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08:51:07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1.熟悉教材认真备课

我所带的年级是初三,级组计划要把九年级的两本书在本学期之内教完,因此我们所选教学的文章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我而言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促使了我更加认真地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先把九年级的两本教材全读过一遍,了解各单元学习的内容,把重要的课文归类,再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去调整教学安排。比如,前期教学我主要是讲文言文,在文言文教学中间穿插学习小说。这样,在学完了一课相对枯燥的文言文后了解一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有趣的小说,其教学效果肯定会比从头到尾学完一单元的文言文要好得多。在备课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实习生,我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去指导我面对一篇课文时该如何安排教学,所以我往往要通过上网或者查阅教学参考书,搜集广泛的资料去熟悉要讲授的课文以及教学流程。但在网上查找的资料毕竟都是别人的成果,未必适用于自己所教班级,我只能吸收一部分好的教学方法,融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为此,我总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准备,备课也就成了最“苦”最“累”的一件事。但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我要考虑到初三学生要面对中考这一个实际情况,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还必须钻研课文内容和中考的关系,对比参考中考备考资料,以便在教学时能在某些内容给以适当的强调,加深学生对考点的印象。

我的指导老师曾经说过:“新老师的第一节课很重要,要是学生信服最好就要尽量熟悉课文,如果能做到不看书本讲课,那学生一定不会小看你”。就是指导老师的这一句话,我每次上课前都会非常努力地去备课,经常自我试讲演练力求熟悉要讲的课文内容。课后,指导老师尤其是学生都会给我肯定,我想这就是认真的回报。

2.了解学生改进方法

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到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方法。我很重视了解学生,因此刚到实习学校的那天我就向原班主任要本班同学的花名册、座位表和成绩单。我从班主任和同学的口中得知班上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这样我就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变换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调整教学的安排。因为我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活泼开朗,敢于发言,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安排让他们读书然后讲解最后总结,相反我要准备精美的课件,设计些小竞赛或者改编课本剧让学生表演等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使得他们整节课都集中围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而我所教的另一个班,他们班的同学比较安静踏实,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有些理解性的东西,我在自己班是让学生熟读,而在他们班我就可以放心让他们通过看来吸收学习。又比如,有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我在课堂上会让他们多回答问题,答对以后还要表扬他们,这些都能使他们更认真地听课,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所以我几乎每节课都要向成绩中下的学生提问一两个对他们而言并非难的问题。事实上,他们拥有多次表现的机会后,他们更喜欢上语文课了。

3.虚心接纳意见认真改过

作为一名实习生,我上每一节课都会提前把教案和课件给指导老师审阅。有时候把几个教学内容合并在一起讲较好,有时候课件可以设计得更简单……这些在我备课过程中没意识到的问题都能在课前得到及时的改正,因此我非常重视课前让指导老师听我的教学安排和浏览我的教案。

我每次课后都要认真记录指导老师的评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讲《范进中举》,教学进程要求这篇课文只讲一节课,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留太多时间给学生做笔记。课下学生给意见时就提到了这点,而我的解释就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很重,没办法给时间学生才抄笔记。办公室周老师听到后就告诉我: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明白所讲了的知识,而不是完成教学安排的内容。如果学生最后理解不了知识,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后来的教学中,我始终记住这一句话,往后的每节课我都是以学生的进度作为我教学的进度,目的只有让学生理解我讲的知识。

我讲《济南的冬天》,指导老师评课时指出了很多不妥的地方。比如我上课时说了一句话:请大家感觉一下这个句子。指导老师认为我用“感觉”这词语不适合,而应该用“感受”,这些都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用词而发生的错误轻则让学生感觉别扭,重则误导学生的理解。在我讲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我用了比较专业的术语教初一的学生,而且三点写作特色的顺序我没有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来安排。而事实上,写作特色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来讲并不适合初一学生,而且讲的时候可以从他们感受最深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开始,然后是抓住事物特征,最后才说学生最难理解的情景交融。这样讲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可我在备课甚至讲课的时候都没意识到。可见实际上课和备课还是不一样的,这时老师的评课就是我们改进的重要渠道。

通过课堂评课,我意识到许多课堂教学细节的重要意义。每个问题如何设计,每个内容安排在什么时候讲,每个句子怎样讲才能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幸我都深深记住了这些错误并改正过来。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在理论上和实践向度上还不尽人意。本人本科就是师范类专业,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学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之中培养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地方高校针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的对策做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技能;问题;对策

“教师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师范教育中,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学校加强了教育类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教育实习的周数,有的还在实习前集中安排2-4周的教师教育技能强化训练。”①

一、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训练经费投入不足

美国著名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庭格(w.E.Rosen.tenge1)所说:“教育经费如同教育活动的脊椎,欲谋教育正常发展,需要有适量经费予以支应”,但是,目前高校出现对教育设置投入不足的现象,例如,微格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此外,高校在实习地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以致师范生采取分散而不是相对集中地地方实习,在缺少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的设置,是进行教学技能培养的建基和内容,是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前提条件,“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除了要分年级、分阶段落实各项训练任务外,还要在观念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阶段与长效相统一。”②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要求,致使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和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占主导地位。

(三)、师范生主动提高教学技能意识不强

马克思说过,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若师范生自己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那么教学技能的提高也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参与意识以及参与意识不强,师范生会出现不积极备课、不能设计很好的教学过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设置固然很先进、师资水平固然很宏厚,缺少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的主动先,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是枉然。

(四)师德修养不够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文件)精神,指出了切实加强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将来培养的是鲜活的个体,不是工厂的产品,基于此,可以得出,教师的师德修养关乎孩子个体素质的培养和长成,但是在现实语境下,许多师范生忽视或者不注重师德修养的提高,缺乏对从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具体表现在:师范生不注重湿的理论的学习;道德修养不注重内省;缺乏实践锻炼;缺少沟通学习,不主动设立得到目标,此外,师范生的价值目标功利化和物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师范生不能确立道德信念。

二、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路径选择

(一)增加教育投入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首次达到4%的预期标准,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机遇前所未有,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要集约化使用财政资金,加大硬件设置的投入,把钱投入到微格教室、实训场所的建立、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要精心设计,整合课程资源,要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对实践教学、微格教学的重视力度,珍视网络课程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师范生师德教育。

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进一步将强对师范生的德育教育,采取多种形势如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网路学习、情景教学等方式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并在师范生中树立积极向上价值观,把从师看成积极的人生追求,培养师范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再次基础上,在学生中培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期提高师范生的整体发展。

三、结束语

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名族的振兴,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自身素质,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奠定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吉敏,赵慧莲.谈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7,(07).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要素;培养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62-07

自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其未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所应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和素养,也是其成为我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生力军的关键。为此,切实加强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创新,大力提升其实践能力,努力推动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促进师范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技能又被称为教育技巧,它是“教育艺术的构成要素。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练就的一种熟练的灵活多变的实际操作本领”[1]。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其教学技能是指高校和学生为了实现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其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具备一系列教学实际操作技术的能力或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技能。它是师范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和能力,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表征,其高低决定着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也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因此,要充分认识培养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一)保证国家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公平战略的实施

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自1997年高校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和自主择业后,师范生所享有的优惠政策被逐渐停止,师范教育开始出现弱化倾向,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从教能力优势弱化,教师队伍出现了结构性资源短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公平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的力度,大力改善师范院校办学条件、实验设施;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实行师范生免费入学和享受优先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创新,着力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为此,师范院校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吸引优秀青年,特别是有志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生,把他们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突出、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就是要抓好教学技能培养和创新,努力促进每一位免费师范生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教学设计、操作和研究能力。

