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网络教学

时间:2022-06-11 10:43:02

浅谈多媒体网络教学

【摘要】本文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学校以多媒体及网络为依托,实现语文课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教材内容的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化,从而优化学习环境,改革教学结构,培养创新精神的理论与实践,对如何将整合的目标、思想、方式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进行了探索,还对整合的“情境―探究”、利用资源―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做重组与创新,突出了整合的科学性、实效性、操作性。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化 语文课

引 言: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因此在广大农村小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正 文:

语文课程以它自身的特点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的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专门设置语文课程,是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奠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突出特征。因此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创立,把语文教育带进广阔的天地。由于语文课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本质特征,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整合正为深化素质教育中的一新亮点,从教学策略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必然的链接亮点、突破口,以此达到对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神圣启蒙,成为一个人格锻造的过程。我校紧跟现代化教育的步伐,开展了《运用多媒体网络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就农村小学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用好现有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研究和探索。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宗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我先通过出示林则徐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对林则徐的了解,最后通过补充资料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以至于后来的播放虎门销烟的片断,更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并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目的。网络教学以其声象、直观、灵活等优势有效地传递信息,延伸和扩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采用“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如《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诵读:欣赏《鸟的天堂》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呈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同学们先自主诵读。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研读:首先对学习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结合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即时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学生通过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鸟的天堂》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神奇的鸟岛》,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训练题。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新人才。”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如在《卢沟桥》一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是出示卢沟桥图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的整体样貌,然后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借助互联网对卢沟桥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它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文中描写的狮子形态,并根据视频中的狮子展开想象,对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课文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有关这方面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四、敲响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李克东教授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重点、难点是一节课中的重要部分。这主要是指由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多媒体教学达到的优势是在于既能敲响重点,解决难点,又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形象,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化难为易。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生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一段视频,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结 论

实践表明运用“网络教学”,确实优化语文课,优化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创新教学结构,扩大知识面,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让我们不断地进行网络教学的研究,使它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教育论著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4] 张建伟. 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9)。

[5] 苑永波. 浅议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环境条件[J]. 中小学电教, 2001,(8)。

上一篇:800m在中学女生中开展的困难性分析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浅谈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