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大众阅读方式研究

时间:2022-06-11 07:33:10

网络环境下的大众阅读方式研究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阅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通过研究现代大众阅读方式的变迁,读者的需求、信息获取的倾向及习惯,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对读者阅读方式改变的对策,图书馆要在读者多元阅读需求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满足整个社会对于阅读和获取信息的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方式;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42-03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数据显示[1]: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综合阅读率达77.1%,书报刊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增长,手机报和手机小说是我国国民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人,同比增长了17.5%;微博用户一年暴增3倍,网民微博使用率48.7%。由于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众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纸质型阅读方式更多地被电子文本阅读方式替代,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网络阅读的出现和增长,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如搜索的便捷、点击链接的迅速和浏览页面的丰富内容等等,这些阅读方式有别于传统阅读,很多人已经习惯在需要了解某种信息时第一时间上网查找。20世纪末,互联网作为商业化的媒体开始走向盛行,新媒体时代就悄然来临。新媒体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技术等媒体。互联网技术媒体又以电子书、博客、维客、微博等尤为引人关注。这些媒介技术都是以“显示屏幕”为信息载体,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等正在加速和深化网络阅读方式。

1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方式

1.1 传统阅读

读者通过感官获取纸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阅读方式。纸质文献中信息的载体,有序的在纸张上按照某种逻辑结构渐进地呈现内容。印刷的排列方式和我们对历史的传统观念是一致的,通过读者的翻动引导其线性阅读。印刷型的水平阅读能限制读者的视域,使读者的目光和注意力相对集中在阅读物上,因此纸质文献阅读有利于对材料形成系统整体的把握。

1.2 网络阅读

1.2.1 博客

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we blog的中文音译,也指blogger(即博客作者)。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由个人管理的网页,以网络为载体,随时更新,即时交流,极具个性化的综合性平台。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个急速成长的网络活动,成为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自由媒体。由于沟通方式的简易便捷,Blog已成为家庭成员、公司员工、部门和团队之间盛行的沟通工具,出现了群博客、移动博客、企业博客等,构筑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博客现象也引起了图书馆人的注意,图书馆人的博客大量出现,著名的有“闲来有空”、“老槐也博客”、“厦门图书馆编目部”、“厦门大学图书馆图林网志聚合”等,加强了图书馆人的网络学术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于2007年9月24日调查已集聚了162个图书馆学相关的博客[3]。

1.2.2 维客

wiki,多人协作的超文本系统,具有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开放、中立。进行维客创作的人既是阅读者同时也是书写者。同一Wiki站点的写作者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社群,可以多人维护,每个人都可随意发表意见,对某一主题进行扩展探讨,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1.2.3 电子书

“谷登堡工程”可以说是电子书的萌芽[4]。2001年在美国获得了与纸质书一样的地位[5]。在国内,商业出版商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阅读器及电子书整体解决方案,如人民出版社、博库、北大方正、中国数字图书馆、亿书堂等,数量和种类逐年递增,电子书服务开始成为了崭新的有无限商机的行业。但是,这种新兴的阅读媒体也存在着例如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相互兼容以及阅读的舒适度等。由于其特性和普及程度远不如手机、MP3等,目前,电子书的市场主要在高校。

1.2.4 网络报刊

分为网络报纸与网络杂志,网络杂志是近年来特别红火的一种新兴网络媒体。最大特点是丰富的图文并茂信息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主要有3种类型:传统杂志的数字化;数字媒体的杂志化;新型的多媒体杂志,以第一类为主。通常以平台门户的方式运营,汇集各种平面杂志的电子版,或者提供综合型的各类杂志或专营细分化的某一专业、主题的杂志类型。奉行免费原则,读者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缺陷是传播模式的单一性,同时也受限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版权问题等因素。

网络报纸的发展状况与网络杂志类似。网络报刊阅读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走向了更新与成长,逐渐形成独特的阅读形态[6]。原创性和独立性大为增强,慢慢地有些订阅者不再订阅传统报刊,改以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

1.3 手机阅读

1992年12月,英国沃达丰公司的成功试验,标志着手机短信的诞生[7]。2000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开通手机短信业务,短信交流全面兴起。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相继增添了上网、摄像、下载音乐、阅读、游戏、炒股等功能。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博客等也已从概念走向了现实。手机读物出版与订阅进入了市场运作,借助手机、电子手持阅读器等设备,人们迈进了“移动阅读时代”,营造出个人的移动阅读空间,边走边读,边读边写。

1.4 电视阅读

电视仍然是目前人们接触最多的大众传媒,数字化赋予了电视新的内涵,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时移电视等使电视有了新的媒体形态与发展潜力,字幕新闻[8]、报摘新闻、电视读报节目等方式迎合了现代人阅读环境与心理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媒体技术联动的优势,以增强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观众眼耳并用读报,感受与传统看报截然不同的阅读。

除以上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视阅读3种类型之外,屏幕阅读还广泛存在户外媒体、电梯媒体、交通工具的移动媒体等,电子显示屏构成巨大的网络,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直视性的视觉冲击。信息知识传播渠道正以一切可能实现的方式拓展并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适应能力与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