(二)促进高校免费师范生全面成才

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是播种理想、培养教学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规划未来人生的重要阶段,培养其优秀的教学技能是为其将来走上教育之路,坚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的根本要求,也是其全面成才的基础性工程。邓小平曾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关键在人”[4]。教育事业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队伍。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5]。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就很难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全民素质之所系。但现阶段“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教师队伍还处在数量缺、水平低、观念旧的状态”[6]。因此,免费师范生能否成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战线上高素质的一员,最为重要的就是他们是否有较强的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操作技能、课内外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研究技能。这些技能不仅直接决定着免费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教师这个职业,也决定着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我国未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免费师范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教学技能,才能促进其自身的成才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免费师范生必须集中精力学习,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努力培养和练就一身熟练的教学实战技能,保证其全面成才,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三)推进高校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改革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4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免收学费,发放各种补贴等等。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增加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师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使得录取线居高不下,“师范热”持续升温。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很多学校的师范专业开始由不收费转为收取标准不一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这就使国家对师范专业的优惠政策得不到体现,师范专业的优越性在逐渐地丧失。最近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中城市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逐步减少,众多本科生、硕士生不能从事适合所学专业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由于众多的社会原因,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地区工作,基层教育机构人才缺乏,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急需大量的专业教师。据资料统计,仅广东一个省就缺3.8万名教师,而且教师的总数目前还在下降,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也在下降,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教育的师资需求。为此国务院在2007年5月出台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从2007年秋学期起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其主要的精神是: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交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之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这个办法中国家明确地规定了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待遇和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可以激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热爱教育事业,做终身的教育工作者,而且可以长期地充分保证基础教育师资来源。

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良好机遇,对于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机遇和挑战并存,免费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师范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而音乐教师教育又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更要依据基层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学生音乐基础素质,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几个层面对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如何应对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认识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培养目标――专业方向的定位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和指令性,它不同于我们过去制定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免费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必须到基层中小学任教,而且要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且从教应在十年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必须是能在最基层的中小学工作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

在2005年颁发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指导方案》中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规格中要求:学生应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教育部的指导方案是我们制定免费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的指导性原则,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可否这样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热爱音乐教育事业,能够从事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

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途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工具,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和限制。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随之同步的课程改革也获得极大的收效。特别是教育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出台后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规范和整合的作用。但是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机制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应在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构建一个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师范音乐教育的免费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免费师范生的课程建设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依据培养目标和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以现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尽量减少开课数量,精炼教学内容,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融汇,着重培养学生从教能力。

由于免费师范教育就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依照我国现阶段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课程设置要少而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训练教学技能,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到基础教育的一线学习体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课程开设过多,学生负担太重,没有独立的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国外大学的情况。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修完128学分,32门课程。其中16门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①而我们现在音乐学师范专业要求本科生四年要修完150学分,比世界著名大学还多出四分之一。这对于我们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很不利。在免费师范生的课程总体设计中可否压缩总学分,减少课程门数,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目前我国大学的有些课程越教越专,越教越窄,越教越细,过分地强调专业性。这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十分不利。我们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认真的筛选,有些课程可能在音乐学学科中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并不占重要地位的专业课程,宁可舍弃。我们来看一下俄罗斯的《国家教育标准条例》,其中规定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如下课程: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教学法、音乐教育实践、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民间音乐创作、视唱练耳、和声、复调、乐器主修、合唱理论与合唱改编。此外还开设音乐基本理论、艺术指导、合唱教学及乐团合唱实践、乐器选修等课程。②他们的课程设置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点,结构科学合理,内容简洁明晰,值得我们在制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时认真借鉴。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既不同于音乐学专业,也不同于普通的师范专业,课程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否在声乐课中增加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歌曲演唱,训练范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还须要掌握多种声乐演唱形式的排练方法;钢琴课重点训练学生伴奏能力,增设手风琴和电子琴的教学内容;视唱练耳中增加如何训练儿童的音准和提高看谱即唱的能力;合唱课中增设合唱队排练的内容;在众多的理论课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唱、能弹、能教、能组织各种活动的全能人才。

总理在今年教师节接见会上提出:“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温总理的这番话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方向,也应是我们制定免费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的指导方针。

管理机制――培养目标实施的保障

我们必须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来保证教师培养目标的实施。首先应增加学生接触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时间。教育部在《实施办法》中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使学生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热爱教育事业,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国外有许多大学在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如英国在一年的基础师范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学院本部,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三所不同的学校参与实习教学。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免费生在就读期间尽量多地接触中小学教学实践,可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采用3+1的模式,既,前三年把所有课程基本学完,第四年专门从事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每学年都应到中小学去见习,还可以聘请工作在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讲课,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所在地举办的和基础音乐教育有关的活动,如教师培训,教师技能比赛等等。

改革现行的选修或主修制,过去各院校大都在大三学年实行选修或主修一门专业,在免费师范生中应取消这种做法。免费师范教育和普通师范教育不同,普通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有多种选择,而免费师范生将来一定要去基层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不一定要有多高超的专业技巧,而需要具备全面的音乐教学能力,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把一门专业技能作为主修的方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难以树立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决心。

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也要求我们招生专业考试的方法与其相配套。应适当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在免费师范生的招生专业加试中不设主科与副科,在声乐考试内容中增加自弹自唱;在钢琴考试内容中增加即兴伴奏;在视唱练耳考试中增加看谱唱词的内容。还可增设特长加试,专业不限,内容包括各种乐器演奏、舞蹈、指挥、表演等等,综合考察学生音乐潜质,提倡一专多能。我们可以借助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音乐专业学习中就开始接触和教师教学基本功相关的训练。

研究生培养――新的挑战

《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这项政策给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过去研究生招生来源主渠道是本校的本科毕业生,从2008年并轨之后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是免费生,按国家规定都不能报考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生源成了问题。没有充足的优质的生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势必受到影响。我们应开辟新的研究生招生渠道,开通非免费师范生报考渠道以及吸引外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

利国兴邦――对免费师范教育的认识

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其目的是进一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教育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在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免费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和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并推动教育创新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今后国家还准备将把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作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这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历史的机遇,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做好试点工作,特别是在音乐教师培养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做出我们的贡献。

本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年内即将完成,这一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将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我们将又一次面临教育改革的大潮,让我们以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为契机,做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而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8年。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

[4]格雷厄姆•维尔奇《从研究视角看音乐师范教育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年。

[5]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6]孙晓婕《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1期。

①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孙晓婕《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1期,第37页。

③格雷厄姆•维尔奇《从研究视角看音乐师范教育的境遇与挑战》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论文集,第100页。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意义;问题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起,考入这6所学校的师范生不仅免交学费和住宿费,还能得到国家的补贴。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曾实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重返大学校园。当年9月,随着首批10933名免费师范生先后进入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就读,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落实跨出了坚实的第一步[1]。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即进入人们的视野:免费师范生教育将给师范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师范教育该如何改革?对免费师范生应当如何培养?本文试图对此做初步探讨。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自1997年开始,师范大学逐渐实行收费制度。10年后的今天,师范教育收费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报考师范院校的优秀生源明显减少;师范院校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主动放弃教育工作;由于倾斜政策不到位,中小学教师不可避免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地区走向发达地区,从一般学校向重点学校集中,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对高师院校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师范教育呈现被弱化的倾向。从长远来看,这些均不利于教育的百年大计。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直接影响到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匮乏问题成为农村儿童失学、转学的重要原因。而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高质量的优秀师资的需求量也必将快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培养、输送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当仁不让的责任。如同高水平大学必须要办好本科教育一样,师范大学首先要办好师范类系科专业。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投入,需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

