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1 04:45:10

浅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2-0174-01

摘要:如何改革生物教学,使之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这几方面做以借鉴:一、转变教师的角色。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四、联系生活实际。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1、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新课程体系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波都是来自于全新的发现,来自于挑战现状,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现状。“学”,贵在于“问”,“好课应当越讲越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脚踏实地地探索与实验,不能简单地用创造技术的教育取代创新精神的养成。

2、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只能考虑教材、教案要求,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

3、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①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②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心里特征的总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体现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创新性人才。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是在理论和心理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不是课程顺利进行的障碍,反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充分发展既是自身的需要,又符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逻辑,因为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多方面的,需要的是具有健康个性的公民,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要把选择课程的权利还给学生,应当利用学生个性这种鲜活的“课程资源”,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能发挥他们特长的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

三、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实践,人们往往能更透彻地理解、更牢固的掌握知识,使他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这应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终身受益的“基本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的实验性特点,开设好学生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有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尖的结构、观察花的结构等,这些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将实验操作与基础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可以将初中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培养动手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还有些实验是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种子的营养成分、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不同种子萌发时吸水量不同的原因、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等等。这些实验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设计方案,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学会生物实验方法,你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在实验观察中要求学生科学观察记录,会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和数据,整理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强调学生方案的独特和新颖的地方,要有创新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如利用发酵技术,自己做一些风味独特的泡菜、各种口味的酸奶、不同特色的酱;利用扦插和嫁接技术培育奇特的花卉,等等。这种价值可能是非常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它体现了学生人生中的“首创”历史和探索精神。对此,一是呵护:关爱他们“创作”的火花,让这点星火引来“创作”的燎原。二要培植:关注学生们在研究活动实践细微的、渐变的、不易察觉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给予“政策性”的支持,条件上的完善,过程中的指导帮助。三要开发:要给学生留有、留足“创作”的时间,开放、放开“创作”活动的空间。

总结,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造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观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学习提要》编写组 责任编辑:张艳华 薛松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1年7月北京第1版

[2]《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责任编辑:张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1版

[3]《教师的适应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责任编辑:郭东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1版

[4]《课程理念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责任编辑:彭钢、张晓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1版,

[5]《课程与教学论》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下一篇:试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