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以及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09 01:23:56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以及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巨大变化,利用银行贷款提前享受高品质生活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随着个人信用消费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的比重不断提高。在整个市场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信贷风险凸现,银行个人信贷中的不良资产率上升,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市场、操作、法律等风险也逐步突显出来。要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并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相结合进行应对风险。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如何科学地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及具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消费信贷 个人信贷 风险管理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增强,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也呈现与国际模式接轨的良好趋势。现今社会中,全球金融业空前的发达,其中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将对于一国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是我现阶段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但是开始时间较晚,从1999年才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个人住房贷款,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也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各金融机构开办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医疗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占绝大部分。

近年来消费信贷品种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各个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努力开发、创新个人消费信贷系列产品,业务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消费信贷品种除住房贷款之外,还有助学贷款、汽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信用卡透支以及其他贷款等等,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

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个人消费信贷具有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外,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下,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空间拓展迅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有住房信贷、汽车信贷、助学信贷、旅游信贷和耐用消费品信贷等,这些业务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2011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88717亿元,增加14803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3555亿元,增加了3965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75162亿元,增加了10838亿元。自开办消费信贷以来,住房信贷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比重基本在60%-75%之间。

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信贷发展良好,个人信贷领域更是增速迅猛,但是消费信贷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主要制约我国消费信贷的有以下因素。

一,居民收入有限,经济承受能力较弱。这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持久性收入增长缓慢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以说是开展消费信贷的主要障碍。二,银行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这是制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运行情况来看,银行及各金融机构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消费信贷操作的规范性不够,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保证消费信贷资金的循环畅通。目前各种消费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自有资金不足和信贷资金成本较高的压力下,商业企业开展分期付款的能力和积极性也是十分有限的。三,社会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我国目前缺乏必要的消费信贷担保制度。担保法规并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没有有效的担保形式。并且,我国供求结构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矛盾,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政策不合理,这些都给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

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状况比较复杂。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内部结构存在很大问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比重占了大头。主要的个人消费风险的形成因素如下:一、客户风险。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目前个人信用体不健全的状况下,银行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二,制度风险,从市场的制度来看,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使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由于消费信贷的担保机制不健全,并且二级市场缺乏资产证券化及抵押物处置交易平台的欠缺都使大量的风险集中在银行,故而很难实现有效的风险转移和控制。三,法律政策风险首先。我国是鼓励发展消费信贷的,但是多数配套政策、行政措施都未到位。

所以,要良好稳健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就要针对这些风险制定以下防范措施:

第一,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第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各商业银行要通过规范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内容,特别要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防止贷款风险的发生。

第三,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要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

参考文献

[1]陶田.积极防范我国的消费信贷风险[J].经济问题探索,2004(2).

[2]张春艳.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学术交流,2004(4)

上一篇:基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下一篇:我国黄金期货价格与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关系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