作为涉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领域的一项鼓励性的教育政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意义正在于:首先,教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全面持续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次,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来调控师范教育的发展,能够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从根本上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能够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并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任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再次,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发展,注重国民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国民人格的培养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而担负这种责任的便是由师范教育所造就的师资。所以,从国家战略和民族本位的角度看,师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事关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全局。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面临的问题

任何政策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难免会有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审慎地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该政策的顺利推行将大有裨益。

1.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免费,可能会带来非部属师范院校的不公平

如果将优惠政策仅限于部属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很难顺利实现,其表现出的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将会更大。国家如果只是在某些师范院校搞试点,势必会对其他师范院校产生冲击,影响他们的生源,造成新的对其他非部属师范院校的不公平。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够到服务于基层教育事业的,多数还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对于部属师范大学,本身就缺乏吸引力的地方师范院校,更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更需要免费的师范教育。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曾明确提到,在六所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叫做示范性举措。所以,要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于该项举措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实施。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进一步研究总结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经验,应该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

2.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可能难以惠及真正需要享受政策优惠的学生

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言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时,是与“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相提并论的。由此可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利于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就读师范,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从教”。由此看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另一个出发点在于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事实上,随着师范教育免费制度的推行,师范院校生源质量的改善,不排除只是出于政策的优惠措施而选择报考师范院校的现象,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是乐于从教。

因此,如果国家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政策,必须有非常具体的细则,这种免费政策要让该享受的人享受到,尽量减少漏洞。师范生中途退出师范专业、未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或其他情况不愿履行协议内容时,应退还所享受的国家资助经费的本息,并按资助经费交纳相应的违约金。退还资助经费的方式可以借鉴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让这部分补贴都用在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师范生身上。

3.免费师范生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师范教育质量

对绝大部分免费师范生来讲,他们会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并且从根本上讲,免费师范生更适合做教师,首先在招生环节,学生填报志愿时是自主选择,所以他们会根据自身的职业选择进行人生规划。但免费师范生由于缓解了过多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很容易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这样,无论素质高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去任教,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也需要配套措施相继跟进,以保证每一位免费师范生能够真正珍惜学习机会,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被六所师范院校录取的学生入校后,要接受有针对性的培养,各个学校还要建立淘汰机制,对学习成绩或者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淘汰出列。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说,该校对此按照协议有终止条款,其中一项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包括学业上达不到相应标准,比如说知识上的、教学实践当中的学分不达标,如果拿不到学分可以终止学业[2]。

另外,在师范生就业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免费组织他们进行双向选择,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果毕业生想得到自己希望的岗位,他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将是很重要的依据。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高度重视职前关爱,职后保障可能成本太高

师范生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育待遇,就应有服从国家需要、服务国家教育事业的义务,成为国家输送给农村及贫困落后地区的优质师资。要使广大师范毕业生能够长期从教,并在教师岗位释放最大的热情和作用,国家应该进一步为他们创造深造、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如此方能收到长远效果。

目前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包含了就业和激励方面的优惠措施:第一,对免费教育师范毕业生实行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就业政策。师范生毕业时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岗位;未落实工作岗位的免费教育师范生由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工作。第二,免费师范毕业生作为就业单位的正式教师,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中央财政对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而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第三,对免费教育师范应届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可以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服务期间,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对工作业绩突出、学业特别优秀的还可继续攻读教育博士学位[3]。

以上免费师范生的职后保障政策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但从中可以看出职后保障的成本可能太高。

三、几点思考

1.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是关键

从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强化师范生特质的“免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稳定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艰苦地方从教,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是关键。以国外的一些经验为例: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终身任职。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中,德国教师的工资待遇最高。为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投入大量经费为师范生发放专门补助,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教师基本免费参加在职进修。法国政府在不断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同时,还为教师培训学院培养的新教师制定了新的工资标准。新工资标准的特点是工资额得到大幅度提高,初等教育教师工资与中等教育教师工资完全拉平,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初等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日本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韩国教师收入水平高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4]。相比较而言,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硬性规定毕业生到基层从教3年,尚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层教育师资队伍的问题,只有逐步提高基层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

2.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必须使外部激励转化为师范生的内在需要

在我国当前教育经费紧缺、教育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家对师范院校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政策,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007年六所师范大学招生工作非常顺利,生源的数量非常充足,学生报考非常踊跃,最后招生的数量、质量都很好[5]。免费师范生首次招生情况良好,这为免费师范教育的推广实施提供了可喜的开端。可见,无论国家的师范教育如何改革,真正热爱教育、甘心献身教育事业的人员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信念是永恒的。正如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出台后,有学生家长所言,即使师范教育仍旧收费,还是愿意子女报考师范院校。还有的教育工作者坦言,自己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正是由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去影响他人。但在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吸引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其中也不乏部分人对奉献教育事业缺乏足够认识和充分思想准备者。因此,师范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到基层的教育服务期,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是宝贵的财富,使他们将接受师范院校师范教育的目的上升到报效祖国、振兴民族教育的高度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要。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在对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上颇费心思,学校将师德教育贯穿于免费师范生进校、学习、入职的全过程。

3.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目前中央提出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让广大适龄儿童既能“上得起学”,还要“上好学”。这涉及到师范院校的责任,要求师范院校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6]。近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基础教育的改革、提高要从师范生的培养抓起。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从拓宽知识面,健全人格等方面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

国家选择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作为试点,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高素质教师和优秀人才从教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和优势的认同。为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采取了多种措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针对免费师范生立项设置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半年;实行导师制,由本校优秀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导师组,指导师范生的学习、实践与研究;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设立“师范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题基金,用于支持相关课题的设置和研究等措施[7]。

4.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探索师范教育免费制度的多种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把教师培养看作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过程。而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同时,国家有关师范教育的政策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目前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而言,因其“有条件”之原因,可能会将部分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而失去好的生源。因此,在政策设计时一定要允许免费和非免费师范专业的共存,这既是给不同考生以公平选择,也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师范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今后师范教育免费制度可尝试多种有效形式,比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范院校学生实行交费上学,毕业后没有服务期限制,不一定从事教育工作;贫困地区则仍然实行师范生免费上学和服务期制度。亦可借鉴新加坡、法国、韩国等国家的做法,实行低收费的师范教育,并加以多种补助手段,这样才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投身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刘海宏.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的迎春花[EB/OL]./2007-03/21/content616994.htm.

[2]免费师范生培养将建淘汰机[EB/OL]./c/2007-05=18/185313022027.shtml.

[3]赵秀红,翟帆.免费师范生如何走向基层留在基层[N].中国教育报,2007-05-25(2).

[4]何齐宗,胡青,凡.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4-255.

[5]周义兴.师范生免费教育火爆的信号[N].人民日报,2007-07-12(11).

