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话题设置 突破习作瓶颈

时间:2022-06-09 12:45:23

小学习作教学中,习作话题的遴选与设置是整个习作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考量不准,话题内容的设置难以真正击中学生的情感核心,导致学生习作苍白无力,读起来味同嚼蜡。而在形式上,教师也多采用封闭式的设置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使现实生活与习作实践严重脱节。那如何才能利用设置适切妥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创生习作语境,让话题设置生活化

在设置话题之前,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学生习作究竟是为了什么。一般说来,学生的习作是表达自我、倾吐情感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将习作视为自身生活情感抒发的需求时,他们才能真正将内在情绪、思维动力浸入其中。当下习作教学理念中,非常关注学生心理表达语境的营造,即习作不是被动的任务驱使,而是生命主体内心有了触动和思考,必须要借助笔触加以呈现与倾吐。因此,适切合理的话题必须要考量写作角色、写作对象、写作目的等众多元素。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习作话题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切实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儿童内在需求入手,确立基本的话题原则。

例如在教学四上的《习作2》“介绍自己”时,很多教师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讲授写作方法,可是学生却意趣全无,昏昏沉沉。而一位教师则创设了“班级责任岗竞选”的情境,激发学生将自己的爱好、特长等内容展现出来,好让更多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长处……

在这个案例中,介绍自己的习作就已经不再是学生背负的压力,而成为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教师对话题的转化并没有篡改习作的写作要求,而是转换了视角,提升了学生多维度审视习作视角,为学生的表达创设了更为通畅的渠道。

二、契合认知规律,让话题设置儿童化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要求的描述有许多都是关于习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乐于书面表达”“分享习作的快乐”“对写作感兴趣”……而要想让学生保持对习作的兴趣,话题的选择就必须要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很多教师都懂得这样的道理,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性的系统认知,一旦落实到行动中就会出现行为的偏颇,话题的设置就会不自觉地沿袭着角的老路,从而遏制了学生内在思维动力的产生。例如在随文练笔中,很多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颁奖词的方式赞扬文本中的人物。殊不知,这其实是典型的成人套路。颁奖词情感真挚、语言精练,对于创作者的言语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望而生畏,捉襟见肘。以《负荆请罪》为例,给知错就改的廉颇撰写颁奖词倒不如老老实实依托文本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两幕中廉颇思想变化的历程,并引导学生尝试创编新的一幕,作为课文两幕的补充。这样的写作要求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

三、摒弃传统说教,让话题设置情趣化

导致学生习作能力停滞不前、写作方法无法适当运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并没有享受到所谓的习作快乐。对习作兴趣的丧失是制约习作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而话题的设置理应为突破这样的瓶颈发挥应有的价值。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当下的教材还是教师的策略,其所起到的价值都难以胜任这样的职责:要么注重道德灌输,要么关注技巧训练,话题的情趣性消失殆尽,学生也只能在索然无味中草草应付,马虎了事。

例如三下《习作1》中以连环画的方式要求学生看图写作,但无论是范文的图画,还是两组练习中的“到此一游”“亡羊补牢”无不渗透严重的道德说教,而对于当下的学生更多也是老生常谈。面对这样的习作话题,无论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恐怕都是收效甚微的。于是,教师果断另择素材:小明看到树下一只小鸟,以为是鸟窝上掉下的。于是爬树将其送回鸟窝。殊不知,这是一只鸡,不久之后,母鸡寻儿不着。小明懊悔不已。

生动而富有趣味性的内容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内心,对小明发现、送回的细节等做了精彩的细致描写,同时也将“保护动物”和“切勿粗心”的教育蕴含其中,远胜于空洞的道德说教。

四、转换关注视角,让话题设置陌生化

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生活不可能总是充满戏剧性和新鲜刺激的,绝大部分都是平和而富有规律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转变感知的视角,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从而让学生于平淡中开掘新奇,从熟悉中探寻出全新体验。

例如六上《习作3》中要求介绍一种美食,学生拥有充分的情感基础。如何才能在学生经常吃到的事物中探寻出全新的资源呢?教师引领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认知:采访了解――向亲朋好友或者家长现场采访,了解制作流程;身体力行――从食材购置到亲手下厨,到品尝体验,感受美食形成的整个过程;创编标语――依据自身体验,创设广告标语,凸显美食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全新的视角感知自己司空见惯的美食,获取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体验,学生此时提笔介绍美食可谓手到擒来,别有一番风味。

学生是习作教学的对象,话题的设置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循学生基本的认知需求,真正发挥话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绿色评价 下一篇:人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