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优先权制度的不足以及完善建议

时间:2022-06-09 10:02:27

我国税收优先权制度的不足以及完善建议

摘 要:税收优先权是建立在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之上的法律直接赋予税收这种特殊债权的一项优先的效力。基于税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国为保障税收的实现,往往通过各种法定手段赋予税收债权以优先受偿的权利,税收优先权即为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目前税收优先权所存在的缺陷,以及针对缺憾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税收优先权,税收,优先权,保障

一、我国税收优先权的不足之处

其一,与《企业破产法》的冲突。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09条规定:"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这就是破产别除权的体现,规定表明,本应属于破产财团的特定财产,由于担保物权的存在,有不按照破产程序而优先获得清偿的权利。同时,根据《破产企业法》第113条规定,破产人所欠的税款是在"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费用后",在第二顺位获得相对的优先清偿。然而,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第45条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及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这规定表明,在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及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债权相对于设定担保物权的债权具有优先效力。但是,根据《企业破产法》有关除权的规定,无论两者何者在先,何者在后,已经设定担保物权的债权都具有比税收债权优先的效力。这两者规定是相互矛盾的,这是我国税收优先权制度的不足之处之一。

其二,与留置权制度的冲突。所谓留置权是指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在债务人不按合同的约定期限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在该项债权未受清偿前,留置该动产,病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以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①我国《物权法》第230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根据此规定,留置权的成立条件是债权人已经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合法的占有,由于留置的实现也是债权人占有该动产。那么,该动产一直受债权人的占有和支配,并且《物权法》赋予了债权人以此优先受偿的权利。然而,我国《税收征管法》第45条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及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

其三,法律没有明确滞纳金和罚款是否可以优先受偿。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税收优先权只适用于税款,至于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应付的滞纳金和罚款是否包含在税收优先权之内则没有明确规定。多数学者认为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应该区别看待。针对滞纳金学术上争议颇大,有人认为税收的滞纳金,那是税款的孳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偷税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8]291号)曾规定,"滞纳金是纳税人因占用税款而应对国家做出的补偿,属于税款被占用期间的法定孳息,与滞纳税款不可分割。"国家税务总局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滞纳金是国家税款的孳息,它与税款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应该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而有学者却指出,税收债权与其他债权竞合,而债务人往往资不抵债无力偿还所有债务的情况下,国家作为税收债权的债权人应该给予其他债权人更多的受偿可能性。所以,国家在满足税款的优先受偿之后,其公共利益也没有受到侵害,滞纳金应该放弃优先受偿的机会。②

二、我国税收优先权制度的完善

笔者认为,要完善税收优先权制度,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制度的完整性入手。由于我国2001年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对我国的税收优先权制度仅仅做了简单的规定,因而立法上存在着诸多的空缺与不明确,这需要我们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首先,明确税收优先权的行使条件。税收优先权行使条件的明确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税收合法性的要求。其次,明确税收优先权的行使范围。再次,明确税收优先权的产生时间。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法》第45条规定的税收债权相对于具有无权担保的债权的优先权产生的时间不够明确,在现实中不易操作。复次,完善税收优先权的实现途径。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税收优先权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并无相关规定。

二是协调相关制度之间的冲突。那么如何消除这些冲突,就需要我们立法去进行完善。首先,法律进一步完善税收优先权制度与其他优先权、担保债权之间的顺位。笔者认为,我们大体可以确立以下这样一个顺序:特殊的私法优先权益优先于税收优先权,税收优先权优先于担保债权,担保债权优先于普通债权。税收优先权与其他优先权的序位的明确,有利于明确税收债权在特殊情况之下的优先效力,消除彼此之间的冲突。其次,法律应该规定税收债权后于具有担保物权的债权的特殊情况。

三是规定税收优先权的存续时间以及相应的救济措施。每一项权利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存续时间,如果没有存续时间的规定,那么权利人故意拖延行使但又不放弃权益,比不利于交易的效率与稳定,义务人无法预测。税收优先权是一项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法定权利,我们有必要在法律上规定税务机关的行使时间,否则超过这一时间行使权利,便是行政权力的滥用,对他人权益的侵犯。

注释:

①同9,第335页。

②李洋:"浅谈我国税收优先权的法律缺陷与完善",载《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第45页。

参考文献:

[1]刘剑文: 财政税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徐孟洲: 税法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马俊驹、余延满: 民法原论(第三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4]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日)金子宏: 日本税法原理[M], 刘多田等译,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年版.

作者简介:刘振宁,男,(1988,3-),汉族,河南信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学;民商法学。

上一篇:刑事和解之适用现状 下一篇:关于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