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恤囚”研究

时间:2022-06-11 05:20:25

唐代“恤囚”研究

摘要:对囚犯体恤、赦宥的做法在我国历史上几乎历代都有。但是有唐一代在这个方面的的作为同其他各代相比又显得尤为突出。唐朝“恤囚”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拷讯囚措施方面;二是体现在囚犯刑罚的执行方面;三是体现在对在押囚犯的日常管理方面。尤其是第三方面,唐朝在对囚犯的日常管理上的优待做法,被后来历代因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囚犯体恤赦宥

“恤”,《说文》云:“忧也,收也,从心血声”。《荀子・王制》有“收孤寡,补贫穷”,中间“收”作收容解。概而言之,“恤囚”,就是对囚犯体恤、优待、宽容等做法的总称。“恤囚”之源头还是要追溯到儒家传统。周代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中心是“敬德保民”。孔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富民、教民”。孟子的思想更进一步把“民”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自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开始,一般统治者都认为囚犯之怨气太重,将上冲霄汉,有干天和,所以民本思想开始指导对“囚犯”的恤宥。殆至唐代,民本意识更浓,太宗常言民君犹水舟,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恤囚”不单继承了此前各代思想,且多有创制。

一、唐代“恤囚”概述

唐代“恤囚”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拷讯囚措施方面。在拷讯囚徒上规定了很多规则,对囚犯加以保护,如《唐律疏议・断狱律》载:“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 。二是体现在囚犯刑罚的执行方面。唐太宗曾下令,鞭笞囚犯,不得鞭背部;另外,唐朝刑法执行时多对囚犯有原宥,《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八年春二月己巳,亲录囚徒,多有原宥”。三是体现在对在押囚犯的日常管理方面。如《新唐书・刑法志》载:“诸狱之长官,五日一虑囚。夏置浆饮,月一沐之;疾病给医药,重者释械,其家一人入侍,职事散官三品以上,妇女子孙二人入侍”。

二、唐代拷讯中的“恤囚”措施

在古代,由于侦查技术不发达,只能靠口供定罪,这样使得定案的关键是获得罪犯本人的口供。整个封建时代基本采取的是纠问式诉讼模式,当事人是诉讼的客体,基本无人权可言,办案官员为了查清真相,拷打讯问囚犯是经常的事情。拷打讯问代代有,但统治者相应的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矛盾,大多也提倡拷讯要符合一定限度。唐朝在这方面就多有创制。

(一)鞭打囚犯不能鞭笞背部。《旧唐书・太宗本纪》载: “十一月甲子,至自陇州。戊寅,制决罪人不得鞭背,以明堂孔穴针灸之所”。《唐会要・卷四十・君上恤刑》亦载:“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制,决罪人不得鞭背部。”由此可见,这一措施当是确有其事了。

(二)皇帝常亲自录问囚犯,囚多能得原宥。《旧唐书・高祖本纪》载:“三年丙午,亲录囚徒”。《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法。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三)死囚京师五复奏,诸州三复奏。《新唐书・刑法志》载:“五年,太宗谓群臣曰:「死者不可复生。昔王世充杀郑(tǐng)而犹能悔,近有府史取赇不多,朕杀之,是思之不审也。决囚虽三覆奏,而顷刻之间,何暇思虑?自今宜二日五覆奏。决日,尚食勿进酒肉,教坊太常辍教习,诸州死罪三覆奏,其日亦蔬食,务合礼撤乐、减膳之意。

(四)拷讯囚犯时间、次数、刑数均有定准。《新唐书・刑法志》载:“囚二十日一讯,三讯而止,数不过二百。” 《唐律疏议・断狱》载:“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诸拷囚限满而不首者,反拷告人,其被杀、被盗家人及亲属告者,不反拷。拷满不首,取保并放。违者,以故失论”。

