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与程序

时间:2022-06-10 10:02:21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与程序

摘 要: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中,应遵循“技能人才供求状况”、“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三个依据,并按照相应程序进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技能人才;依据;程序

作者简介:何应林(1980-),男,湖北赤壁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能人才培养、技术与职业教育原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技术哲学新进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哲学研究”(编号:14YJC880006),主持人:陈向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7-0031-05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决定因素,是一切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组织,因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高职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最初的“高级技术员”转变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成了我国高职院校较长时间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被称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所有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都需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依据什么来确立、按照什么程序来确立,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自身条件研究决定。因此,在不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各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活动应遵循相对固定的确立依据和程序。

一、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

科学的确立依据是保证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性的重要前提条件。根据对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所做的调查和对相关文献进行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依据有“技能人才供求状况”、“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三个。

(一)技能人才供求状况

“供求”是“供给”和“需求”的简称。罗波特・墨菲指出,“供给”是指“在某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假想价格下,每个价格与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总数量之间的关系”,“需求”是指“在某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假想价格下,每个价格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使用“供给”和“需求”两个概念,“目的是组织思路,以思考不同的情况变化将如何影响市场价格”[2]。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难以直接套用上述经济学中的定义进行解释。在这里,笔者使用“供给”和“需求”两个概念,目的是思考不同情况的变化――如科学技术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校企合作情况的变化――将如何影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技能人才“供给”的状况是指现有高职院校提供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情况。高职院校能不能够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技能人才,受制于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而这些无不与其校企合作具有紧密联系。因此,高职院校能不能够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技能人才,实际上也受制于其校企合作水平。技能人才“需求”的状况是指企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高职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可由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国家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部门和数据公司等主体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国家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部门和数据公司等主体进行需求分析的程序包括确定分析范围、选择数据采集方法并准备相关工具、采集相关数据、数据处理与分析、确定需求等五个步骤,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和召开座谈会等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经指出,“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儿童时,应当首先弄清楚他的能力和资质。……有些孩子是懒惰的,除非你激励他;有些孩子一听到吩咐就发怒;恐吓能约束某些孩子,却使另一些孩子失去生气;有些孩子由于持续的勤劳而得到陶冶,另一些孩子因短期的努力而成就更好。”[3]我国当代教育家顾明远也指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教育方式他们易于接受”,“然后才能设计教育环境,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4]。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被教育者”和“被塑造者”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既然如此,高职院校在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了吗?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怎样的?

刘洪一等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我们常常使用一种流行却错误的判断指导高职教育工作:抛开学生这个主体,并由此设置课程、研究教法、热烈地探讨宏伟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工作者整日忙忙碌碌,很兴奋地按照我们的设想培养人才,然而我们抛开学生,喧宾夺主了……我们总是从教育者、社会、就业市场的需要强调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分析影响因素的过程中恰恰把学生主体排除在外。这种‘排除’让许多高职教育行为在逻辑起点上就出了问题,最终受伤的只能是学生。”[5]正如他们所说,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中,学生特点并未得到充分的考虑。笔者对某高职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负责人所做访谈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该专业负责人指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依据中,有“人才培养需求社会调研(结果)”、“行业企业反馈意见”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但没有学生的特点。这样做的后果是,高职院校学生难以适应根据“无视学生特点”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培养方式,因而预期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活动就表现得比较低效。因此,为了增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中应对作为“被教育者和被塑造者”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给予充分的考虑。

上一篇:有效培养幼儿分工合作能力的方法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