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创业教育系统创建

时间:2022-06-08 10:59:05

高校生创业教育系统创建

本文作者:姜尔岚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中国传统的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各级教育部门探索和发展创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目前,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作出明确规定。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大力开展和推进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又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能够在特定时期自主创业的个人。广义的创业教育,即开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提高创业能力。而教育学视阈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品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一种特殊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创业教育的特征创业教育是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依靠自身的努力,开发潜能,用于不断创造新业绩的一种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第一,时代性。21世纪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开放、竞争、变革和创新的时代。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依托的核心。要成功创业就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不断调整步伐。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和存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必然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一种新型的、具有开创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来引领时代的发展,而创业教育正是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精神理念和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创新性。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终极目标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有着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的优势,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高校在以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可见,把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创新性是创业教育的首要特征。第三,实践性。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性,创业教育就是要把创业者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品质的人,使创业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广泛的竞争能力。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关键,受教育者不仅要能动脑,而且要能动手,做到手脑并用。通过实践使理论知识不断深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创造性劳动。大学生通过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企业调研等实践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由此,实践性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第四,主体性。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开拓性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和高度自主性的人。因此,创业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十分明显。在创业教育别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发挥个人最大潜能和特长,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创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自身努力,获取丰富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并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由此可见,创业教育的主体性特征非常明显。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并于2002年正式发文确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1]2010年重庆市高校毕业就业专委会对重庆市31所高校,42个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5份,有效回收率99%),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落后,认识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香饽饽,高校毕业生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大学生就业观点随之变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再有“坐”“等”“靠”的观念,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不再坐等工作机会,而是主动去创造工作机会。通过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认识上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有60%的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创不创业无关紧要;有5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只是对少数创新能力较强、有经商背景和有主观意愿的人而言的;33%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是促使自主创业的根本原因。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比较薄弱,对创业的认识还很肤浅,被动参与创业活动较多。虽然这与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引导有一定关系,但与大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以及国家政策导向也有直接联系。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独立意识的教育。

(二)高校创业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未正式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有59%的高校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47%的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也无专门的创业教育教材;60%的高校创业教育仅限于专题讲座为主或组织创业计划大赛或对个别专业开设选修课等。这样的创业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创业实践体验,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高校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匮乏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对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而现有教师中多数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各院系学生工作干部以及辅导员兼任。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局面,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调查显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期盼相差甚远,也与创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四)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保障力度不够目前,虽然全国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业教育,并给予大学生一些扶持政策,但大学生最需要的资金、场地等核心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还远不适应,虽然各级政府逐步出台很多配套政策和措施,但推进的力度不够,还缺乏实施层面的细化,政策规定过于原则化,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无法落实到位。从社会环境看,创业文化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较难树立,这种创业氛围的淡薄,使得创业者对创业望而却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鉴于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程度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层面,二是高校层面,三是政府层面,四是社会层面。高校作为一个传播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富有高度责任的社会组织,责无旁贷地应对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此项工作,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生存教育,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创业教育目标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科技兴国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各项政策鼓励和促进创新。创新精神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大学生的创造品格。

2.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动机和行为,也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内在动力,创业能力较弱,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普遍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基于这样一种现实,迫切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人生价值,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3.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和人格。创业品质最重要的就是创业的心理素质,它是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和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独立而理性思考的心理品质;具有坚定的创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创业意志;善于驾驭创业风险和经受挫折的勇气;乐观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因此,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健康全人格的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和人格,这是创业者取得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和前提。4.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是一项高智慧的活动,需要具备综合技能和很强的驾驭知识的能力,需要将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主要需要具备的技能包括:积累人脉的社交技能、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通过对这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培养,为创业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国发[2011]16号、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师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3][4]可见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已经成为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切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5]在此,笔者按照创业教育的课程属性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划分成四大模块,如下图所示。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为目的。学科课程模块由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课程组成。1.必修课课程。必修课课程内容涵盖创业意识类、创业心理类、创业者素质类、创业基础类和创业指导类。这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和创业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具备良好心理特质,是创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2.选修课课程。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创业技能课程和创业知识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性选修。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模块二: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质的课程方式,也是最难把握的最复杂的课程类型。实践课程由模拟实践和创业实践构成。这类课程主要是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增长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完善创业知识结构。利用创业实践载体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创业者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力。模块三: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各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及其综合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诱发和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心理品质的课程。环境课程由自然环境和校园环境构成。主要是通过营造浓郁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和品格,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价值取向。模块四: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主要由项目活动和专题活动构成,这类课程主要是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如:调查研究、企业实习、企业考察、创业讲座以及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体验,感知创业规律,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

(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作保障。一是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专兼职队伍,优化队伍的结构。即:配备专职教师保证学科课程的组织实施;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完成实践课程的实施;此外,要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和知名校友等担任学生创业的兼职导师,参与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使之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型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加强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探索为理论研究提供来源和基础,并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四)创业教育支持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得到各方支持才有保障。它主要包括政策、资金、校园文化氛围、社会环境、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在政策上,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宽松政策和制度保障;在资金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资金扶持,让更多的大学生因自主创业得到政府财政给予的资金支持,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文化氛围上,高校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创造和谐文化对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的影响,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和媒介,有针对性地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氛围;高校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创业科技园,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实践平台;要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创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上一篇:家庭土地流转制创新的法律问题 下一篇:开展土地承包权登记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