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情绪的控制和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6-08 11:56:37

体育教学中情绪的控制和兴趣的培养

摘要: 在体育教学中,众多的相关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体育教学兴趣培养情绪控制

目前体育教学的重大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而培养这一习惯的初期首先是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培养这一过程,那么学生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只能是一句空谈。

一、兴趣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身心锻炼的双重作用。但在实际中,从学生上体育课的行为表现及态度上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这类问题,有的找出种种理由请假不上课,有的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情况,经过调查和思考可作以下两方面的分析。

1.主观原因:怕跑步、怕苦、怕累。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生活中缺少亲身体验。遇到困难总是由家长或他人代劳,从而养成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加之他们对体育的价值缺乏切身的感受,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因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2.客观原因;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

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和需要,远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教师上课组织方法教法单一,无法激发起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不喜欢上体育课。

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

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意义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1.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的的达到。

2.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会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有利于养成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服输的思想品质。

3.他们会在主体参与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分析能力、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4.他们会和自己价值取向一致、兴趣爱好一样的学生相处融洽,相互配合默契,有利于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强化友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学生可以在闲余的时间内,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情绪的控制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明显、短暂、强烈的主观体验;是一种潜在的内动力。现代心理学证明,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它能直接调节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和积极性。积极的情绪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不良的情绪不仅会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影响个体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还会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体态运动表现出来,向周围扩散,使一些心理素质较低或动作尚未熟练掌握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且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据我国有关学者初步研究,在45分钟的体育课中,学生的情绪高峰一般分别出现在课中前区4―18分钟和课后部的5―10分钟,所以,在学生情绪心理“最佳区”安排学习知识技术动作,会取得最佳效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情绪,情绪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会产生并会伴随整个过程。如何使学生的情绪较长时间地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上,确实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较好地控制学生的情绪并使之有效发生转化。

学生时代,学生呈现出来的意志特征是自控能力差,激动时会“忘乎所以”,不能自己,容易出现“情感战胜理智”的现象,如单双杠练习,有少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动作漂亮,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鼓掌,就很容易忘乎所以,反而认为自己聪明灵活学动作快,以致在练习中会不自觉地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做高难动作,常常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要使课堂活而不乱,教师就必须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

四、情绪的维持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情绪总是不能恒定,常常是一会儿情绪饱满,激昂热烈;一会儿一落千丈,难以使情绪保持高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情绪,而且要千方百计维持这种旺盛的情绪,使体育课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情绪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内在的兴趣。”随着新教材的改革,体育教师对教材要进行研究,要有选择,要创编出新颖、令学生耳目一新的体育项目。比如体育中的跑跳练习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一听到这些学习项目就不感兴趣,相反如果将它们编排成“龙头抓凤尾、老鹰抓小鸡、袋鼠蛇形跳”等趣味性游戏课堂教学项目,就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求生欲。由于体育教学内部本身就富有其艺术魅力,存在着大量的情、理、趣等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寻找潜在的情、理、趣等因素并对之进行创造,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2.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艺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遵循教学方法的总原则下,还必须针对具体教学状况,采取灵活的方法,注重语言艺术。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和学的过程,为了使课堂教学出现想、练、比多层次的境界,教师的讲解要生动有趣、妙趣横生,方法要灵活多样,维持、巩固学生的情趣。任何一节课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与老师不相吻合的地方,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而要正确地分析和引导。比如在教学生篮球的低运球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太活泼而出现其他运球形式,如高运球、背后运球、胯下运球等动作,这时老师不要训斥学生,而要以很幽默的语言加以引导。另外,单一的练习,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必须采取有趣味性或有竞争性的练习,比如单一的练跑学生不感兴趣,但可以做一些跑的游戏,如“你追我赶”等。

3.适宜的练习密度、难度。

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难度是影响学生情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练习过多、过难,超过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疲劳;而运动量过小,练习过于单调,学生又会觉得轻而易举,索然无趣。因此课堂教学的练习方式安排与内容应适量,才能使教学的内容称为“有效信息”。对于练习的难易程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能够掌握一定技术,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校体育并不代表着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一个新的起点,它在为学生的将来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着眼于未来,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习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他们终身受益,达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情绪唤醒和运动效能.北京体院学报,1983.2.

[2]骆正.情绪控制的理论方法.北京光明日报,1989.4.

上一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个... 下一篇:素质运动会是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