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12 05:16:44

师范生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研究

摘 要: 教师口语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训练课。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性质理解模糊、课时数少、内容庞杂,再加上学生水平参差,练习主动性差,往往使训练很难开展,更无法对全体学生开展训练。采用教师讲述训练技巧、老师或学生示范、学生小组训练、同学全班展示、学生课外训练提升的口语训练模式不但能把训练落实到人,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顺利实现训练的目标。

关键词: 师范生 教师口语课程 训练模式

一、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研究的意义

1993年国家制定颁发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并对全国师范院校提出了开设“教师口语”课程的要求。《课程标准》对“教师口语”课的性质做了如下界定:“‘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口语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是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①从课程标准对教师口语课性质的说明来看,“‘教师口语’课是一门对师范院校学生――未来教师进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训练课。”②教师口语课“要在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训练原则、训练示范、训练方法等方面构建以训练为线索的科学体系”。③

纵观现有的有关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文献,着眼于口语训练进行研究的数量最多,而且这些研究把视点集中在了课程的训练内容、要求、原则和具体方法的研究方面。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契合课程性质的、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往往通过对内容、原则等的研究,解决训练教学的部分问题,但是最终都未能回答到底该如何进行训练教学才真正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这个问题。冯志纯(2007,10)认为:“教师口语课作为一门技能课,主要是技能训练,但实际上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都在50个人左右,10-15人的小班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技能训练的难度相当大,而技能训练的覆盖面也就比较有限了。对此,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选取出最贴近教师口语工作的表达技巧,有针对性地训练,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的口语表达技巧。”④冯先生从训练内容的选择来谈如何使口语训练变得可能,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选择了最贴近教师口语工作若干项表达技巧,在大班化教学的环境下,又该如何实施训练?

教师口语训练到底该如何进行?怎样训练才能够使每一个师范生都得到训练,同时收到良好的训练实效?本研究旨在寻求一种便于教师操作、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能确保训练的质和量的训练模式,期望能够供从事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同行借鉴。

二、教师口语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的教师口语课上,教师口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对课程的性质认识模糊,缺乏调控课堂的能力。

教师口语课是技能训练课,教师如果把教师口语讲成知识理论课,就与这门课的性质、任务背道而驰。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某些教师对课程的性质认识模糊,因此,在课程讲授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讲授与训练的关系,在时间、内容的分配上,往往会出现理论阐述时间过长、训练安排不足等问题。在教学示范环节,会出现两极现象,有些任课教师由于自身口语表达水平有待提高,怯于在台上表现,往往会以理论的讲授替代示范;而拥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和表现力的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表演取代学生的训练。课内训练的组织和实施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或体态语言即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往往就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

(二)学生的表达水平参差不齐,参与训练的热情不高。

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高低不一,有的入校时就达到或接近二甲水平,而有的方言浓重,还只能讲方言味浓重的普通话,害怕当众发言。从口语表达能力来看,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更大。部分学生在表达时能中心明确,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序,且态势得体,自然大方;而有的学生一上台还未开口就面红耳赤,局促不安。即便事先做过精心的准备,还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声音细如蚊蝇。

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如此大的差距给口语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不高,更对教师开展口语训练提出了挑战。从整体而言,经历了12年的学校生活、经过高考洗礼的师范生们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能力结构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高考后遗症”,他们习惯于题海战术,不善于当众表达,更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我。从认知上来说,他们都认为口语能力对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惧怕在课堂内站在同学面前进行练习和演示。从表达上来说,教师口语表达时应具备的声音、气息、情感等是他们觉得只能意会而无法捕捉的技巧,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是他们并不熟悉的。因此,学生们往往在训练中持观望的态度,教师口语的训练很难开展。

(三)班级人数较多,训练时数不足。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高校师范生是以40-50人的大班进行技能课教学的,学生人数多而训练时间少的矛盾是口语训练课无法回避的问题。再加上课程课时总量不多,教学内容庞杂,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太差,教师口语的训练往往会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往往只能蜻蜓点水般地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训练。他们一般会在讲授了技能训练的要求后,有选择地请某些学生进行训练,并不能把口语训练落实到每一个人。在方言浓重的地区,由于学生普通话水平太低,考虑到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过关的显性要求,教师会把所有的教学时间挪作学生正音、对付普通话考试之用,口语训练根本无法开展。

三、构建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

(一)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构建原则。

虽说“教无定法”,但是,通过近20年的教师口语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的梳理,能够提炼出一种基本的训练范式开展日常的教师口语训练,使口语训练变得扎实、简单、高效。

构建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应把握好以下五个“性”:

