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觉下副词小品词的习得研究

时间:2022-09-11 04:44:30

认知语言学视觉下副词小品词的习得研究

Abstract: A phrasal verb is a verb that can be composed of a verb and adverb particle, which does not function as a modifier.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acquisition of adverb article is difficult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tries to teach adverb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especially on metaphor on the purpose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adverb article; metaphor; effectiveness

认知语言学是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础来研究语言学的。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整体,语言也并非人类生来就有的能力,语言是客观条件、心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代认知语言学已经不再视隐喻为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从本质上认为它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认识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Lakoff(1987)认为许多抽象的事物在人类的日常行为中都能找到体验基础。人类经验中先于概念存在的结构关系促使隐喻将这种逻辑投射到抽象概念域上,从而使人们能够通过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抽象的事物。Lakoff提到的这种概念隐喻机制涉及最基本层次的词汇水平和意象――图式层次的概念,认为意象图式往往通过隐喻化从具体的经验领域投射到更抽象的领域,这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方式。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中。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惯用语形成、语篇组织、表达方式选择、新词语创造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这使得语言具有复杂性,它是我们找到语言单位形成的理据。

隐喻在副词小品词语义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即由最初的表示方位意义的副词通过隐喻延伸出更多抽象的意义。学生通过对这些小品词基本意义及其扩展意义的习得,找到一种记忆模式,使他们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义联想中习得小品词,从而更加准确、清晰地运用小品词。文中例句均来自OALD 词典及《张道真英语用法》词典。

一、实验过程

教师选取了一个初中班级的10名中等成绩的学生为被试。教师告知学生将用到一个语言学理论进行测试,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了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定义及其发展。然后说明将运用这种假设讲授“over”。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由“over”构成的18个例句,并且让学生翻译每个例句当中“over”词组的意思,时间为10分钟。这样设计考虑到先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大致了解具体要做什么,经过提问,学生只能较肯定地说出句子1、2、6、7中“over”短语的意思,而对3、8、9中的句子只能猜测,但并不确定。最后教师对18个句子进行归类加工,并给出了9种关于“over”的意义。整个过程持续20分钟。

1.“over”可以表示到某地来、去。教师提问:“过马路的时候,如果是绿灯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红灯停,绿灯行,当然是穿过人行横道,走到对面去。”教师解释,over可以表示从某地到某地位置的转移。

He stopped and crossed over.

I rowed them over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2.教师提问:“考试的时候,拿到试题首先要注意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先将试题读一遍,然后进行作答。”教师解答:“over可以表示将某事做一遍的意思。”

He read the passage over.

He decided to talk the event over with his wife.

3.“over”可以表示翻倒。教师提问学生:“如果冬天在冰雪上行走稍不注意会怎么样?”学生回答:“摔倒。”教师解释:“在冰上摔倒就是从直立位置向下或者向外倒,所以,over可以表示翻倒。”

Please don’t knock the vase over.

The wind must have blown it over.

4.教师再进行解释:“经过引申,‘over’还可以表示身体的翻转,经过概念隐喻表示翻开新的一页即人生态度的转变。”学生对over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位置的改变,这种从隐喻的角度理解这个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词组的理解。

He turned over in bed.

It’s time I turned over a new leaf.

5.教师提问:“如果向满杯可乐中加入冰块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可乐会溢出,如果水位刚好齐杯口就盖上盖,可乐就不会溢出了。”“over”就有溢出、盖住的意思。

Cover her over with a blanket.

The milk boiled over.

6.教师提问:“新年刚刚过去,你们做了哪些生活学习计划?”学生回答:“假期也结束了,静下心来准备迎接新学期的挑战。”教师再次进行解答,“over”有结束的意义。

By the time we arrived the meeting was over.

The storm was over before the morning.

7.教师提问:“如果一家人外出就餐,吃不完的饭菜,或者点多余的饭菜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不能浪费,吃剩下的饭菜剩应该打包回家下一顿再吃。”教师解释:“‘over’在此时就有剩余的、多余的意思。”

If there’s any food left over, put it in the fridge.

I’ve paid all my debts and have $ 5 over.

8.教师说:“一堂课讲的内容如果没记住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在课下多看几遍,过几天再复习一下,就基本可以记住了。”教师解释:“‘over’有重复做某事的意思。”

He repeated it several times over until he could remember it.

Do that three times over.

9.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平时不注意思考,到考试的时候集中复习成绩是否能在短时间提高?学生互相讨论了一下,认为平时不积累,考试一下子记忆多门学科内容肯定不会考得很理想。教师解释:“‘over’有过于、太的意思。”

Perhaps he was over cautious.

I think he’s over excited.

二、实验总结

教师解释完毕后,请学生总结小品词“over”的用法,然后复述各自归纳的结果。学生表现出对“over”的记忆更加牢固,运用更加灵活,基本上都可以较准确地说出“over”的所有意思:来去,一遍,翻转,溢出,剩余,重复,过于。

整个测验操作总计30分钟,最终学生能够把教师所教授的“over”的全部含义较正确地表达出来,证明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副词小品词的习得过程中有效。通过引导学生对小品词的意义进行隐喻学习,帮助学生找到了语义背后的认知理据,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记忆词汇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归类、分辨、记忆词汇的能力。

此次教学活动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基于对此次教学实践的研究,教师对“over”这一小品词的研究比较深入,资料搜集比较充分,而对于其他小品词的研究较少,有待于将这一理论进行深入推广。其次,受实验条件限制,被试数量有限,而且集中在中等成绩的学生参与实验,究竟这一理论是否对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amilton, C. A. Review on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

[2]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束定芳.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现代外语,2009.

[4]文旭.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外国语,1999.

[4]张道真.张道真英语用法.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

邓纯慧(1980- ),女,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助教。

尹丽雯(1986- ),女,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职称:助教。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心理预测与大学英语听力焦虑的克服 下一篇:管理学基础中的案例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