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阶段总结

时间:2022-06-12 05:50:15

语文课改阶段总结

摘 要:1.引领学生归纳与总结解读一篇文章的思路与方法。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时俱进,见解独到,能把学生的心思牢牢抓住。3.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方见成效。4.学好语文始终要读、写坚持,实践语文课改永远是创新第一。

关键词:会学到乐学 延伸与拓展 写是读的升华

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体制特别是考试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应试教育”就是戴在一线教师乃至学生们身上的“镣铐”。众所周知,语文负载的东西太多了,自然所戴的“镣铐”更为沉重。身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无力改变遥不可及的教育体制机制,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几年来,教育界都在呼吁这种改变,倡导这种改变。下面,本人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的一些尝试浅谈几点看法。

一、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我把一堂语文课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预习课:以学生结合学案中的目标要求、环节、思路,自主学习、小组内部合作学习为主;第二部分,展示交流课:以学生小组间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汇报、补充汇报、补记预习课中不完善的地方,以及老师结合重难点指导和点拨为主。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更侧重于在预习指导课中,在我的关注下,学生自主接触文本、理解文本、结合学案去掌握双基、领会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归纳和提升学习技巧。总体上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一篇文章,怎样去掌握不同文本,对于一篇文章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生成什么样的效果。

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我始终牢记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我会告诉学生,你们才是每堂课的主人,要敢于去学、去思。学生在预习课中,去默读、勾划生僻字词并解决内化、再阅读、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赏析词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自己去对付文章,去解决依据文本而产生的问题,并总结方法,生成对文本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学的能力在点点滴滴之间积累起来了,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领会了怎样去“渔”。

解决了“学会”到“会学”,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近半,那么,怎样解决“乐学”的问题呢?

二、 重视文本延伸与拓展

重视文本延伸与拓展,就是学生乐学的源泉。所谓文本拓展就是围绕具体的课文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因为在这里学生的个性、观点及相关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那么要做好这个环节,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树立远大的语文教学观,大胆地截取和选读有价值的东西,来凸显教材,再现教材内在的生命蕴含。

每次,下周学习的“主题”内容,我都会提前一周做准备,并让学生也去作相关收集,做到面广,材料丰富。每周周五就是我们专门的收集汇报课。相关的主题,不同的文笔,同样的美,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的学生赞叹不已。

接下来就是同学们表达观点看法的时候了,我会就这个星期的学习主题和相关收集材料先发表个人看法以引导我的学生去谈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自然他们会谈到现实生活,我会为他们拍手叫好,这不就是我们苦苦所追寻的吗?“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从文本中窥视现实生活,联系现实生活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谈到老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的时候,想到了这种博大的爱就是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为了救别人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和手刨四个小时从废墟下救出了同学的小男孩马健;也想到了生活中那些甘于屈服,在生死抉择之际,毅然选择了在他人的膝下苟活的某些人。谈到人类在这场悲剧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的时候,想到了在生活中人类就是动物们的“刽子手”,想到了人就是大自然的侵略者和掠夺者,既而有给那些狩猎队员写一封信的欲望,告诉他们动物就是人类的朋友。到这,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总之,我感觉只要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还怕成绩上不去吗?

三、 勤于阅读和练笔

能“说”了,还得会“写”。一直以来我都要求学生每周坚持阅读课外文质兼美的文章两到三篇并做阅读笔记。如积累文章中生僻字的音、形、义及好词好句,好词好句要适当赏析,重要的是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写好读后感受。最后能借鉴其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综合写作或是片段训练、或是赏析点评。别人的地耕好了,自家的田也没荒,习作不再是一潭死水,至少也能泛点涟漪。具体做法:1.采用评点法对文本特色语言进行评点批注。如不同的人物是不一样的描写语言,不同风格的文章又是不同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去推敲,揣摩。这样来提高学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2.写读后感或者写文学评论。如读完《信客》,主人公身上散发的人性美让我们感慨万千,颇受启发,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并仿照《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写作方法为年轻信客写墓志铭。3.补写或者扩写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想、想象)能力。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就文本中的“空白”,发挥想象以填充,从而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知。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如何帮儿时的“我”买到《山海经》的呢?或利用想象拓展情节,充实文本内容,或利用想象来延伸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体验。 我想,如果能把读写这样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学生的语文水平定能有所提高。

总之,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这是我应认真思考、好好反思的问题。

首先,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太忙了,忙得有点晕。一方面:我们都要适应新课程的种种改变,为了这个自主就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还得应考,还得为巩固练习搞“题海战术” 。这样一来,我们都得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折磨。怎样才能让我教地愉快、学生学地轻松呢?我应思考……

其次,是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版。我们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片面追求课堂异常“活跃”的效果。然而,我的学生有多少理解了呢?我想,我的成绩总上不了台阶,也许就是我对课改中倡导的学习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我应反思……

上一篇:分析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训法 下一篇:从《尖尖的枞树之乡》看萨拉.朱厄特的生态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