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优美流畅端正之字,探良好习惯养成之法

时间:2022-06-12 12:56:20

一、书端端正正汉字,促思维能力发展

1.汉字结构具有整体空间架构的特征

书法教育首先是关于汉字文化的教育。书法和汉字的关系是血肉依存的,“凡有文字,即有书写,既有书写,必有美恶。”在书法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局部观察构成一个汉字的基本笔画及其它们的长短、粗细和所处的位置。在局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整体建构,领会字的结构美。如“中国”的“中”字的书写应将中间的一笔竖写在“口”字的中间,这样“中”字的重心才稳,形体才美。学生在局部观察的同时掌握字的结构的书写规律,就能写出结构美来,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2.源于自然的汉字造型充满思维想象力

汉字的构造是以形会意,它能经过人的大脑思维而产生各种形象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如从一幅雄厚有力的正楷对联上可以想象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整齐、有规律、对称和平衡。书法可以使小学生从小遵循书法作品多姿的形体,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书法艺术美的蓝天中翱翔飞舞。仔细欣赏书法作品中优美的点划线条,都是非重复而多变的,这能给人带来无穷的趣味,又供人品评,从而想象作者在通过运笔过程的轻重提按和行笔使转,创造点划的浓淡、粗细、长短曲直的多姿变化,形成刚柔、枯湿、疾涩等不同质感的笔划,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在小学的书法教育中,我们可通过书法作品中汉字那变化无穷的点划动态美,给学生以无边的遐想,以促进小学生想象、形象思维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载悠悠远远文化,激求知情感提升

1.广博的书法文化能激发兴趣

书法的学习过程中能让小学生博览中华文化、历史,开拓视野,“兰亭茧纸入昭陵”、“心正则笔正”、“ 王羲之父子”等故事能激发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刘炳森说得好:“书写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上去。”书法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发现事物背后潜在的文化意味,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探究事物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丰富的书法史学能激发求知欲

在丰富的书法史学中,学生能耳濡目染学到很多的知识,比如:书法的起源、书体的演变过程、书法大家的成名史、造纸术的发明等。当学生开始融入书法的领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关于书法的文化,有些一知半解的问题自然产生了。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和研究书法也是如此。事实说明,王羲之、张旭、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宋四家苏黄米蔡以及当代启功、沈鹏等老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大家同时也都是大学问家。他们可谓是天文地理多知晓,琴棋书画尽相通。

三、习严严格格训练,领新思想的创造

1.读贴是阅读与思考的过程

书法教育离不开对范本的模仿学习。一个优秀的范本,是书法家的意识从抽象到具象的表达。初步读帖是需要老师引路的,在读帖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指导已逐步从“指导”到“指点”,有“扶”渐“放”,达到“教是为了教”的目的。久而久之,通过对书法范本的熟练运用,能帮助学生养成用工具书的习惯。遇难字难词可以自觉地想到使用汉语、成语字典等工具书查询,而不是一有不懂的就避而远之、半途而废。通过读贴的指导,促进小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习惯。

2.临写是训练严谨规范技巧的过程

书法训练中,内容的选择、书体的确定、结构的安排、整体的布局及笔、墨、纸等用具的使用都有着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具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小学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期,而书法训练这一系列的规范训练,渐渐的使小学生形成了逻辑的思维,写字时能“头正、身直、肩平、足安”,笔、墨、纸、砚摆放合理等等,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逐渐帮助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临帖、创作是在模仿基础上创新的过程

一般一副好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模仿和创造。在临帖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惟妙惟肖,由形似到神似,在创作时活学活用、敢于创新,由模仿美转变为创新美,在模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融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体会和情感。

纵观书法发展史,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而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书法创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给学生发挥自由的空间,激发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并调情移性,渐入佳境,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迸发出灵感火花,直至把内心的创作意识表现出来。由此,通过临帖、创作的训练,促进小学生模仿、创造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上一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下一篇:体育艺术表演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