[6]伍德勤.高师教育学教程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05-106.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6篇

师范生免费教育事关广大师范生的权益,事关教师教育改革的大局,事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职能,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为此,应当科学界定、理顺政府、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中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主体是政府和师范生,两者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服务协议实际上是一种民事合同。其特点主要如下。

1.体现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把教师培养看做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2.学生选择的自愿性

任何符合规定条件的考生,都可以依照本人意愿,报考试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大家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

3.师范生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平衡

作为民事协议,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应是大致对等的。当前,大家非常关心师范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据中国教育新闻网2007年5月14日的调查,参与调查的257人中40.47%的网民关心“就业去向有什么规定”,“如何报考、录取”(19.46%)、“其他师范大学什么时间能享受这一政策”(26.85%),关注“免费的力度有多大”的仅有13.23%。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及其机会成本的权衡。

4.师范大学将与政府形成授权委托关系

试点师范大学作为独立法人,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办学自。同时,试点师范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具体承担对师范生的培养和部分管理等任务。试点师范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应是授权委托关系。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定协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履约管理,并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

二、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政府除了为师范院校招生、培养和教师教育创新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外,还应为师范生的出路和发展予以切实保障,这也是政府在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制度设计的重点。

政府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加强信息沟通。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科学规划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师范大学提供师范生的数量、质量以及学科专业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和标准。要加大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为师范生免费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政府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安排专项经费,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贴生活费。政府要加大对师范大学的支持力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要进一步向师范大学倾斜。政府也可以考虑建立“教师教育基金”,基金不仅包括财政拨款,还可以对社会捐赠开放,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投入师范生免费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依法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对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建立专项补助津贴。

政府要加强对师范生在服务期的管理、监督和服务期后的专业发展等工作。在当前实施师范生服务期制度,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人事、编制、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做好毕业师范生的接受和调配、管理、监督等工作;师范生所服务的中小学负责师范生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等工作。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省级政府可建立专项周转编制;在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政府要加大对师范大学改革的支持力度,作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师范生免费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供给,关键在于师范大学的改革和教师教育体制、模式的创新。近年来,一些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优势的师范大学,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选择,或通过扩大非师范专业的招生比例,或通过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并轨招生,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突破传统师范大学的原有人才培养体制。师范大学的发展方向也在日趋综合化,为在综合化平台上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范大学的改革与教师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师范大学实现转型的根本标志,不在于学科是否齐全,而在于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剥离,实现学士后的教师教育,即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化,从而完成传统高师深层结构的真正转换。战略转型顺乎潮流,应乎人心,不可逆转。国家要明确师范大学的发展方向,从政策、体制上支持师范大学实现战略转型,这既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大规模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必然选择。

三、师范大学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师范大学要把好师范生入口关。招生方案的设计是关键点,既涉及师范生生源质量的问题,也有师范生招收数量的问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矛盾。在招生上应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方案是在师范生、非师范生并轨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选择,录取后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优惠条件。另一个方案是将师范生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或部分省市自治区。目前,实行自主招生和直接录取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妥当和切实可行。在2007年招生来源计划中,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直接招收师范生350多名,在其他省、直辖市则坚持师范生、非师范生并轨招生,录取后一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读免费师范专业。

师范大学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环节。在师范大学已经推进战略转型的情况下,师范生的培养已不可能再按照传统师范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养成混合培养的体制和模式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传统结构、体制的束缚,师范大学的战略转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各专业学院并存,教师教育资源分散,本应承担教师养成任务的教育学院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不符合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趋势。因此,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师范大学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剥离,实现学士后的教师教育,即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化。“十一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将整合教育学科资源,实现制度创新,成立教育学部,推动教师培养重心上移;将推进“4+X”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升教师教育层次,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争取将“4+2”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移到体制内,面向全国高校招生,实现学士后教师教育。同时,进一步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尝试培养教育博士,最终形成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培养体系。应对师范生免费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将实施以下几种教师教育模式:主修师范专业模式,也就是免费师范教育模式;辅修师范专业,包括选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或攻读双学位;“4+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即非师范生在第三学年下学期经申请并通过考核,在完成第四年专业学习后,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师范大学要构建精品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当前,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师范大学要面向新世纪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农村的教育实际,加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将依托现有的20多所附属或实验学校,再积极创办一批附属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全国建立一大批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基地;实行导师制,由本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导师组,指导师范生的学习、教育实习与研究。选拔一批优秀免费师范生,进入励耘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海外(境外)学习计划,选拔优秀免费师范生到海外(境外)学习或见习,拓展国际教育教学新视野。

师范大学要积极引导师范生服务中小学教育,积极辅导毕业生,畅通就业及继续教育、国际化等渠道。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和就业观教育,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或拓展就业指导部门的功能,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工作指导和服务、服务期满后的发展等工作,尤其是重点做好师范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持续发展的系统设计。为此,建议解除对应届本科师范毕业生报考教育硕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限制,改革目前教育硕士的选拔、培养方式和学籍、学位管理方式,允许师范大学面向全国中小学在职教师自行组织考试和录取。

四、师范生的权利和义务

师范生在入学阶段主要承担的义务就是要与师范院校签订服务协议,承诺毕业后履行服务义务,服务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师范生毕业时一般回生源所在中小学任教。毕业时未落实教师岗位的免费教育师范生,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中途退出师范专业、未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或其他情况不愿履行协议内容时,应该退还所享受的国家资助经费的本息,并交纳资助经费50%的违约金。退还资助经费的方式也可以借鉴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

师范生在学期间享受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所读高校规定的有关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除享受免收学费、住宿费和补贴生活费、实习补贴优惠外,师范生还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国家奖学金和高校设立的奖学金的权利。师范生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享有选择不同模式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权利。

师范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巩固专业思想,自觉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规范。

师范生有要求政府落实教师岗位和深造的权利。对于任教服务期满、愿意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毕业生,政府部门要落实相应的教师岗位;到农村任教的免费教育师范毕业生在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给予优惠政策;师范毕业生因身患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到基层服务时,可以申请服务暂缓,暂缓期不得超过两年。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7篇

本文通过调查取样、数据分析、日常跟踪、个别访谈等手段,对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家协会、寸草春晖协会等师范生社团进行研究,探究免费师范生社团运行模式,为免费师范生第二课堂提供更好的载体。

一、免费师范生社团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社团有寸草春晖、未来教育家、行动部落、园丁俱乐部等。这些社团经常举办专门针对师范生的活动,有力补充着师范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增强了免费师范生热心从教的理想信念,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免费师范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从社团职能来看,免费师范生社团主要分为兴趣爱好类与社会公益类两种。其中未来教育家、寸草春晖等社团都注册为社会公益类,而地遥学院的园丁俱乐部则为兴趣爱好类。实际上,这些社团往往既有兴趣爱好类的特点,又有社会公益类的职能。如未来教育家协会不仅是团结免费师范生和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类团体,也是专门致力于提升师范生师范技能,组织各类师范生社会实践的公益类社团。这种情况不仅体现了免费师范生社团属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特点,也体现了免费师范生社团活动组织的复杂性。

从社团活动来看,活动形式主要分为团队内部建设类、讲座类、培训类、社会实践类、期刊类等。以未来教育家协会为例,该社团自2010年5月4日成立后,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慢慢走进北师大学子的视野,成为全校性社团。三年中,未来教育家社团举办了林崇德讲座暨社团成立仪式、首届免费师范生期刊捐赠、志教新疆支教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开辟了社团的活动形式,提升了社团的知名度,其活动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精品化。社团活动项目主要定型为“名家讲坛”“走进名校”“暑期实践”“技能培训”“经验传递”五大板块。其他师范生社团活动也有以上特点,主要是以提高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和坚定师范生职业信念为主的活动。

二、免费师范生社团活动组织模式及成效

1.免费师范生社团活动组织模式

(1)在社团定位上,社团坚持立足于免费师范生模式

免费师范生社团相对于普通学生社团,有着更明确的定位,其服务对象和人群也更具有针对性。免费师范生社团的定位和宗旨概括为:立足师范生,凝聚师范生,服务师范生。社团成员主要来自于师范生,社团目标也非常明确,它们大多以帮助免费师范生“立志向、练功夫、强素质”为主要目标,为协助师范生进一步树立和坚定职业理想,提高其教学技能而努力。特别是未来教育家社团,在社团活动中,不断强化免费师范生,尤其是社团成员的“未来教育家”意识,使他们自参加社团之日起,就树立成为未来教育家的理想,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而努力。