2 对现代大众阅读方式变迁的思考

大众阅读方式的变迁囊括了阅读动机、阅读心态、阅读自由等的变化。很多阅读者在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不加思索地选择不费神又能满足精神需求的阅读方式。如,网络化的搜索引擎,人们只需键入“关键词”“自由词”检索、调整,便可轻易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先看到文本的部分内容,然后才是整体,阅读转变成了一种由点到线到面的信息提取过程,读者可以只消化“点”或“面”,在这种便捷的方式下,人们的阅读思维与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现代快速阅读需求变化直接催生了所谓的“文化快餐”、“图像化”、“浅阅读”等大众文化特征,大众快餐文化又左右着快速阅读心态。而借助于工具,如手机、电脑、其他移动阅读设备等的便携性,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阅读方式。只要愿意,可以随时随地进入阅读状态,并根据个人需求,灵活掌握阅读时间,有效接收信息。

同时,人们仍然乐于享受印刷阅读的美好感受,也不排斥并逐渐接受屏幕阅读方式。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使用技巧的娴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众加入到新媒体的消费人群。新媒体丰富的信息容量,使用功能的便捷性等特点,使得纸媒体自然就会在人们的生活中趋于微弱。

然而读纸与读屏二者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传统阅读内容丰富,可进行有深度、系统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在人生成长、文化传承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及时、快捷、片断、浅显,目前还不能简单取代传统的、所有的阅读方式。现在的大众阅读是浅阅读,然而过量的浅阅读易使人浮躁,在做深入研究或学习,捕捉原汁原味的资源时仍需要深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各有利弊,阅读的主流仍然以深阅读为主,浅阅读发挥的是辅助和指引的作用。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对阅读方式改变的对策

网络阅读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大众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将会与印刷阅读共同作用于人们的阅读空间,长期并存,各领。对此,公共图书馆要搞好主动服务,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使网络阅读和传统书本阅读优势互补,以自身无所不在的服务和各种技术手段来满足整个社会对于阅读和获取信息的需求。

3.1 合理配置馆藏文献资源,适应读者阅读需求

上海新闻出版局最近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现状调查报告(2010-2011)》显示:有75%的被访者认为,包括书、报、刊等在内的纸质读物依然是最好的读物,而认为网络读物和电子读物拥有更好阅读效果的被访者只有14%和10.5%。可见,纸质媒体依然是多数人的首选阅读方式,及时、快捷、片断、浅显的网络阅读方式,目前还不能简单取代传统的、所有的阅读方式,大多数的读者仍然乐于享受纸质阅读的美好感受。因此,图书馆在馆有文献资源配置时,要结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处理好纸质图书与其它信息资源的关系,以纸质资源为主,同时兼备电子、视听、网络等多载体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并根据本馆实际和出版发行趋势,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引进新媒体类型。如:对于那些时效性强,利用率比较高,丢失和损坏较为严重的图书,选择购入电子图书;而对于那些时效性差,利用率低,比较容易保存的图书,则选择购入印刷型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9]。

3.2 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服务质量

在越来越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今天,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可以使读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从图书馆获取需要的信息,满足阅读需求;可以提高图书上架、顺架、清点的精确度,减少图书错架率和读者拒借率;能够简化管理流程,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图书借还、查询服务,有效地提高服务效率。如广西图书馆采用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对库藏图书进行自动盘点;读者可利用自助借还机自助外借、归还图书,由于RFID技术可同时识别多本书的标签,因此读者借还书操作快捷方便;没办理外借手续的图书经过安全门禁时会鸣响,警示读者、工作人员。

此外,安装24小时社区图书自动借还机,读者借还书不用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到图书馆,而且不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市民在街头的机器上就能借书、还书、办理借书证,甚至可以享受图书馆的预约借送书服务。安装触摸屏电子阅报系统,阅读时可选择报刊种类,自由挑选版面,随意进行版块放大,手动翻报动画效果,方便市民以最舒适的方式阅读最新报刊。

3.3 多管齐下,拓展服务空间

尽管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网络信息有了一定的序化,给读者查找信息带来了便利,但是其作为综合性的网络检索工具,检索途径单一,针对性较弱,无用信息多,不能有效满足用户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发挥“网络导航员”“信息导航员”的作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甄别、筛选、整理、加工,方便读者利用,将纸质文献与网络资料汇合一起,建立专题资料库,提供深层次服务。设立专门人员,了解社会需求热点,对馆有资源进行甄选、组织、加工、整理;搜集同主题网络资源,并加以筛选,使无序信息有序化,在同一专题下,既有为读者提供的纸质文本书目,以及相关图书在图书馆中的存放位置和索书号,同时又有该专题的网络资料的链接,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只阅读网络资料,也可以根据整理出来的书目借阅相应的书籍。

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整合数字资源,使电子资源有序化,实现跨地区、跨库查询,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加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与广电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单位合作建立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推出电视阅读、手机阅读服务,使读者足不出户,在家即能轻松地享用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满足读者多种阅读方式需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1-09-26.

[8]周婕,张印平.电视字幕新闻的作用与前景[J].当代传播,2005,(4):96-98.

[9]方卿,钱建国.论信息载体演进的替代与兼容[J].图书情报工作,2002,(7):7-12.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大众信息意识的意义与作用... 下一篇: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数据中心虚拟化管理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