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构建

时间:2022-06-08 08:29:47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构建

摘要:在当代社会的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体系构架,提出了包括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等一系列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91-03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对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于2013年3月29日联合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培养模式,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1]可见,我国政府已敏锐地觉察到了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正以积极的政策和科学规划引导着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基于目前协同创新的大环境背景,研究生教育需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下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所谓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指把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力量相融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部门合作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合作培养方式。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大力推广。但作为一种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其涉及到的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实践运作机制亟待获得深刻而系统的探索。

二、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近十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在研究生教育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如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淡薄、缺乏人才长期规划、培养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

1.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研究生全面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高校中导师队伍、科研经费、实验条件等资源出现了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为:①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中,大学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大学内部院系、学科间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②校内导师师资不足。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造成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同时,教学上难以实施“讨论式教学法”,更多的只能采用“批量化生产式”教学方式,致使研究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③存在个别导师行政社会事务过多,投入到研究生培养中的精力有限的问题。④研究项目有限,导致研究生的实践和研究锻炼机会减少,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⑤校外导师的水平参差不平,一些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

2.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淡薄。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这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企业的最大需求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院所的最大需求是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力求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高校的最大需求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因此,协调三者的利益关系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科研的重视度不够。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同时,企业在产品、技术、市场和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十分迅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也发生快速变化,人才培养周期滞后于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况且企业往往固守短期利益,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精力进行产学合作、共同创新。而高校的科研也仅限于实验室研究,高校往往是重研发,轻转化,很多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与市场科研需求相对应。政府也缺乏相关政策鼓励各方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试图以最快的途径、最少的时间,争取优先地位,解决现实问题的急功近利行为,造成了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不良培养氛围和“商业化”等投机心理。

3.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主要的研究生合作培养途径是依托合作科研项目,但是现有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大多属于一次性合作,持续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多、组织形式较为松散,缺乏战略层面上的持续合作。也就是说,由于企业普遍缺少创新动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就相对较少,由此就很难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共赢关系,从而导致难以形成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就缺失了许多实践途径。

4.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不够普及。我国高校并非所有专业实行产学研培养模式,往往只有和合作单位研发方向切合的专业才运用此模式,呈点状分布,而非平铺为面。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许多人会认为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如“硅谷”模式,结果造成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范畴大多集中于一些应用性的理工科专业,尤其是能产生重要经济效益的学科,而其他学科的联合培养方式则运用较少。

三、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体系构架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后经不断引申,泛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所谓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通过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可保证研究培养的持续、稳定、实质性推进。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都不尽相同,但是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运作机制却有很大的相似点。产学研合作的本质都是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作用,展开合作,各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赢。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是一个协同各方利益关系下具有动力牵引、资源优化、行为约束、创造价值等功能的系统体系。为此,本文提出了图1所示的一个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体系构架,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1)动力机制,基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源共享、成果产出、社会责任等价值吸引,形成合作内在动因,促成产学研三方达成合作意向;(2)以项目合作、创新基地建设、共建实体等方式构建起研究生合作培养有效平台;(3)建立研究生合作培养平台运行的组织与制度机制,主要有组织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4)建设研究生合作培养运作的基本保证机制,即贯穿研究生合作活动全过程的基本信任机制和保障机制。

四、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现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问题及图1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系统构架设计,为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这里进一步就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1.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式体制。美国的学校、学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研究表明,资源共享是解决现有资源短缺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3]反映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管理上,就是以共享为基本原则,系统地协调大学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间、大学内部院系、学科间等等的资源配置,在优化利用资源中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在全国范围内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例如,推广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建立可共享的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大力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行“校所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整合两者优势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导师队伍。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一般采用“双导师”制,不同来源的导师对开阔研究生视野、指导研究生理解社会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高校导师队伍稀缺的困境,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当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需要考虑:①要筛选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人任导师,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建立校内外合作导师的定期考核制度;②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培养计划,形成实践指导型、实验指导型、研究指导型、课程讲授型、论文指导型[4]的五类“合作导师”选择机制。

3.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加强各方合作意识。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要对产学研合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协调和扶持,要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要通过资金扶植和政策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学研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高校层面上看,高校一定要发挥主动性,努力借助企业和科研所的优势来协助自已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同时,也要加强与产学研各方在利益、权责等方面的协调,形成三方力量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从科研院所层面看,要通过吸纳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补充科研院所自身科研力量。要与高校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一起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探寻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方法与联合培养机制。从企业层面看,要为研究生创造出优越的研究环境和生活空间,形成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氛围,促进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提升。

4.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实现产学研战略层面上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是以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制度设计为保障,以共同组建合作实体或虚拟研发组织为主要形式的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5]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可实现长期、紧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有效降低产学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为企业不断成长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而且可为“学研”方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科研活动搭建长期实践基地,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5.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培养研究生,拓宽合作领域。参与各方均应尽最大努力扩展合作范围和合作内容、深化合作的层次,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全面展开,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形成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企业的独特培养特色。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技术合作、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等多种合作模式,让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调研,让学生进入工作现场体验感受。再如,高校可邀请外部导师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或研讨会,活跃在校研究生的学术气氛,拓宽其学术视野。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着为国家提供高水平人才的重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质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我们要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稳步发展,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可小觑。本文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教育资源、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长期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设计了一个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系统构架。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系列对策: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解决研究生教育资源紧缺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解决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淡薄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促进产学研各方战略合作解决缺乏长期人才培养机制问题;通过采用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培养研究生,拓宽合作领域,解决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未全面铺开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R].2013-03-29.

[2]盛永祥,孙庆华,吴洁.产学研合作组织之间交流方式协调均衡问题的研究[J].软科学,2012,26(8):23-26.

[3]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9):69-72.

[4]汪全胜,陈光.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导师”模式析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2):101-105.

[5]林伟连.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47-51.

上一篇:PBL方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综述