(2)在管理上,社团坚持学生自我管理与校方指导相结合的模式

首先,在自我管理上,社团内部有比较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

社团都设有主席、副主席或社长、副社长,下设办公室、宣传部(或新闻部)、活动组织部等不同部门,这些部门和机构的设立保证社团日常运行和活动组织。一般来说,各职位的任期为一年,大一学生担任干事或副部长,大二学生担任部长或副社长,大三学生担任社长或副社长,大四学生不再担任社团职务。这一状况与学校直属学生团体如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艺术团等不同,学校直属社团一般是大四学生任组织一把手,其余依次类推,免费师范生社团的这种设置与大四第一学期全部时间用于教学实习的安排有关。

具体到某个社团,各自组织情况也有所不同,未来教育家社团的组织模式更具有特色和创新性。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社长团,由13个拥有免费师范生的院系分团委书记推荐产生,成员原则上在所在院系担任班、团职务,拥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强的沟通、交流、协作能力。社长团的职权是制定、修改章程,审核、通过本社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筹备召开社团的会员代表大会,向社团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决定社团成员的吸收和除名,决定各负责人的委任,领导本社团各机构开展工作。社长团机构最明显的优势是通过社长团的力量使免费师范生的活动能够渗透到每个学院、每个班级,具有更为广泛的动员作用。未来教育家社团的权力执行机构是执行主席一名,副主席一般为2~4名,其职责与其他社团类似。

其次,在校方指导上,社团有挂靠单位、考评单位和指导教师。

校方的指导在加强对师范生社团的引领、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免费师范生社团定位更为明确,制度更为清晰,发展保障更为有力。

同时,师范生社团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成员,接受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的领导,接受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13个拥有免费师范生的院系分团委等单位的指导及监督。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对师范生社团给予大力支持,社团组织也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

另外,社团都有相应的挂靠单位,如未来教育家社团的挂靠单位在教务处,寸草春晖学社则挂靠在学生处。社团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帮助社团把活动关。教师不仅帮助把握社团定位、社团目标等宏观方向,在社团的活动、内部建设、经费筹措等问题上都给予详尽的指导,保障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3)在活动组织上,社团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

组织活动是社团的使命,也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免费师范生社团都有明晰的社团发展方向,它们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开展相关活动,切实发挥社团在师范生第二课堂中的载体作用。其活动组织比较灵活,既有自上而下的方式,也有自下而上的方式。

所谓自上而下的方式是指承办挂靠单位和学校相关的免费师范生活动。社团的挂靠单位都是直接管理免费师范生教学和活动的职能部门,他们会根据免费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需要,设计和组织相应的活动,这些活动经常由免费师范生社团来承办,如师范生名师讲堂、师范生暑期社会实践等。社团有约30%的活动采取这种活动方式。

自下而上的方式则是指社团根据免费师范生的自身需要,经过调研或访谈,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相应的活动。社团有70%以上的活动采取自下而上的活动方式。

2.免费师范生社团活动成效

(1)明确的服务导向性

免费师范生社团立足于师范生,在活动组织上明确为“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助推免费师范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紧扣坚定师范生职业理想和提升师范生职业技能两个基点来组织活动。

(2)规范的工作机制

免费师范生社团有着规范的工作机制,其完整的社团章程和内部工作制度、健全而协调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让社团活动有章可依;组织有力、评价科学、激励发展,使得社团高效运作,有效减少了社团的负担。85%的成员认为目前师范生社团的工作机制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一些难免的小缺陷对于社团正常运行无太大影响。

(3)良好的活动效果

免费师范生社团顺应了免费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现实需求,逐步改变了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兴趣而轻实用的缺陷,开始转向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广大社团成员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在此基础上,师范生社团设计了形式多样、吸引人心的活动。尽管社团成员对活动的参与程度不一,但接受调查的社团成员和非社团成员都高度认可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81%的成员认为活动质量高、效果好,活动组织有力。

以未来教育家协会为例,每年除了暑假定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外,社团还举办了名师讲坛、名校观摩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师大教授顾明远、林崇德,北师大附中校长刘沪、北师大二附中校长曹保义等教育界名师的讲座活动;走进名校活动包括走进北师大二附中、北师大附中、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活动内容包括课堂观摩、名师交流会、课改理念讲座等,每一项都是针对师范生需求且实用的。除此之外,社团还举办了若干次师范生基本技能培训活动,例如粉笔字培训、教案设计培训、普通话培训、面试与简历制作培训,等等。培训师既包括师大校内该领域的专家,也包括京城名校中的一线优秀教师,受益者逾千人次。

三、免费师范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1.免费师范生社团活动存在的不足

尽管免费师范生社团定位比较明确,管理较为规范,活动设计较为合理,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免费师范生社团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社团成员归属感表现不一

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强弱差异较大。调查中发现,社团成员归属感与社团活动认可程度、活动参与程度成正比,对本社团的认可度较高的成员,活动参与程度较高,归属感就强;认可度低的,活动参与度也较低,归属感低。同时,社团的归属感与在社团内的工作时间也有一定关联度,在社团工作的时间越长,对社团的熟悉程度越高,参与程度越高。

分析发现,部分成员之所以没有从社团中找到归属感,是因为参加活动较少,未收获到应有的成就感。这需要社团领导层在活动组织时适当加入团队建设内容,增强人文关怀,合理分工,提升成员对活动的参与度,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络。

(2)社团活动表现形式和载体比较单一

免费师范生社团至今发展已有5年,各社团结合自身实际已打造出一些影响力较大、参与度较高的活动。例如,未来教育家和寸草春晖社团组织的暑假教学实践(支教),每年提供50~80人的名额;未来教育家社团的走进名校、观摩名师课堂等活动,每次可参与人数在200人左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活动墨守成规,载体单一,单纯利用讲座、讨论或者实践的形式开展,形式陈旧,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在社团活动类型上,63%的成员希望社团组织实践类、培训类为主的活动。这些都说明,免费师范生社团的活动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

(3)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不平衡

免费师范生社团的规模、活动质量发展不平衡。现有社团中,未来教育家规模大,活动质量较高,影响面较广,自身建设比较完善,发展空间较大,但有的社团规模较小,活动组织单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甚至是几个社团骨干维护,逐渐失去了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号召力,发展空间日益萎缩。

社团活动组织和质量效果也不平衡,有些活动如社会实践、名师讲座上座率很高,但有的活动如实习交流座谈会却不尽如人意,难以存续。

(4)社团活动总结和宣传不够

活动的组织对锻炼学生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活动的总结、宣传意义同样重大,它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手段。没有总结,容易导致低水平重复;没有宣传,影响力得不到深层挖掘。目前,免费师范生社团往往把精力投入到活动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活动组织、细节的把握等环节,活动呈现出较高水平,但对活动的总结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活动虽然很精彩,但影响力却不够大,惠及人群偏少。

2.免费师范生社团发展建议

免费师范生社团是提升免费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相关单位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加强引导实现免费师范生社团活动的“四化”,即组织规范化、活动精品化、受众大众化、宣传常态化。

