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

时间:2022-06-12 05:23:4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

摘要:艺术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

方式之一,是高校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 使其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它的研究在全面培养艺术人才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呈现出与之相符的特点。2001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认为: “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会孤立存在,都根植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成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亦是如此,它不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而且推动社会文化的进程。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认识艺术审美教育, 如何实施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这些都是尚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借助欣赏艺术美的方式,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立足于艺术审美角度,通过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审美视察,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净化受教育者的心灵,启发受教育者审美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创造美与鉴赏美的能力。高校所进行的艺术审美教育,是全面执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美的理解和鉴赏水平需要,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

“多元文化”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于上世纪初期提出的。当时的教育观点认为:为了了解和接受来自各个国家、民族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受教育者应接触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和环境。时至今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提法已被艺术教育界广泛接受。它涉及艺术教育课程中广泛艺术文化的教授,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特征方面。尽管很多学者对教育的多元文化问题存在着争议,但立足于客观现实,“甚至它的恶意批评者也赞成,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现代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和艺术教育的一个常见的组成部分”。[1]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观点。

(二)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与现今我国艺术审美教育的距离

当今世界,已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大、小民族共三千余个。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不存在不受民族特质约束的文化,也不存在绝对脱离民族根基的艺术。

仅以亚洲为例: 亚洲目前有48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38.23亿,大小民族、种族1000余个。由于亚洲区域大,民族多,且文化的多样性强、差异性大,因此无统一的“亚洲文化”。亚洲各民族传统观念非常浓厚,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上,便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样式和文化特征。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局面:许多学生在欣赏亚洲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艺术作品时,由于不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信仰,故无法体会到异文化艺术的美。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与实施途径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产物。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下达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其中强调,高等学校要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持续、健康、深入的发展。

(一)改善审美教学环境

其一,高校在制定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时,可结合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计划,将艺术审美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其二,高校每年度在预算时确定一定数目的艺术课程教研经费,使艺术教育各项教学任务及艺术实践活动能正常开展。其三,逐步改善高校校园审美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仅能通过对艺术的体验去感受与体验自然美、生活美,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艺术审美教学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吸引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善艺术审美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已开设的艺术审美课程有很多,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学生当成被动学习的一方。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艺术审美教学的目的。我们应改善艺术审美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传统教学中,对西方交响乐的学习是一个知识难点。交响乐中的多个乐章及诸多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通常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西方交响乐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强调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交响乐作品理解的再创造,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

高校应多组织开展艺术审美实践活动,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画展、书法比赛、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种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作为第二课堂,将开展学术活动与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艺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罗振玉.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Z].1906.

作者简介:

邝嘉(1980― ),男,汉族,湖南娄底人,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文化与艺术理论研究。

(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对创新高职语文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在兽医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