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时间:2022-08-22 12:08:41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锈病是小麦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其危害比较严重,历史上曾经几度大流行,造成的损失惨重。在我国发生的小麦锈病有3种,即条锈、叶锈和秆锈。小麦条锈病发生区域广、流行快。严重地块可减产20%~30%,甚至绝收;小麦叶锈病以西南和长江流域及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较为严重。本文介绍了小麦锈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以为小麦种植业户实现高产稳产提供借鉴。

一、小麦锈病症状

1、叶锈病: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产生疤疹状病斑,很少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橘红色,比秆锈病小,较条锈病大,呈不规则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生的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可穿透叶片,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橘黄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不破裂,区别于秆锈病和条锈病。

2、条锈病: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鲜黄色,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区别于小麦秆锈病。

3、杆锈病。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夏孢子堆最大,隆起高,褐黄色,不规则散生,常连接成大斑,成熟后表皮易破裂,表皮大片开裂且向外翻成唇状,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秆锈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正反面均出现孢子堆,且背面孢子堆比正面大。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

二、发生规律

1、叶锈病:病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在唐松草和小乌头上形成锈孢子和性孢子。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北方春麦区,由于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冬,病菌则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

2、条锈病: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4个环节。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C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

3、秆锈病。病菌只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完成侵染循环。我国小麦秆锈菌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南方为害秋苗并越冬,在北方春麦区引起春夏流行,通过菌源的远距离传播,构成周年侵染循环。翌年春、夏季,越冬区菌源自南向北、向西逐步传播,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流行。由于大多数地区无或极少有本地菌源,春、夏季广大麦区秆锈病的流行几乎都是外来菌源所致,所以田间发病都是以大面积同时发病为特征,无真正的发病中心。但在外来菌源数量较少、时期较短的情况下,在本地繁殖1―2代后,田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次生发病中心”。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该菌小种变异不快,品种抗病性较稳定。一般来说,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对东北和内蒙古春麦区来说,如华北地区发病重,夏孢子数量大,而本地5~6月气温偏低,小麦发育迟缓,同时6-7月降雨日数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北部麦区播种过晚,秆锈病发生重;麦田管理不善,追施氮肥过多过晚,则加重秆锈病发生。

三、防治方法

1、选种:小麦叶锈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选育推广抗(耐)病良种,精耕细作,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在秋苗易发生锈病的地区,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2、种子处理。药剂拌种是控制菌量的重要手段。可用下列杀菌剂: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25%三唑酮干拌剂140g/100kg种子;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24%三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60~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3、阶段防治

(1)苗期:小麦苗期有零星发病,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进行预防和防治,可用下列杀菌剂和配方: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100g/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亩;25%丙环唑乳油35~50ml/亩+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60g/亩;33%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g/亩,对水30―40kg均匀喷雾,兼治小麦纹枯病。

(2)孕穗期:孕穗期前后发生中心病团,且发病较多时可用下列杀菌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g/亩;15%福美双・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g/亩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g/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亩;40%氟硅唑乳油10~20ml/亩等杀菌剂,对水40~50kg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3)扬花期:小麦扬花期前后,田间发病比较严重,可用:20%丙环唑乳油35~40ml/亩;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g/亩;30%醚菌酯悬浮剂50~70ml/亩;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13~20ml/亩;12.5%粉唑醇悬浮剂30~50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

上一篇: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下一篇:The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 on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