(1)内部建设进一步规范化

社团成员归属感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团内部建设不够。免费师范生社团既要发展外延,也要提升内涵,既要举办惠及全体免费师范生的活动,也要注重社团成员自身的素质拓展和成员间的沟通。在内部建设上,宜通过团队建设等在内部逐步形成一股爱学、爱问、爱思考、爱锻炼的积极氛围,将社团变成一个成员培养和锻炼自我的平台。

(2)特色活动进一步精品化

免费师范生的一些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为提升社团影响,社团需要进一步提高活动质量,注重细节打磨,从前期活动调查、活动宣传、嘉宾邀请、活动主题、后期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仔细规划,实现特色活动精品化。

(3)活动受众进一步大众化

社团立足于师范生,活动自然将师范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社团活动的宣传和服务对象不仅限于此,应将对象扩展为对教师职业感兴趣的大学生,从而使活动受众进一步拓展。

(4)活动宣传进一步常态化

宣传也是生产力。对师范生社团举办的每一个活动进行总结并留存档案、进行相应宣传是完全必要的。免费师范生社团宜建立自己的总结和档案归档制度,建立相应的宣传平台,使宣传进一步常态化。

注: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部分成果,项目题目为“2011年度免费师范生学生社团活动模式探究”,项目号为11-19。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微课训练营;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50-0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takes the normal students who

study the cours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al training of Micro-training Camp to students. In the view of Internet+,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icro-training Camp mode based on O2O (online and offlin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micro-lessons training camp; internet +; cour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被不断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在教育中的应用更不可小觑。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为实习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作为在校大学生,能接触较为前沿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进入中小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为师范生实习前的公共必修课,促进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但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选课人数较多,学时较少,难以从深层次上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单一的传统教学无法实现个别化、深入化的提高教学,往往只能满足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而无法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以其简单化、智能化、实用化备受师生欢迎,具有广泛的教学应用前景。对于师范生,具备微课制作能力是增强实习期间教学效果的能力之一。

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近几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在“互联网+”这一新的视域下,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1]。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基础,利用BB平台、微信公众平台、QQ群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更首次提出以微课训练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微课制作的专项训练,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别化教学及课下实时辅导。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互联网+”的界定 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创新[2]。在“互联网+”的思维下,本文以微信公众号、QQ群等作为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促进教学。

微课训练营的界定 微课训练营旨在培养学生微课制作能力,营员选自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学生,一期营员人数为30人,包含物理、化学、数学等不同的专业,是一种全新的微课制作训练形式。营内定期举行线上和线下活动,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周期八周(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课堂教学时间相同)。由于营员来自不同专业,本着开放思路,不同专业学生交叉结组,以训练营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微课训练营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营员根据设定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形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理论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微课训练营中根据不同专业相互学习的原则进行分组,大部分任务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小组之间明确的分工以及组内责任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微课训练营的设计与建构

训练营线上通过QQ群签到、交流以及与微课训练营同名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在线学习与资源共享。

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设计 微课训练营微信公众号主页面设置了三个自定义菜单,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相辅相成,既不脱离课程,又高于课程,分别为微课基础知识(入门级别)、微课制作流程(中级水平,包含了完成一个完整微课制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精彩推荐(包含训练营内一些活动、知识拓展等)。微课训练营公众号内容图如图1所示。

微课训练营教学模式设计 微课训练营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基础,以学习该课程的师范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围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微课训练营采用“O2O+教学”模式,是将信息技术及人的能动创造融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O2O+教学”模式由“Online”“Offline”和“2”三个环节构成[4]。

1)“Online”并不仅仅局限于微课、精品课程等呈现形式,更包含师生进行专业互动的沟通平台,在微课训练营中利用BB平台、QQ群、微信公众号作为沟通、共享平台。

2)“Offline”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包含走出课堂,进行实地沟通、操作等线下活动。

3)“2”则是连接“Online”和“Offline”的人必须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完成一节教学内容时,课前学生先线上通过BB平台预习了解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BB平台布置任务,然后线下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教师再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通过QQ群进行线上沟通、总结、拓展。根据QQ群得到的总结信息,教师确定学生精确的需求分析,举行营内线下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拓展知识系统,实现线上共享;最后,学生获取知识之后,完成任务并提交到BB平台。

教学模式流程图如图2所示,教学模式结构图如3所示。

4 微课训练营的应用与实践

训练营成员招募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选课人数较多,为了实现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使训练营效果更佳,在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学生中选取30名学生作为微课训练营第一期营员。选拔营员本着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从事教育行业,热爱技术,愿意主动运用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喜欢创新、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对营员采取高标准、高要求,最终制作出高质量微课,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结营多样化考核

1)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微课训练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登录BB平台的次数、平时任务完成情况、QQ线上交流的签到情况以及活跃度。小组活动过程性评价包括在完成任务期间组内成员分工情况、有效沟通情况以及积极能动性。结营采用小组制作微课,除教师进行打分外,通过微信公众平_共享微课作品并利用投票管理功能进行线上投票。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组内自评、组间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营员最终的微课作品以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组内自评主要评价本小组预计完成效果是否实现,哪一部分内容稍有欠缺,在系统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等;组间互评采用递推的形式(2组评1组,3组评2组,依次类推),目的在于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其他组的长处;师评指出微课中有哪些提升空间,指出不足,提供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三种评价相结合,给予学生学习最客观的认定,找出微课制作中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实现学评结合。

5 微课训练营的意义与效果

微课训练营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学时较少,难以从深层次上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应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及资源共享,解决了课堂学习知识掌握不全、不牢固,应用能力差等问题,实现了学生真正具备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是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单纯的课堂讲解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并且选课人数较多,面对上百的学生,教师很难清晰地了解教学效果。采用训练营的模式从中选择30名学生,可以实现个别化辅导,可以从大批的学生中培养出微课制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微课训练营两种形式的结合,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整体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并培养出微课制作拔高人才。

师范生知识水平的变化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互联网+”的视域下,为学生提供了BB平台、QQ群及微信公众号等知识获取平台,并且知识可以进行反复学习,进而使得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师范生技能水平的变化 微课训练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不断提高操作实践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再仅停留于理论知识层面,通过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掌握了通过技术来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

师范生情感层次的变化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将QQ群、微信公众号等学生熟悉且愿意接受的网络平台应用于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投票,激励学生不断参与学习的能动性。在训练营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采取小组协作学习、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为他们以后从事教师工作奠定了基础。

6 总结反思

“互联网+”为教育教学提出全新的思考维度。本研究本着最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水平以班级为单位整体提高,并且培养出具备微课制作能力的拔高人才,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展开。虽然在整个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时,系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缺陷,但从整体上看,基本实现了实践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3]孟文光.篮球“训练营”活动模式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6):692-693.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美术教育 课程改进

2007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至此,终止了10年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开始恢复。实施办法规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沿袭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是基于中国教育国情制定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旨在增强农村基础教育,充实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质量,并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一、美术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分析

在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1972年)中明确提出了成为“完人”的条件,其中有一项就是美感经验。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把美吸收到一个人的人格中去以及其他美感经验的组成部分等。①

自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并开设了“画法”科目开始,我国美术教育开始得到重视。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日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从对全国美术教育特别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美术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美术教师的缺乏。一般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是非美术专业的教师,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显然对美术学科重视度欠缺。

美术教育具有视觉情感性、启发创造性、情感享受性与治疗性等功能②,通过情感与技能的培养能够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所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其他教育的辅助部分。

