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10 03:51:55

浅谈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学策略则是师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方式。

新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时,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科学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化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化学教学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也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具体表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想目标)的发展,注意综合和整合,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和恰当,又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对待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

(1) 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分析清楚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知识层次、能力层次,从而恰当地确定教学的落脚点,准确设计教学方案。

(2) 处理教材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巧妙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已有知识和后续知识的联系及,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3) 教学内容要体现对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和探究的方法指导。

(4) 重视人文教育,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沟通课内外联系,适当增加知识、信息和能力素质的含量,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

(5) 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创新教育,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转换意识和质疑精神。

(6) 重视双基教学,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要强化主干,在主干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发散、开拓、探究、创新,增加应用训练,培养应用意识。

二、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从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整体素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个性、人格、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提高。化学教学大纲规定化学教学目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能力、归纳方法和形成态度的基础和载体。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又能促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力的提高能使应用知识的水平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学习过程当中得到训练才能实现。为实现上述目标,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教学中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增强服务意识,以平等对话代替单向灌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营造亲切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2) 重视情景创设,在情景中设置问题。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受到感染,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行为的发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参与思维和探究活动。

(3) 在教师的指导、点拨、组织、引导和参与下,以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归纳、探究等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

(4)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完成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重点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6) 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 依托生活实际丰富间接经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其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现实的生活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生活的回归”,强调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能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现代教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最终上升为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同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抽象、概括、综合,达到抽象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因此,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的态度和活动方式进行不断认识。

四、 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如果教学中有一些探索发现的活动,那也不过是在教师指导下,经历一下类似科学家那样的发现真理的认识过程。只有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科学知识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只有使学生通过“再现”和“重演”人类的某些科学活动,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历和探索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实际操作和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互作用,来实现认识的深化。在教学活动中,借助探究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

上一篇:语文“审美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