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09 09:59:59

高中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黄厚江老师对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是: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文化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有效阅读教学的衡量标准可以定位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能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没有获得丰富的知识文化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以此来反观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即会发现诸多问题。

一、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简单地说,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高耗低效。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在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教授课本上的文章,甚至精心挑选了一些课外篇目进行补充拓展,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事与愿违,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教与不教一个样,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许多教师觉得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在阅读教学上,不如抓基础知识,比如背诵默写,收效比较明显。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显而易见,目光短浅的教师教出了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原本是充满人文气息、浪漫情怀的语文课堂变得单调乏味,死气沉沉。

反思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当我们拿着一篇课文走进课堂时,是否认真思考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学的目标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备课笔记上?我们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教而教。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完成对课文的梳理和解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试想:盲目与随意的教学怎么会有高效的教学成果?

2.教学时缺少科学的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投入激情,更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引。当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后,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不同文章、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是千差万别的。但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把它当成了一篇散文来教。用散文的解读方法来分析文言文;面对一篇较长的科技说明文时,只是用解析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来搜集、分析、整合信息;教诗歌,只要听几遍范读和朗读就可以了;文言文就只进行翻译、讲解,只有字词句。

无论是低估还是高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将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变得有效。

3.题海战术

抱着做总比不做要好,多做总比少做好的观念,许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做题,但收效甚微。教师问学生:为什么给你们讲了那么多篇阅读理解,考试时还是不会分析,得分不高?学生问教师: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道题目,却还是不会答题?这样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师生。很明显,我们注重了教学的量,而忽视了教学的质。讲解了阅读分析的技巧,但学生没有消化吸收;过分注重技巧的分析,淡化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教师在布置学生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之前,没有自己先认真地做一遍,对题目的质量没有把好关,起不到训练的效果。

二、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1.将文本理解作为基本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忽略或者轻视了与文本的文字接触,只花了较少的时间来仔细阅读文章,粗略读过便展开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所以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大体读懂文章,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取向。除了多花点时间让学生接触文章之外,还应当教给他们一些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如抓住文章的文眼,品读流露出作者情感的关键词,略读和精读,知人论世,比较和推究等等。

在讲《英雄的舞蹈》这篇文章时,学生对小说主人公张小赖的形象把握出现了偏颇。教师要带着学生重新来阅读文章,并要求他们圈画出作者对张小赖进行肖像、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如“魔鬼”、“狰狞的面孔”、“瘦弱的身躯”等等。通过分析,学生逐渐理解作者对主人公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情感取向。

2.将问题设计作为基本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常常是把参考书上的内容简单地转变为几个教学问题,或者把试卷上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教学问题。学生没有提问题的权利。虽然学生做了很多阅读题,学习了很多篇文章,但如果一直是被动地思考试卷上的题目或是教师的提问,没有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那么阅读能力是不可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所以在教学时,不妨先放手让学生来提几个他们感兴趣的或是有困惑的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或是教师选择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一环节可以放在预习阶段,作为作业布置,然后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制成幻灯片在教学时展示。也可以当堂进行,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投影。坚持下去,相信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问题意识会逐渐增强。

3.通过语言活动整合读写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毫无疑问将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做出重大贡献。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中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而不会出现偏颇?阅读教学的独特性可能会让我们更多地倾向于人文性,注重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培养,而淡化弱化其工具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做到读写结合。

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例如小说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设计的一个环节是概括故事情节,这时可以让学生以“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了什么事”的句式造句,以小说三要素的填充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再如阅读萧萧的散文《灯火》时,可先让学生以“这是一盏什么样的煤油灯”的句式造句,答案虽五花八门,但基本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关涉煤油灯属性的,如“古老的”、“味道难闻的”、“会熏黑屋子的”;一类是带着作者情感的,如“给作者温馨回忆的”、“令人怀念的”、“温暖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另一类是将煤油灯与现代灯对比的,如“终将被现代灯所淘汰的”。通过这个语言活动,学生已基本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再做后面的题目则要容易得多。

在阅读教学时设计语言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甚至创造性阅读等等。语言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造句填空外,还可以让学生听写词句,增删课文内容,写读后感等。所有这些活动的目标指向性都是一致的: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214200)

上一篇:“百岁老人”的世纪传奇――周有光 下一篇:老公爱猫爱过头了,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