二、首届美术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显现的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教育部6所院校共招收首届免费师范生10933人。各校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结构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并且建立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基地、建立基础学校之间的导师制等一系列的措施。但从首届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首先,是学生本身。第一,由于生源60%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自己的专业及其他能力会表现出不自信,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大学生活。第二,由于免费师范生毕业就业目标明确,工作岗位有一定保障,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出现不思进取、麻木及盲目的学习状态。第三,由于美术专业高考的特殊方式,导致一些本身不热爱美术专业的学生为了能够考取学校而学习美术,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第四,由于协议上的支教政策,使得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农村美术教育的了解而担心自身以后的发展问题,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学院课程设置方面。第一,课程的单一性。尽管对课程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但还缺乏美术专业知识的多样性和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性。第二,理论多于实践。课程中理论学习在比例上远远大于实践教学活动。尽管学校在中小学建立了一定的实践基地,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及实习基地自我保护意识严重等原因,实施比较困难,而且效果并不如意。

三、免费师范生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进思路

由于当今文化的多元性,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同程度不断攀升,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使得美术基础教育一样需要培养出适应素质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基于以上原因,在课程改进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教育的关注性

美术专业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美术教师,其美术教师角色定位正确与否,事关师范生自身的成长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落实,所以在课程中加入一定课时的心理教育课程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至关重要。第一,加强美术教育观念。使他们认同美术教育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内心真正接受自己的教师角色,树立为美术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终身服务的学习目标。第二,加强师德教育观念。在固定的心理课程外不定期加入优秀美术教育者的成长经验报告及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方面的讲座来提升学生“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通过心理教育课程能让学生把积极主动投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真正热爱美术教育专业。

(二)专业素养的多样性

因师范生有特定的职业方向,所以对其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有针对性与适应性。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中小学课程中所涵盖的美术专业内容题材包罗万象。要做好每一节课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厚的美术知识。因此在美术专业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中应适当添加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民间美术课程。设置民间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各地区所拥有的民族艺术,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弥补乡村教学资源缺乏的状况,能够尽可能地挖掘乡土教材。第二,现代美术知识。新课标中不仅包括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如素描、水粉等,还包括一部分紧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流行的大众文化,这就需要课程兼顾传统和现代出现的各种新的美术门类与表现形式。第三,中小学画材课程。由于新课程的全面性与灵活性,在中小学的课程中还会应用到许多在以往课程中接触不到的材料与制作工具,在课程中设置此类科目,既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心应手,也会起到舒缓情绪与提高创造力的作用。

(三)文化素养的全面性

美术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当拥有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及较丰厚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分析好教材、处理好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在不断探究和追问中体验美术所表现的丰富内涵,理解美术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尽量增加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交叉学习,即对音乐、戏剧、文学等门类的了解与欣赏。通过增加此类选修课可以激发学生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兴趣,同时也会为本身的创作及教学提供偶发灵感。

(四)美术教学理论的融汇性

美术教学理论课程主要是针对美术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这类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完整的教学过程、形成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学会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对美术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以往的美术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通常为考查课,但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尽早接触教育理论知识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美术教学研究水平,同时能使他们在走上教师岗位后的教学活动得心应手。因此,应将此类课程提前至第二学年,在以后的每一学期中尽量增加一些课时来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并将重要的科目如“中学教学法”等设定为考试加考查科目,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

(五)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贯通性

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技能。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美术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在课程内容弹性加大的情况下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科学、灵活、熟练地运用教材。所以实践活动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现行课程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集中在第四学年的一个学期显然是不够合理的。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教学实践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中。这种实践活动可以以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校外实践。学校应尽量多地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培养基地,在每一学期的课程中设置一定的课时带领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中去观摩、实践,进行实地教学活动。第二种是校内实践,也可称为美术教学模拟活动。在每一学期设置一定的课时,通过教学设计、模拟课堂、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③成功的高校美术教育能够确保未来的美术教育家在教学过程完整性的前提下提高全民的美术兴趣、审美能力及艺术创造力。相信通过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努力,美术专业免费师范生会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为美术教育做出贡献。

(注: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

注释:

①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②高明主.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③尤·鲍列夫.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

师范生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师范生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与存在问题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应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指示,自2007年秋季入学期起,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在内的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这一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时多一个选择,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免费师范生措施的实施意义重大,但如何培养这类学生,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在中小学更好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特别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如何从工科培养的背景中,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首先看看这一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基础条件好,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早已普及,并且开设较早,稍好的学校在学前班就已经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美国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标准K-12。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应用紧密联系,如让学生比较某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出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如网上购物、搜索、相关硬件、网上安全等;网页制作,如Dreamware等软件应用;Office工具使用,包括数据库、电子表格、文档编辑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如播放音乐、电影等;多媒体工具应用,如Photoshop、Moviemaker等;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数学,包括布尔代数、逻辑等;程序设计,包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C++/C),数据结构,简单的软件开发基础;计算机文化,如计算机和社会的关系、计算机相关工作、隐私问题、知识产权等。美国未来国家委员会(NCTAF)认为高质量教师培养方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明确界定的、用来指导和评价课程与教学工作实践和行为的标准。因此,美国的许多学科专业组织(如全美英语教师协会NCTE、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全美音乐教育协会NAME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等)都制定了对本学科教师的标准,这些标准中包含了对教师的技术能力要求。如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2003年了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模型[1],该课程模型为美国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提供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四级教学框架,每一级别的教学都有相应的主题、目标、以及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求。CSTA还对中小学计算机科学教师的教育培训、课程资源等积极献策,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教师认证标准及师资培养计划,希望影响州和联邦政府的教育政策,支持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发展。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师范教育大多是非定向性的,并不独立设置师范院校,而是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置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来培养师资。美国一般采用“4+1”模式,即在普通教育与任教学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2]。在这种教师培养模式中,普通教育占总课时的50%,任教学科教育占37.5%~40%,教育专业训练占10%~12.5%,其中教育实习达到教育专业训练的60%~70%,体现了拓宽基础教育、加强任教学科教育、精简教育课程、加强教育实习的思想。“4+2”模式则在“4+1”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后,经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学习合格,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它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中学教师为目的,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研究型教师的需求。

英国目前由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前师范教育课程有两类:一类是以培养小学师资为主的四年制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学科专业的与教育专业的学习同时进行;另一类是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的“3+1”培训模式的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前三年的学士课程为学科专业学习,后一年进行教育专业学习和教学实习[3]。比如将来从事计算机学科教学工作的师范生前三年要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而后一年的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实习则体现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主要内容为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课程组织管理、教学工具的运用、教育评价和评估等。这种模式中,学科专业研究与教育专业研究是在大学导师和中学导师的协作指导下进行的,这是英国典型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模式。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就与200多所中小学有合作伙伴关系,教学实践经验课便是在这样的伙伴学校内进行,由中学导师在大学导师支持下予以监督与指导。此模式为师范生提供了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的机会,尤其是提供了同有经验的教师合作工作并受他们指导的机会,从而使师范生不仅获得一些基本教学技能和处理日常教育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充满了胜任教学工作的自信心。

