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里的另一场战争

时间:2022-08-12 03:21:39

摘要:张艺谋导演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关注普通市民、女性对战争的贡献,通过表现战争对众生的洗礼,揭示了“残酷战争中的温暖人性”。但在另一方面,它却结了一个扣子:它反对一种压迫,却忽视了另一种更隐蔽的压迫;它表现了种族战争,却忽视了性别战争。其隐性主题一言以蔽之:保卫战。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批评方法,解读了保护良家妇女的“温暖”故事中的“残酷”,以此解剖历久犹存的性别文化及其对女性的压抑和宰制。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性别;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4-0069-04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是这样开头的:“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这个细节隐喻了一个事实:女孩儿成为女人后,她们的战争便开始了,保卫贞洁的战争不比保卫国土的战争来得更容易。当骇人听闻的战争惨剧附身于女性身体时,痛楚便失形、放大了。

2011年岁末隆冬的寒风中,裹挟着秦淮河畔香艳的脂粉气、伴着甜糯的苏州评弹《秦淮景》,“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在国内影院华丽登场。

电影很好看。到底是学摄影出身,导演张艺谋一向会摆弄色彩。《金陵十三钗》表现的虽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但观众仍能从影片中享受到张式视觉盛宴带来的:天主教堂内的彩绘玻璃绚烂夺目;秦淮佳丽身上的旗袍五彩缤纷,摇曳动人;李教官引爆手榴弹,被炸碎的彩纸如绚烂的烟花绽放空中……

电影很感人。残酷的战争如一次庄严的洗礼,拂去了众生身上的尘埃,使其完成了心灵的升华和蜕变。

轻浮、混世的美国青年约翰原本眼中只有金钱、、物欲,最后却捧出了一颗圣子般的仁慈之心,救助中国女学生,保护她们不跌入日本兵的虎口。

为了逃命,十四个风月女子强行闯入教堂,最初,仍然是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狂浪样子。日本军官以不容拒绝的强硬口气“邀约”女学生赴圣诞晚宴“献歌”,女学生准备跳楼,以死抗争,逃避即将来临的灾难。此时,们忘记了女学生曾经鄙视、排斥她们的前嫌,毅然决定化妆成女学生,穿上唱诗礼服赴“鸿门宴”。拯救女学生的壮举救赎了烟花女子蒙尘的灵魂。

为了给小战士浦生的亡灵演奏一曲《秦淮景》,豆蔻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溜出教堂、逃回住处取琵琶,却不幸被日本兵抓获并。豆蔻拼死反抗,气恼的日本兵残忍地将其击毙,肉身的死亡清洗了豆蔻的不洁之名,也消解了女学生对她的嫌恶。素有道德洁癖症的观众,超越了对“”望文生义的厌弃心理。豆蔻生命香消玉殒,倍增了包括约翰、女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很有张力的作品,这个张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不同人物的身份差异所产生的鸿沟――如低贱的与纯洁的女学生之间――以及同一人物其行为前后转换所带来的对立和对比中――如、约翰、汉奸孟先生(女学生书娟的父亲)――等人物前后行为之间、女学生对前后态度之间,等等。约翰是与死亡打交道的“入殓师”,却阴差阳错成了“神父”。后来,他用为死人化妆的手艺为化妆,给她们以生命和灵魂的重生,也给自己以新生。这些对比和对立,增加了影片情感上的冲击力。

编导正是通过这种张力打开的表意空间和强劲的戏剧冲突,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揭示残酷战争中的温暖人性”是编导对影片意图的自我阐释。从一个角度看,编导所说并非虚言。但若换个角度,沿着影片的蛛丝马迹、拿着这句话继续追问,便会在“温暖”中看到“残酷”。

《金陵十三钗》投资6个亿,在演员方面,聘用奥斯卡明星Christian Bale扮演美国人约翰,由日本人扮演日本军官,实现了国际化。表现战争的镜头做到了大场面、大制作。塑造日军中尉、汉奸孟先生、约翰等人物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脸谱化,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但在思想内涵上,《金陵十三钗》未能为观众提供价值观方面的突破,尚未达到大片应有的深度和高度,这是它输于《朗读者》等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的地方。

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由于导演在技术方面的自恋,灾难和伤痕成了炫技的场所。如,通过慢镜头展现的子弹击碎教堂彩绘玻璃、炸弹摧毁彩纸店等场面。

更为夸张的是秦淮女子出场时的场景。伴着《秦淮景》的旖旎曲调,玉墨们扭动腰肢、迎面款款走来。导演或许想以这个镜头与结尾她们赴“鸿门宴”的镜头形成对比,暗示美被毁灭、被撕碎的悲剧,结果却事与愿违。此前,南京城内一片炮火,秦淮女子是生命朝不保夕的乱离人。娱乐客人时演奏的曲子《秦淮景》没来由地出现在片中,战争的苦难被抽离了,观众已然被当成了秦淮河边的游客。与人物身份、环境不协调的画面显得突兀甚至荒诞,影片招致了“”[1]、“性感”[2]等诟病不足为怪,北美影评人甚至贬之为“肥皂剧”[3]。

在战士、男性之外,《金陵十三钗》关注普通市民、女性对战争的贡献,这是影片的可取之处。但在另一方面,它却结了一个扣子。它反对一种压迫,却忽视了另一种更隐蔽的压迫;它表现了种族战争,却忽视了性别战争。它所讲述的保护良家妇女的故事,其隐性主题一言以蔽之:保卫战。也就是说,编导所谓的“残酷战争中的温暖人性”传递的乃是陈腐的价值观。

影片开头,炮火中,女学生东躲,寻求活路。历尽艰辛,她们终于逃回教堂,得到了暂时的安全。闯入教堂后,戏剧冲突发生了转向。对女学生而言,对立面不再是日本侵略者,而是自己的同胞、同性。在这些花枝招展的风尘女子面前,女学生不再是战争中的弱者,而是占有道德高地的良家女子。与烟花女子的对立中,女学生“无师自通”地成为优等公民,居高临下地辱骂,甚至不让她们用厕所,以为与之同处一室乃是莫大的耻辱。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发生于战争中的教堂,这使影片的叙事空间充满戏剧张力。战争与教堂,杀戮与救赎,一者表达恨,一者传播爱;秦淮河与教堂,一处脂粉,一处圣洁。教堂里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讽刺:打情骂俏,约翰对玉墨的美色垂涎三尺;良家妇女与秦淮女子恶言相向,教堂所承载的平等、仁爱等宗教精神被架空了。

上一篇:学习动机与心理健康之间内在联系研究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