(五)官吏等特权阶层、老幼等特殊群体在拷讯上有各种特别优待。《文献通考・刑考五》载诏曰:“三品以上,犯公罪流、私罪徒,皆不追身。”时引囚至岐州刺史郑善果,上曰:“善果虽有罪,官品不卑,岂可与诸囚为伍?”乃诏:“自今三品以上犯罪,不须引过,听於朝堂俟进止。” 《唐律疏议・断狱》载:“诸应议、请、减,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者,并不合拷讯,皆据众证定罪,违者以故失论。若证不足,告者不反坐。”

(六)不受法外之罚,不获无告之罪。《唐律疏议・断狱》载:“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罪鞫之,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诸决罚不如法者,笞三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及杖(cu)细长短不如法者,罪亦如之”。

三、唐代刑罚执行中的“恤囚”措施

唐代“恤囚”不单体现在对囚犯的拷讯中,亦贯穿于刑罚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恤囚”措施的落实,把对“囚犯”的原宥落到实处。

(一)皇帝不定期赦免囚犯罪刑。《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诏曰:今四海安静,礼义兴行,非常之恩,施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唯欲犯法,不能改过。”非常之恩,施不可数,实言其多。唐一朝289年总共大规模赦免囚犯137次,几乎是每两年就有一次大规模的赦免,可见唐一朝“恤囚”已极,罪犯是想死都难。

(二)节庆假等日皆可免死。《新唐书・刑法志》载:“每岁立春至秋及大祭祀、致齐,朔望、上下弦、二十四气、雨及夜未明,假日、断屠月,皆停死刑。” 《文献通考・刑考五》亦有类似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三)行刑之刑具有特别规定。《新唐书・刑法志》载:“凡杖,皆长三尺五寸,削去节目。讯杖,大头径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常行杖,大头二分七厘,小头一分七厘。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有半。”

(四)诸死囚有特别的优待。《新唐书・刑法志》载:“京师决死,(lì,同莅)以御史、金吾,在外则上佐,余皆判官之。五品以上罪论死,乘车就刑,大理正之,或赐死于家。凡囚已刑,无亲属者,将作给棺,瘗(yì,埋也)于京城七里外,圹有(同砖)铭,上揭以榜,家人得取以葬。” 《文献通考・刑考五》亦有记载。

四、唐代监狱日常管理中的“恤囚”措施

(一)监狱饮食和卫生环境有了保障。《新唐书・刑法志》载:“诸狱之长官,五日一虑囚。夏置浆饮,月一沐之;疾病给医药,重者释械,其家一人入侍,职事散官三品以上,妇女子孙二人入侍。”《文献通考・刑考五》亦有同样记载。《唐律疏议・断狱》载:“诸囚应请给衣食医药而不请给,及应听家人入视而不听,应脱去枷、、而不脱去者,杖六十;以故致死,徒一年。即减窃囚食,笞五十,以故致死者,绞。”

(二)特殊人群在监狱管理中给予特别对待。《新唐书・刑法志》载:“死罪校而加,官品勋阶第七者,锁禁之。轻罪及十岁以下至八十以上者、废疾、侏儒、怀妊皆颂系以待断。”

(三)某些囚犯能在特殊情况下获得假日。《新唐书・刑法志》载:“居作者著钳若校,京师隶将作,女子隶少府缝作。旬给假一日,腊、寒食二日,毋出役院。病者释钳校、给假,疾差陪役。谋反者男女奴婢没为官奴婢,隶司农,七十者免之。凡役,男子入于蔬圃,女子入于厨。”

(四)流放的人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获得假日。《新唐书・刑法志》载:“流移人在道疾病,妇人免(同娩)乳,祖父母、父母丧,男女奴婢死,皆给假,授程粮。”

参考文献

1.刘等.《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等.《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王溥.《唐会要》[M] .北京:中华书局.1955

4.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马端临.《文献通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

王新龙,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省湘潭大学2010级法律史研究生。

覃娟平,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广东省中山大学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

上一篇:Wait For “Jobs Magic” Again 下一篇:柳永\周邦彦艳情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