法国目前教师的培养主要采用普通大学与高等师范学院合作培养中小学教师的“3+2”模式,即所有师范生的职前专业教育在普通大学完成,3年学历和学士学位是报考师范学院的起码条件,师范学院负责未来教师的2年职业培训。要进入教师教育大学中心(IUFM)必须具有学完大学三年课程的结业证书,经过书面审查和面试等,合格者才能进入师范院校学习。此模式有2年时间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的训练,更能够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此外一个鲜明特色是分散进行的教育实习,独立性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国内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与国外的相差不大。但对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的培养途径却有很大差异。由于学科的特点,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不可能像其他专业的教师那样只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做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其他工作。根据课题组的调研,这些教师的“兼职工作”包括校园网络的建设、维护、网页制作、信息学竞赛辅导(如NOI),为其他专业教师做教学比赛课件,学校硬件设备维护等。另据一些中小学管理人员反映,有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到教学岗位后,出现了适应期较长、动手能力较差、存在难与人相处的问题。可见,一些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实际上,不论是重点还是普通的中小学,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师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求他们能很好的授课,还要是一个能够完成其他很多工作的“多面手”。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并有一定专长,如网络管理、动画设计、程序设计等;要求教师至少会一门语言,如C或Java,并能较好地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能指导学生完成竞赛;要求教师熟练掌握Authorware、课件大师、PowerPoint等课件制作工具;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交流、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课题组的调研还发现:国内现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大多数都不是师范生,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得到过相应的教师培训。这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国家都有严格的教师培训计划,对教师职前和在职的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效果等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

相关的调研和研究表明,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原本该专业没有免费师范生,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工程类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软件开发和相应的研究工作。这与将师范生培养成将来能从事中小学计算机与信息教学的教师这一目标而言,有较大差异。此外,与国外教育体制不同,我国对中等学校的师资培养一般是通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来完成的,因此别国的中小学计算机师资培养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师范生教育上,因此,需要对这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

2为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调研活动与准备

课题组根据国外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和我系自身情况和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进行了如下调研活动与准备。

2.1广集智慧,不断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为了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课题组举办了多次与本专业师范生培养相关的交流会和研讨会,从中汲取经验。例如:在课题组组织的计算机专业师范生教育研讨会上(2008年6月),我们采纳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郭元祥教授提出的师范生培养建议,即要创建以促进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倡导以自主、对话、研究为特征的教学文化,突显实践能力的发展。又如,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上(2009年7月),我们从相关专家提出的师范高校应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层次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的构想中吸取营养。同时,经过课题组多年来所做的教学改革工作体会和经验,意识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要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新技术的能力,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要善于运用网络化教学平台。总之,所有相关的建议和经验(甚至教训)被集中起来加以分析与整理,成为课题组制定本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取舍的依据与研究内容。

2.2重点调研,到基层中倾听人才需求

2008年6月,课题组邀请了湖北省五所著名重点中(小)学信息与计算机教师,就当前中小学信息与计算机教育现状进行座谈。座谈中,部分老师认为,信息技术是减负不可减的五大奥赛科目之一,在未来的几年中,信息与计算机在中小学的重视程度将慢慢的提高,作为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应该尽自己可能,多学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与个人魅力。同时,与会人员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逐步加大的教育投入,中小学对于这类教师的需求将逐年递增,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前景。

在2008年10月召开的系友座谈会上,与会者对我系将要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师范生教育提出了诸多意见与建设性建议,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辅导;提高实践课的课时,尽量能够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自身能力特长来进行选择,并且与项目相结合,尤其是应与中小学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强科研和项目的训练,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比赛,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3明确要求,以高目标保证师范生素质

根据我校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一流师资,毕业生职业走向以重点高中师资为主体,同时要求具备从事初中及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4],通过有目标和有计划的调研,课题组认为,本专业培养愿意终身从事中小学信息与计算机教育,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与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等),能在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师教育、技术研发、校园信息系统维护、素质课程与竞赛辅导,以及能够从事信息系统开发的高级人才,具体包含: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和体系结构;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拥有程序分析与设计能力和从事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具有学习新软件、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从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工程的研究和开发的全方位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数学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等;具有从事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计算机远程辅助教学应用、信息系统维护、中小学素质课程辅导等方面的能力。

2.4创新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特点,应研究制定相应合理的培养模式,保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者的结构比例合理、相互补充、各不偏废,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的计算机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拟订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在保证“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制定了“同类合并、适当缩减”部分专业课的策略,以建立合理的课程群体系。

创新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需保持计算机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对独立,以构建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实现“本科(3+1)第二学士学位(4+1)硕士研究生(4+2)”有机结合模式下的计算机师范生培养体系。其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计算机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阶段则结合学生从教工作实际,开展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教育类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拓展深化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训练,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专业教育与教师教学相互融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同时,为了整个模式可行,需建设与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配套的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库,促进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为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5制定标准,从多角度客观评价师范生素质

为了公正、客观、多角度衡量我系师范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课题组成员与相关教师一起,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制定了《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师范生能力测试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标解读、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共通技能(教学语言、教学“三板”、教仪教态、教具准备),学科教学技能(导入、讲解、提问、交流、演示、指导学习、结课、课堂组织),实验教学技能(实验准备、实验演示、实验指导)和教学拓展技能(说课、听课、评课)。

3关于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结果

在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定位目标和对信息类师范生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与师范生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报告,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生课程体系和相关的课程计划,相关结果概括如下。

1) 本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是:应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具备较扎实的教学功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熟悉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

① 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②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状况。

③ 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技能。

④ 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后续发展潜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和体系结构,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理论与知识,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具有从事信息与计算机教学和从事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2) 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生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整体优化为原则,根据社会需求,从动态的角度确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首先要对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成多项核心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进而形成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能力培养脉络鲜明的课程体系。

② 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面向全体,构建符合学科基本体系和特点的必修课程内容。计算机课程的体系和内容,首先要尊重计算机学科基本体系和学科发展特点,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程教学。

③ 突出师范特点。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因为本专业的一个首要任务是要培养优秀的中小学信息与计算机教师,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艺术与技能。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执教能力的培养,落实师范技能培训测试计划,加强教育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全方位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④ 加强能力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知识面广,内容多,要根据师范生的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知识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此外,合理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强化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一些通识课程的设置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文化知识水平。

3)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生课程体系制定上,课题组建议在1―4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同学科的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一致;在同学科工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第5学期开设教育见习,第7学期开设教育实习;学生只有获取教师技能类应修的5个课程学分和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见习的学分后才可参加教育实习。学生在第6―7学期之间的暑假参加专业实习实训,在第7-8学期开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部分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参见表1。

4结语

总之,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及课程设置等有关问题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研究还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大多只是初步探讨,相关研究结论对人才培养中的某些环节和问题提出零星建议和想法,尚未有此方面研究的专门论著,以及系统合理、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虽然国内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早,传统学科上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但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出现晚而发展迅猛,因此国内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教育还处在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中小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一直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所开课程往往与普通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相差无几,存在着注重专业教育,而轻视或忽视教学能力培养及通识教育的问题;培养目标上着眼于培养IT专门人才,而并非着眼于培养计算机学科的师资力量。

因此,我们还需更多地以国家招收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大前提为基础,立足于本国国情,深入研究和探索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范生人才培养计划、模式和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群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为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输送优秀的师资人才。

参考文献:

[1]Allen Tucker. A Model Curriculum for KC12 Computer Science: Final Report of the ACM KC12 Task Force Curriculum Committee [M/OL]. 2nd ed. /Curriculum/sub/K-12ModelCurr2ndEd.pdf.

[2]Huabin Chen. Teacher Education in U.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R]. Shanghai:International Forum on Teacher Education,25-27,October,2005.

[3] 谭兆敏,段作章. 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26-30.

[4] 马敏. 创新是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N]. 中国教育报,2006-02-12(7).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YE Junmin, YANG Yan, LI Rong, WANG Jinghu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domestic computer training mod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the relate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lesson plans have not yet matured,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impractical procedur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refore, how to bring up free-charg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of Computer Science with a negotiation contract to teach after graduation is a problem to be researched. This article explores from the stud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with the ai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a r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ystem in actual teaching.

上一篇:指导实习生工作报告范文 下一篇:实习期转正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