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议研究

时间:2022-06-10 02:25:14

基于SWOT分析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议研究

摘 要:科技自主创新使中国从知识产权弱国的沼泽中走出,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逐年增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下中国仍然面临着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等诸多压力。通过对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分析得出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优劣势和机会威胁,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对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69-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日趋完善,以产权化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开始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企业能否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逐渐强大的中国企业的需求,人才质量也不能切实地解决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1]。如何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成了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特性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企业专利的申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工作战略规划、实施及监督等,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到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充分发挥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竞争中的优势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2]。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的人才具备交叉复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来维护国家和企业机密,同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3]。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更多是跨国纠纷,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专利领域的系统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来阅读外国文献,才能够准确把握和判断领域内尖端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需要从企业战略高度上规划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平衡企业知识产权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

二、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被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制定、企业竞争市场分析等。由于使用的简单,结果的直观表达,分析者能清晰地把握企业全局,在把握外在环境中机遇和防范可能存在的威胁的同时,结合企业具备的优劣势对企业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企业战略进行管理[4]。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科学准确地找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优势分析

1.专利申请和授权增多。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105万件,同比增长26.1%。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3847万件,较上年增长28%,占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66.3%。2013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5.6万件,授权国内发明专利7.3万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7.4%和4.3%,位居世界第一。由不断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也逐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发明专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突出。

2.人才培养意识加强。贸易全球化使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增多,中国企业的利益遭受着国外企业的巨大侵蚀,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约20所院校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接近30个省(市)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基地[5]。各大城市结合自身资源和企业现状,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也根据自身的需要,以研究开发技术人员的1%~4%的数量配比为目标与高校等研究所签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协议来充实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二)劣势分析

1.人才定位不清。中国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分为政府部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人才、人民法院知识产权诉讼审判人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人才。岗位性质的不同需要对人才的素质侧重不同,而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形式单一,培养输送的人才没有针对性,很多事务处理能力需要人才在岗位上学习。对于政府、法院及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法律法规的掌握,结合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培养高理论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人才更应该注重实际事务的处理能力,多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或者专利委托业务,在实战中提升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

2.缺乏合理的培训机构和体制。中国现有知识产权人才的输送主要靠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学院或者是在职人员继续培养。国内高校的培养多数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培养的人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在职人员继续培养渠道有限,在中国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选择把人才送入高校静修,专门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机构的缺乏使人才进一步提高受到局限。

(三)机会分析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强调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自主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战略规划细分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领域知识产权和国防知识产权七大类,全面地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在国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行业的背景下,推进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制订了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措施。

2.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提出。2010年11月国家在总结知识产权人才“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较高,能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目标[6]。主要措施为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每年重点扶持100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培养2 000名左右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各领域业务骨干,培养3万名左右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和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制。以期通过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和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四)威胁分析

1.人才匮乏且素质良莠不齐。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达6万多人,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现有的人才素质良莠不齐更加导致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在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国内外法律及国际条约的法律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外语培养之外,应该注重对人才进行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营销观念和成本效益意识培养,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培养,要强化人才对于所任职机构的忠诚度。而在中国各大院校,多数人才培养以法律知识为基础,弱化了人才的工科背景和外语等综合能力,人才的思想素质的培养也不够强调,导致人才输送到企业面临实际问题时不能全方位综合为企业解决难题。

2.人才大量流失。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中国科研人员人数和水平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增多,但许多跨国公司在我们建立科研所,聘用中国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发,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国外企业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的科技设施条件也吸引着中国尖端技术研发人员不断涌入,中国培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优秀知识产权人才大多流向了国外企业[7]。这与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大力投入严重不协调,在国家流失经费和资源的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增高,企业利益受到极大的破坏,面临的生存危机加大。

三、人才培养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战略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但也面临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压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知识产权人才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完善研发条件和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较高的福利待遇,把高端技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准确培养是建设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基础,国家应该以高校培养为重心,在职教育为辅助。加大各大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对已有知识产权专业的学校进行知识产权教学改革,要以人才结构和素质为依据,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清晰定位,以实践为导向,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曼.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128-134.

[2] 何铭,王浩,周磊.职业知识产权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探析[J].科技与法律,2009,(3):36-39.

[3] 刘平,吴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人才工程―专利实务人才需求与培养[J].企业经济,2005,(7):116-118.

[4] 罗利华,黄延,陆炳树.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SWOT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0):81-84.

[5] 管一杰.浅析中国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J].商品与质量,2012,(2):236.

[6]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秘书处.关于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通知[Z].2010-11-22.

[7] 谷丽,丁,陈树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人才培养研究―从专利工作胜任素质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2,(5):90-92.

上一篇:The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 on Fin... 下一篇:平台经营需要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