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分析

时间:2022-06-11 07:41:27

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分析

【摘要】本文从拉康理论视角剖析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由网络文学的常见题材类型入手,对类型小说所构建出的架空世界进行梳理分析,反观社会文化与网络文学盛行的内在渊源,解析网络文学传递出的社会文化“正能量”,把握当代青少年群体在当前网络文化中的心理认知,把研究网络文学的视角从“问题取向”转变为“资源取向”,正视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文化中的价值。

【关键词】拉康理论;网络文学;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6)01-0158-4

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十几年里,其作品的海量涌现以及异于传统文学的种种气质,已成为国内文学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国内文学批评的态度由最初的震惊、失语、批判转变为热议、认可和鉴赏;网络文学的研讨焦点从“概念之争”“特征之辨”①蜕变为“类型分析”和“评介革新”②。纵览国内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对网络文学影响力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但大都是探讨网络文学在社会文化中呈现出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对此表达深切的担忧。而接受主体偏爱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网络文学的“已有资源”和其传递出的文化“正能量”,往往是容易忽视的研究视角。网络文学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暴露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思。本文尝试探寻网络作者和网文粉丝们如此钟情于各种形式的“第二世界”③的缘由,剖析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社会文化现象背后所存在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分析类型小说彼此之间存在着哪些相似或相异的心理镜像和现实审美,思考网络作者虚幻的创作风格背后隐藏着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反思80后、90后乐此不疲的网络文学满足了哪些社会文化需求,同时缓解和疗愈了怎样的内心世界。

