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两点生本课堂心得

时间:2022-06-08 08:35:42

小学《品德与社会》两点生本课堂心得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引导小学生学习社会常识,培养思想品德的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延伸性,需要经过启发让孩子们举一反三进行拓展。针对这些范畴,如果我们进行耳提面命的说教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学习新课改理念,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下面我们就结合生本理念和教学实践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结合教材,挖掘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是知识的传递媒介,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蓝本帮助学生挖掘相关知识,获取相应的生活和学习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比如,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一年级的《寻找春天》就是以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如果我们让孩子们去背诵春天的特征,那孩子们可能口头记住了,但是无法形成知识,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以我们要挖掘教材,启发孩子们通过感受和体验掌握知识,并举一反三能寻找夏天、秋天和冬天。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置:(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2)启发通过观察,自己寻找春天的其他特征;(3)用同样的手法说一说怎么认知其他季节如此设置,以教材为例进行知识挖掘和拓展,便于孩子们深入知识,迁移能力。

二、具体实践,灵活教学

实践出真知。对于以形象认知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机械地记忆不能生成运用能力,要想让孩子们掌握知识和能力就必须让他们通过实践深入体验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寻找春天》时,如果我们让学生罗列记忆春天的特点,那么小学生肯定不知所措,一时茫茫然记不住,说不清。所以我们带孩子们到公园里通过切实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认识到,春天什么花开,什么颜色,什么鸟儿来,什么叫声……如此设置,激发好奇心,在实际中体验,然后仿照课件表达技巧,掌握了从不同角度来认知季节的能力,有效唤起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笔者结合这些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构建的亮点分析。总而言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走下课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知识以契合孩子们认知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才能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认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设计一堂用来“玩”的小学体育课程 下一篇:农村小学阅读推广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