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2-23 04:26:09

“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第十一册第48-50页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这位小朋友现在没来,但是老师带来了她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图A)

二、[情境体会]

1.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投影示淘气的相片A)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智慧老爷爷帮他制作了一些相片。(出示B、C、D、E)仔细观察图片,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思考,回答。

[教学意图: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教材将五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形成深刻的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当把图形A,B,D分成一类时,不仅是考虑它们的长或宽,而是考虑了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

2.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师: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情境:

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翻开书本第49页,填在表格里,并口答出结果。

组织交流。

[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是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商,看哪个结果大。]

3.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下一个问题:

出示情境,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填在表(2)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比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商,看哪个结果小。]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

三、[找生活中的比]

1.寻找生活中的比,交流找到的比。

2.练习说两个量的比。

[设计意图:通过找比、交流比、练习说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为以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四、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南安市第一小学)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儿童画——儿童美术教育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