一、拉康理论解析:青少年热衷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

在现今的文艺批评场里,文艺学者们运用拉康理论评论文学影视作品的研究众多,究其缘由,源于拉康理论提供了异于传统弗式精神分析的研究视角,其解析作品另有新意、别有韵味。拉康的理论不仅大大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为人们理解主体哲学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批判性视角,进而对后现代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1〕从拉康理论反观青少年对网络文学的偏爱,可以看到其内在运作的心理机制。社会文化如同一个网络,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在主体间关系的网络里,我们每个人都被确认为他人符号结构里的一个幻想位置,并被固定在那里。而青少年沉浸于网络文学,看似在逃避他人的符号结构,却很好的结构了自身,并且依旧维持着对大他者的原则主体必须服从的“潜规则”。以玄幻小说扛鼎之作《诛仙》为例,读者粉丝们跟随着主角“张小凡”的视角,从资质平庸的小人物经历了坎坷曲折的人生剧变和多次奇遇的天书点悟,最终成长为亦正亦邪的不凡人物。当粉丝们对所谓“正道”破而后立的新符号系统认同的洗礼完结后,他们在“张小凡”角色上习得的坚韧品性或成功之道仍将回归到现实生活的真切实践中,面对社会文化认同所挑起的焦虑与无奈。正如拉康所说:“一封信总会抵达他的目的地。”〔2〕即使采用鸵鸟式的自欺欺人回避现实,但事实仍在眼前,从不曾改变。这种主体看似逃避现实的方法,也不过是又一次能指的转移,这种回避现实中上演的社会文化,以及尝试沉浸于网络文学的“与社会分裂”①,无非只是“圣徒式”的演出,是一次对“社会化”的重复,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体符号化的位置。因为,网络文学里的“第二世界”仍然是参照现实逻辑基础上的重新“立法”,无论主角在架空世界里被赋予各种天赋秉异或奇门异术,但恒定不变的追求主题依然是对大他者主流意识的遵从,即获取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可与成就。“圣徒”想避世独立,却成立了可笑的修道院,这种看似逃离的滑动,正表明其在努力的“社会化”过程,竭力的“融入”并把自己关进另一个社会网络而已。于是,“圣徒”有了修道院,而青少年进入了网络文学,主体这样做是看似主动的解离,其实是被动的驱逐,因为青少年们努力融入的社会主流文化评价系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而主体这种主动解离其实是为了保留想象,只要主体不把自己放入某个实际的共同体中,那么他就可以想象进入共同体的。而沉浸于网络文学所构建的理想幻象中,不正是他者欲望在主体身上统一的错觉吗?网络文学的情感带入,让青少年感觉好似自己在网络文学“第二世界”的新符号中被认同,由此来想象在现实中的他者认同,无疑主体是享乐的,但这两者都是想象。现实中的自己与网络文学中投射出的自己,这两者通过主体的整合,看似对立地统一起来。沉浸于网络文学的青少年,通过这种看似的逃离和漠视,表达了对社会文化的无声欲求以及无限的爱与眷恋,而这注定是要回归的,正如力比多的放逐和回归。在主体结束网络之旅时,一切力比多的回归,将导致现实世界中的主体出现又一次破裂(原来,我还是那个无力无助的自己),只能如同网络成瘾者一样,再次卷入网络文学作品所构架的虚幻空间。而拉康所言的“能指的滑动”在这一刻开始无尽地重复。这是一个网,也是一个笼,主体在自己构建的符号中享乐且受折磨。主体进入网络文学,如同“圣徒”把自己关入修道院,无疑是同一个模式,本源的相同才彰显得可怕,看似无敌,实则欲求不满。通过外在的障碍(架空世界),主体逃避了他者的欲望(家庭、社会对自我的期待),因此,保留了一个幻觉:即回到现实也将会享受这一切。而结束这一切,必须用拉康所言的“接受”,也就是说,“收信”,将这封主体所投的判决信收下,通过承担这份责任,不再逃避,虽然主体必将再次被大他者的象征秩序同化。青少年在网络文学架空世界体验到的心理满足,就好似他在告诉社会“我照你们要求的做了,我成功了”,而这是典型的拉康式误认,给予“主体凌驾于他者之上,我实现了他者欲望”的幻象,但这同样是实现了他者欲望的欲望,而浑然不知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这种实现他者欲望的欲望和在社会文化中现实欲望的剩余,也就是社会现实,它在不断揭露这个行为的不可能,可主体却更加愿意回到网络文学的架空世界里YY满足、补偿缺失,所以,强迫性重复就开始了。社会文化心理探源:“架空世界”的心理蕴含纵览网络文学的热门类型,无论是玄幻、穿越,还是盗墓、耽美,其中心主题都是YY,YY即是无限放大想象后的自嗨体验。而YY所借助的文本框架就是网络作者们极尽想象所构建出的各种“架空世界”①。“架空世界”不论是存在于ACG文化,还是呈现于网络文学中,基于“任何想象都源于客观现实”的基本规律不可能违背,因此,架空世界仍然是网络作者们源于现实社会所构建出的看似天马行空的心理现实。那么,分析架空世界的心理蕴含,就是在尝试认识和理解网络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心理现状与需求。为此,我们以研究者们近年的关注热点——玄幻小说和穿越小说为例进行逐一解析。玄幻小说的大多数作品都注入了鲜明的男权意识。在营造的“第二世界”里,故事情节围绕“屌丝逆袭”的路线,描述小兵到将军、小人物蜕变为大英雄的成长历程。如玄幻小说《星辰变》中,男主角秦羽,王爷的三世子,先是因为修真欠缺根基,被父亲忽略一旁。后有奇遇,流星泪碰巧潜入体内,激活能量,经历破茧化蝶般的蜕变,最终成为人—神两界掌控者的传奇式英雄。玄幻里的架空世界,其叙事框架和结构让众多男性读者被深深卷入,究其缘由可见: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男性,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图像正在经历着从弱小到强大、由男孩蜕变为男人的发展时期,自小耳濡目染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给男性的责任感和力量感,从童年期的自我幻想演变为成年期的现实构建,而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强烈渴望着此方向的自我实现,而玄幻小说中的故事脉络正是其内心需求的变相满足;同时,求学阶段所体验到的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谋生阶段所感知到的社会竞争的残酷,种种现实生活中不尽如人意所引发的无力感,也在驱逐着他们在玄幻小说的架空世界里暂时性地逃避片刻、满足过瘾,这般“爽”的体验正如曾被众人非议的网络游戏所带给他们的娱乐,其间充斥着现实社会难以让他们快速满足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相较而言,穿越小说以女性读者居多,因为女性穿越作品中融入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更多,以情爱线路为主。女性穿越的故事脉络主要是现代女性穿越回更早期的历史时空,借助现代知识结构,在那个架空世界里生活得游刃有余,富足的生活与纯美的情爱皆可兼得。以改编自同名穿越小说《步步惊心》的影视剧为例,女主人公张晓在现代经历了男友出轨后因意外撞击穿越到康熙年间,从一名普通白领变身古代贵族女子马尔泰•若曦,随后与诸多皇子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瓜葛,她以古代人的身份经历了从康熙到雍正的政治风云,以现代人早已洞悉历史的眼光,深深影响着周围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并与四阿哥展开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基于社会文化熏陶下的多数女性,其社会角色的定位与男性不同,她们对自身事业的追求欲望远不及男性强烈,工作成就犹如锦上添花,幸福感更多仍寄托于情感的归属与家庭的经营。青少年期的女性原本正努力兑现儿时童话里憧憬已久的纯爱与圆满如意的结局,而社会转型期所呈现出的传统婚恋价值观的颤动,以及正在摸索革新的主流文化价值取向,让她们面对现实情感和家庭现状时常体验到较多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而穿越小说的架空世界却暂时缓解了现实焦虑,在情感带入的同时及时满足了她们内心情感归属的心理需求。简而言之,网络文学中架空世界的营造模式,既是创作主体的内心欲求表达与宣泄,也是契合当下青少年群体在社会转型期心理缺失的变相补偿。可以看到,网络文学的架空模式里珍藏着青少年读者对传统优良文化的留恋与渴望,他们对网络文学的偏爱并非只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摒弃,还蕴藏着当今青少年群体对正义感、责任感、纯爱情感的深深期许和无限追逐。

