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儿童美术教育的奠基石

时间:2022-06-10 02:00:15

儿童画——儿童美术教育的奠基石

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喜欢和经历过的,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的快乐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等,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分析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

1.儿童绘画是儿童本身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儿童本身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为孩子出示一个绘画主题,他们在创作之前,总是会问老师:画这个可以吗,画那个可以吗?在他们的提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是相同的话题,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也各不相同。

2.儿童绘画是儿童游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因此,当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他们就已经想到了如何用手中画笔,描述他们看到的事物,并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3.儿童绘画是儿童天真、活泼真情的流露。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毫无修饰的、不和比例的人物造型,夸张的人物表情,变形的人物动态、没有调和的原始色彩……无不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自乐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我们通过辅导儿童画对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将会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创作儿童画,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二、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同时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要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更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未来的世界开拓者和创造者,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此,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使他们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2.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的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并给予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思考、去实践。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鼓励孩子不断的创新。

3.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

我们应正确地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试图教给点什么,那些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使儿童变的小心翼翼而带有功利性地去迎和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教育应顺应儿童这种天真活泼情感的表现,使儿童成为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这也正是儿童发自本性的人格化的需要。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

上一篇:“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中班幼儿语言活动兴趣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