第一,操作的实用性。教师口语课程的训练方法五花八门,可以说,每一种方法各有其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付诸运用的方法却不多,究其原因,是实用性不强,操作不易。比如,在教师教育口语和教学口语内容部分的教学,很多教师提出结合教育实习、见习进行训练、检验。但由谁对这项训练进行指导和评价?是教师口语任课教师、见实习带队指导老师还是小学的指导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分散在各地的教育实践基地,如何真正把教师口语的训练落到实处?显然,教育实践中的训练以学生的自我训练为主,主要是教育教学口语的运用。

第二,参与的全员性。面对学生人数多而课时少的现状,如何使每一个师范生都有机会得到充分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教师口语训练都能胜任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口语训练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在训练内容的设置、训练环节的安排方面都要立足于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训练,要以机制作为保障,确保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参加训练。

第三,训练的过程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要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由易到难。对同一项训练内容,在训练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到提升。

第四,训练的交融性。教师口语要训练的内容很多,比较重要的有:科学发声技能、口语表达基础技能(包括倾听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口语表达基本形式(包括复述、描述、解说、评述等)、朗读和朗诵、儿童故事讲述、演讲、论辩、教师教育口语、教学口语、交际口语,等等。显然,这么多内容的训练是很难在课堂上一项一项完成的。但是,通过科学的安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训练的效率。比如,儿童故事讲述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训练,在同学讲述故事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对该同学就内容和表达技巧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其他同学还需根据要求对故事做续编、改编训练。在此训练中,学生们儿童故事讲述技巧、倾听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综合训练,训练量大,教学效率高。

第五,活动的趣味性。为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教师要在训练活动的设计上下工夫,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参与。比如,作为课堂训练的延伸,儿童故事讲述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开展练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为检查训练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用手机或其他设备把表演的过程以视频形式上交,并把学生的表现计入总评成绩。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教师口语课程训练实用模式。

教师口语训练宜采用模块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包括科学发声技能训练、朗读和朗诵训练、儿童故事讲述训练、演讲训练、论辩训练和教师教学口语训练、教师教育口语训练等模块。这些训练模块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练的顺序安排。同时在训练的安排上,从主副两条线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主线重点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和说的能力,副线是在小组训练和集体训练中同时进行态势语技能、倾听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的基础能力(包括复述、描述、解说、评价)等的训练。

教师口语课程训练模式如下:

讲述――示范――小组训练――全班展示――课外训练

上面提到的这些训练模块都可以按照上面的模式进行训练。

讲述是指教师利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具体讲授训练的要领、注意事项,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训练的技巧,便于在训练中用知识指导实践。

示范可以是教师示范、学生示范,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材料进行示范。示范就是向学生展示具体如何进行训练,并让学生欣赏到示范者高水平的口语表达。示范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训练的参照,便于模仿。

小组训练在课内进行,一般来说,以5-6位学生为一个训练小组,自由组合,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训练的要求进行训练。一般来说,每位同学的训练要求在2-3分钟内完成。小组训练要求全员参与,在一位同学训练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记录,要求他们用两句话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对训练者进行评价。小组评价的目的是指出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同学在后续的全班展示和课后训练中提高水平。同学的评价要求用语言当面进行,事后要用文字记录交并由组长统计整理。教师根据组长的整理对同学的训练态度、倾听能力、评价能力等进行评价,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

全班展示采用小组推荐、随机抽签、自愿上台等多种方式请同学上台进行训练,其目的是使同学们在小组训练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进行技能展示。在这一轮训练中,老师要给予学生简短但中肯的评价,时间在一分钟以内。教师可以对训练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点评,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教师要根据参加展示的学生的实际水平评定训练成绩。由于课内时间有限,因此不是每一项训练每一位同学都能上台展示,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的模块数量,确定要求每位同学每学期上台训练展示的具体次数。

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有机延伸,是教师口语训练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水平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提升的,课内的训练仅仅教给学生训练的方法,实际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课后大量的练习。为了有效地调控学生的练习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课内训练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训练,把最满意的训练作品用手机、电脑、摄像等拍摄下来上交教师。教师根据上交的作品给学生评定该项训练成绩。

当然,参加演讲、朗诵、讲故事、节目主持比赛、参加说课、模拟上课基本功过关考试,教育见实习等都是训练学生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载体,但是,本研究仅选取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阐述,其余不再赘述。

为确保教师口语训练的落实,必须以适用的考试评价方法来保障。教师要积极发挥考试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教师口语的评价要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不可以期末的一次训练确定其成绩,在成绩评定时结合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口语技能的形成,评价成绩时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并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这样的考试评价,能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推进口语技能训练的开展。

注释:

①②③孟吉平.关于“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的说明.语言文字应用,1993,3.

④冯志纯.教师口语课教学改革初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本文系校“本科教学创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子课题《师范生口语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探究 下一篇:早教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