二、视角转变:网络文学评介的“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

近年来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影响力的关注日益增强,但研究视角仍旧围绕网络文学背后所影射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或者是专注于网络文学对青少年发展的危害进行分析阐述,却很少关注和挖掘网络文学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已有资源”,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文学中的“正能量”进行有效引导。网络文学批评视角的革新,需要从消极视角转变为积极视角,就如同现代心理治疗理念的蜕变,从“问题取向”改变为“资源取向”①,关注网络文学给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首先,网络文学创作方式极大的尊重了民众的平等话语权。网络作者不再畏惧于传统文学刊物发表的高门槛,能够在网络平台自由书写和真实表达;不再拘泥于某种文学体制模式,对自我投射在文学作品里的架空世界畅所欲言。也正是这样的模式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这百花争艳的文学创作中。而网络文学的庞大粉丝们也乐于参与到作品讨论和创作构思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在网络平台上自由的互动交流,既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有效反馈,也是对网络创作者的极大支持与认可。平等自由的文学氛围,本身就是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表达形式。网络文学恢复了亿万民众心中的文学梦,修复了千万文学青年脚下的作家路。〔3〕其次,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化趋势满足了民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网络文学把身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人的欲望和焦虑以各种“类型文”的方式塑形。〔4〕网络文学作品类型的多样性,也是顺应民众不同心理缺失与审美需求的真实写照,如同形成了一套“全民疗伤机制”②。玄幻小说是在满足社会转型期的个人心理归属的匮乏和缓解终极意义探寻的茫然;穿越小说给予了青年男性重新造梦、重走青春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女性青年追求自性独立、抗拒男性霸权的主体意识;耽美小说是传统言情模式在现代社会触礁以后,补偿着青年女性对纯爱情感的执着追寻;甚至玄幻小说中常出现的升级打怪“小白文”③,也正在抚慰着中学时期男孩们的内心焦虑,满足着他们对青春热血的匮乏。总之,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主流文化的匮乏。〔5〕撇开网络文学那形形“架空世界”的云雾缭绕,洞悉网络文学背后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困境,窥探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心理缺失和社会需求,映入眼帘的是网络文学在社会转型期发挥着缓解群体社会焦虑、疗愈民众无助内心、珍藏传统文化精华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黄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J].文学评论,2010,(3).

〔2〕尹•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A].童庆炳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4.

〔3〕邵燕君.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主流[N].北京日报,2011-12-22.

〔4〕邵燕君.正能量是网络文学的正常态[N].文艺报,2014-12-29.

〔5〕邵燕君.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J].南方文坛,2011,(6).

作者:吴玉婷

上一篇:电力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现状与改善措施 下一篇:国有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