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06-09 12:55:06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从三网融合的发展背景入手,分析了行业对三网融合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并提出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策略,为我国三网融合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网融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5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02-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明确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三网融合技术逐渐成为了新的技术亮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一方面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支撑,另一方面也将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相辅相成。

1 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第一次将三网融合发展路线图清晰地摆在大家面前。2010年7月确定的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目前三网融合的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三网融合试点的顺利推进,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更是人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三网融合后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将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而这其间不断涌现的大量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都需要更多合适人才来助推。

根据国外经验,三网融合后的市场规模将是单网发展的3倍,随之而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将呈现同步增长。可以预见,融合后的人才需求增长将远超3倍以上。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估算,三网融合在未来3年内包括投资与消费在内的市场规模将高达6 000亿元以上,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可见一斑。

人才需求量的暴增,并不代表所有通信和网络人才都符合三网融合后的人才需求。技术的融合化发展,使得单一技能的人才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更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性人才。相对于以往各自为政的发展时代,三网融合后的这几个领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

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2.1 高职三网融合人才岗位群

三网融合发展至今,技术已经成熟,大部分企业人才储备也在逐步完善中,新增就业岗位主要属于原有就业岗位的增员及职业技能的扩充,其中技术类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如下几类:

(1) 通信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三网融合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2) 通信工程监理:主要负责对三网融合工程项目的质量管控;

(3) 通信网络管理员:主要负责三网融合运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

(4) 接入工程师:主要负责用户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与维护;

(5) 网络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保障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2.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技能

就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言,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毕业生很难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因此,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应先对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进行细化,然后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上述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具体可细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

(1) 专业基础知识模块:

熟练掌握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基础知识,包括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技术、网络互联、网络布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三网融合的基础知识,包括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软交换技术等。

(2) 职业技能模块:

具有三网融合工程勘察、设计、优化和概预算的能力及常用测试软件、网络规划软件、优化软件、概预算软件的使用能力。

具有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能力。

具有常用三网融合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测试及使用、业务开通阶段的线路测试能力。

具有FTTH常见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末端安装与维护的能力。

具有根据网络安全需求制定及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3.1 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最大的难题是“校热企冷”,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投入校企合作,但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热情明显不足。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校企合作的双方秉着合作互利、互惠互赢的目的而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合作才能长久坚持下去;以合作育人为模式,校企合作的成功依赖于一个理想的合作模式,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公共的目标就是合作育人;以合作办学为机制,通过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争到更多的资源,这样就才能办更好的高职院校,更能提升为行业、社会及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合作就业为目标,通过订单式培养等合作途径,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真正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网融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只有和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或者通信工程公司联合办学,才能走上三网融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3.2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网融合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交叉应用性学科,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力推广学校与企业联盟,让高职院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技术研发中。不仅能够提高科研成功转化效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掌握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融合的产学研相结合可以走自己的特色之道,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工程公司、实验实训室、“企业孵化器”等多种模式,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通信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3.3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就业机会与岗位。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思想,从三网融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培养在三网融合技术生产、设计、工程中需要的各种高级技能人才。

三网融合的技术特征,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通信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广电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于是,三网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综合光传输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VOIP技术、视讯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IPV6等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只有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网融合行业。

3.4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大的特色与优势,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企业与行业的支撑。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出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会与行业脱节。三网融合技术技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应紧随技术发展新动态,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2) 课程设置应注意职业技能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比例的合理性,防止课程设置中本末倒置。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不能像社会培养班那样只开设专业技能课程,但是也绝不能降低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必须在兼顾文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适当提高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

(3) 课程设置上应以一个至两个岗位群为主干,同时辐射与之相关的多个相近的岗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5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改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了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高职的三网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1) 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抓教学过程、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起带头作用。

(2) 强化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为每门专业课程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3) 创建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网上学习平台,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的特征,积极运用和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平台上来,培养其良好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

4 结束语

高职三网融合人才培养已经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三网融合对应的岗位群进行职业技能分析,重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课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

上一篇:服务外包行业趋势及企业的对策 下一篇:浅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的鉴证报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