,给学生展示“等”与“不等”、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本章所学“等式”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学好本章知识又能应用它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样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应力求:一要简明扼要,二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开始时设计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如何得到一块和这块碎玻璃一样的玻璃?”以设疑创设情景。结尾小结时我这样来设计:让学生按照本章所学方法,解决本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再枯燥。这样既达到了小结所学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思维方法得以延伸,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巧用教学媒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三个内角的拼凑,直观、生动的展示三个内角的关系。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写出来投影到幕布上,然后全班同学与老师一道进行评价,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通过评价,各组再把存在的问题写出来,再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从别人的问题中受到启迪。学生在“媒体”的运用中乐学、会学,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精选例题,精讲精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精讲”,而“精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例题的精讲。要达到此目的,精选例题是关键。要善于选择恰当的例题,使得教学“高效低耗”,同时又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鼓励质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引导不足,则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引导过分,则不是“促使转化”,而是“代替转化”。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联想;在总结知识时还要善于综合。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识别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 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时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改变教法,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氛围,结合时代的特点,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鲜良.《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J].《科技资讯》2014,9

[2]蔡清平.《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数学教学研究》2003,6

上一篇: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浅析“五环节工作法”在职业院校班级管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